查看完整版本: [-- 艺术·广告·陷阱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4年03月 -> 艺术·广告·陷阱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岑桑 1964-03-29 00:00

艺术·广告·陷阱

第4版()
专栏:

艺术·广告·陷阱
岑桑
最近有消息说,在五十年代出现于英国的一种名为
“通俗美术”的美术流派,已经漂洋过海,在美国蕃衍了。
何物“通俗美术”?它为什么能够博得美国阔老的青睐呢?
据这种美术流派的发起人里查德·哈密顿所下的定义,“通俗美术”具有十一种鲜明的特征,即:一、大众化的(为大多数人创作),二、暂时性的(三言两语即可解释的),三、可消耗的(易于遗忘的),四、廉价的,五、大量生产的,六、年青的(旨在给年青人看的),七、机智的,八、富于情感的,九、骗人的玩意儿,十、富于魅力的,十一、大生意经的。
如果嫌他说的太抽象,那就请看看这位“大师”典范性的作品吧!在一九五六年伦敦举行的第一个“通俗美术”作品展览会上,哈密顿展出了他的得意之作——《通俗美术拼贴》。在这幅“美术作品”里,有一个手拿写有“通迪”字样的吸尘器的半裸男人,还有一个半躺在沙发床上丑态毕呈的裸体女人,在他们脚下有一具胶带录音机,此外,几乎整幅画面都被家俱、罐头和五光十色的广告……所占据了。这所谓《通俗美术拼贴》,原来就是一个资本主义丑恶文化的拼盘。
把哈密顿所下的定义,同他的“典范性作品”对照来看,事情就一目了然了:所谓“通俗美术”,实际上不过是一些粗制滥造的街头广告招贴,所以当然是“暂时性的”、“可消耗的”、“廉价的”、“大量生产的”,不折不扣的“骗人的玩意儿”;它庸俗、色情,竭尽所能地给它的欣赏者以官能上的刺激,所以被说成是“富于情感的”和“富有魅力的”;它力求从广大的、最容易被迷惑和被欺骗的年青一代身上获取效果,因而又被说成是“大众化的”和“年青的”;至于“机智的”,乃是因为它显然诞生自狡猾的商人善于盘算的头脑。所有这一切合起来,不外是大工厂企业主人牟取利润和麻醉人民群众的一种手段。哈密顿对它所下的定义的最后一点:“大生意经的”,真可谓点睛的一笔了!
由此看来,“通俗美术”受到美国大腹贾们的欢迎,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这些金元拜物教徒早就用贝多芬的小夜曲来推销酱油,让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王子在剧场里鼓吹牙痛粉或去雀斑药膏的神效,那末,广告招贴式的“通俗美术”,对于他们说来无疑是大有实用价值的。
当然,美国的那些具有“大生意经的”头脑的老板们要利用“通俗美术”这种具有“大生意经的”特点的“艺术”,并不仅仅是为某一种商品做广告。在这些深谋远虑的亿万富翁看来,艺术同时应该是服务于金元的“伟大理想”的陷阱。他们为了要把年青一代的注意力,从当前最尖锐、最迫切的政治斗争问题上吸引开去,使之颓唐、腐化、堕落,继而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现存制度的打手和小厮,也就利用了“艺术”这东西,把那些没头没脑的年青人牵到虚妄、神秘、色情的境界,然后一口一口地吃掉这一类落进陷阱当中的猎获物的灵魂。“通俗美术”这种被称为“富有情感”、“富有魅力”的充满色情的“艺术作品”,把自己的欣赏对象特别指定为年青人,难道不正是这个原因吗?
“大生意经”和强盗行径之间,在美国早已拆除了界标;金融寡头和匪帮魁首,也早已彼此扶掖着攀上金元的山头。那儿的艺术既然是“大生意经的”,就很难替它辩解,说它同强盗事业一点关系都没有了。(附图片)
钟灵 插图


查看完整版本: [-- 艺术·广告·陷阱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