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附件 关于和平过渡问题的意见提纲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十日向苏共中央提出的书面提纲)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4年03月 -> 附件 关于和平过渡问题的意见提纲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十日向苏共中央提出的书面提纲)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64-03-31 00:00

附件 关于和平过渡问题的意见提纲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十日向苏共中央提出的书面提纲)

第4版()
专栏:

附件
关于和平过渡问题的意见提纲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十日向苏共中央提出的书面提纲)
(一)对于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问题,提出和平和非和平的两种可能性,不是单提一种可能性,这就比较灵活些,使我们在政治上随时处于主动的地位。
1、提出和平过渡的可能性,表明我们在使用暴力的问题上首先是防御的,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避开在这一个问题上所受到的攻击,在政治上有好处:对争取群众有好处,对剥夺资产阶级的借口、孤立资产阶级有好处。
2、在将来,在国际或国内形势发生剧烈变化的条件下,如果个别国家出现了和平过渡的实际可能,我们将便于及时利用时机,取得群众的赞助,用和平方法解决政权问题。
3、但是,我们也不要因为这个愿望而束缚自己。资产阶级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这是阶级斗争的普遍规律。任何国家的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决不能丝毫放松对于革命的准备。必须准备随时迎击反革命的袭击,准备在工人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紧要关头,如果资产阶级用武力来镇压人民革命(一般说来,这是必然的),就用武力去打倒它。
(二)按照目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状况,从策略观点出发,提出和平过渡的愿望是有益的,但不宜过多地强调和平过渡的可能。因为:
1、可能与现实,愿望与能否实现愿望,是两回事情。我们应该提出和平过渡的愿望,但不应该把自己的希望主要地寄托在这上面,因而不要过分地强调这个方面。
2、如果过多地强调和平过渡的可能,特别是如果过多地强调经过争取议会多数取得政权的可能,容易松懈无产阶级、劳动人民和共产党的革命意志,在思想上解除自己的武装。
3、按照我们的了解,这种可能性现在还没有一个国家具有现实的意义。即使有个别国家比较多一点显示了这种可能,但因为对于绝大多数国家是不合乎实际的,也不宜过分强调这个可能。当某一国家果然出现了这种可能的时候,共产党也必须一面争取这种可能,一面准备随时迎击资产阶级的武力进攻。
4、强调这种可能性并不能起到减弱资产阶级反动性的作用,也不能起到麻痹资产阶级的作用。
5、对社会党说来,也不能因此使它革命一些。
6、也不会使各国共产党因此更发达一些。反之,如果有些共产党因此模糊自己的革命面貌,在群众的心目中把它同社会党混同起来,那只会使共产党削弱。
7、积聚力量,准备革命,是最艰苦的,而议会斗争究竟是比较方便的。我们必须充分运用议会斗争的形式,但是它的作用是有限度的,而最重要的,应该是进行艰苦的聚积革命力量的工作。
(三)取得议会的多数,并不等于旧国家机器(主要是武力)的摧毁,新国家机器(主要是武力)的建立。如果资产阶级的军阀官僚国家机器没有被摧毁,无产阶级及其可靠同盟者在议会中的多数,或者是不可能的(资产阶级会随时根据需要修改宪法,以利于巩固自己的专政),或者是靠不住的(例如宣布选举无效,宣布共产党非法,解散议会等等)。
(四)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的含义,不应该只解释成为通过议会的多数。主要的问题是关于国家机器的问题。马克思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曾经认为社会主义在英国有和平胜利的可能性,因为英国“是当时军阀制度和官僚制度最少的国家”。列宁在二月革命后一个时期内曾经希望通过“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使革命经过和平的发展得到胜利,因为当时“武器在人民的手中”。马克思和列宁的提法都不是意味着利用旧的国家机器来实现和平过渡。列宁反复解释过马克思和恩格斯下面的名言:“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握取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五)社会党不是社会主义的政党。除了个别的左翼以外,它们是为资产阶级服务,为资本主义服务的政党,是资产阶级政党的一种变形。在社会主义革命问题上,我们同社会党的立场是根本不同的。不能模糊这种界限。模糊这种界限,有利于社会党领袖欺骗群众,不利于我们争取社会党影响下的群众。但毫无疑问,加强对社会党的工作,争取同社会党的左派和中间派建立统一战线,是很重要的。
(六)以上就是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我们是有不同意见的,因为种种考虑,二十次代表大会以后,我们没有对这个问题发表过意见。现在因为要发表共同宣言,所以不能不说明我们的观点。但这并不妨碍在宣言草案中获得共同的语言,为了要表明宣言草案在这个问题上与苏共二十次代表大会的提法相衔接,我们同意以苏共中央今天提出的稿子为基础,在个别的地方提出修正。注 释
① 赫鲁晓夫一九五六年二月十四日在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② 同①
③ 赫鲁晓夫一九六一年一月六日在苏共中央高级党校、社会科学院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的党组织全体大会上的报告。
④ 同①
⑤ 同①
⑥ 《苏联共产党纲领》(一九六一年十月三十一日苏共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通过)。
⑦ 同⑥
⑧ 伯恩施坦:《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
⑨ 同⑧
⑩ 伯恩施坦:《什么是社会主义?》。
? 伯恩施坦:《政治性的群众罢工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政治状况》。
? 考茨基:《唯物史观》。
? 考茨基:《社会民主主义对抗共产主义》。
? 考茨基:《无产阶级革命及其纲领》。
? 考茨基:《新策略》。
? 考茨基给梅林的信(一八九三年七月十五日)。
? 库西宁主编:《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
? 苏联《共产党人》杂志文章:《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和当代现实》,一九六○年第十三期。
? 苏联《共产党人》杂志文章:《列宁和现时代》,一九六○年第五期。
? 米高扬一九五六年二月十六日在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的发言。
? 苏联《共产党人》杂志编辑部文章:《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共产主义运动团结的基础》,一九六三年第十五期。
? 《苏维埃俄罗斯报》文章:《世界革命进程如何发展》,一九六三年八月一日。
? 勃列日涅夫一九六二年十二月四日在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致词。
? 苏联《共产党人》杂志文章:《战争与革命》,一九六一年第四期。
? 同?
? 同?
? 同?
? 杜勒斯一九五六年六月二十一日在基瓦尼斯国际第四十一次年会上的演说。
? 杜勒斯一九五七年四月二十二日在纽约美联社午宴会上的演说。
? 一九六三年七月十四日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给苏联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公开信。
? 同?
? 同?
? 见福斯特:《美国共产党史》。
? 白劳德:《德黑兰:我们在战争与和平中的道路》。
? 同?
? 白劳德:《德黑兰与美国》。
? 白劳德:《共产党人和全国团结》。
? 白劳德:《胜利的道路》。
? 白劳德:《世界共产主义与美国外交政策》。
? 同?
? 伊·科桑诺维奇:《历史唯物主义》。
? 卡德尔:《社会主义民主在南斯拉夫的实践》。
? 米·托多罗维奇:《关于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和苏联共产党之间的关系的宣言》。
? 米·贝洛维奇:《政治经济学》。
? 白劳德:《斯大林是怎样毁灭了美国共产党的》。
? 赫鲁晓夫一九六三年八月二十八日在南斯拉夫布里俄尼岛对外国记者的谈话。


查看完整版本: [-- 附件 关于和平过渡问题的意见提纲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十日向苏共中央提出的书面提纲)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