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年青一代的农民形象——介绍王汶石小说《黑凤》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4年05月 -> 年青一代的农民形象——介绍王汶石小说《黑凤》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杜埃 易准 1964-05-30 00:00

年青一代的农民形象——介绍王汶石小说《黑凤》

第7版()
专栏:

年青一代的农民形象
——介绍王汶石小说《黑凤》
杜埃 易准
我们正生活在奇迹似的时代,生活在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历史的新时代。王汶石同志的小说《黑凤》,撷取了这个伟大时代的某一侧面,写出了人们高昂的精神面貌,描绘了农村青年热情投身建设事业的景象。
《黑凤》,通过一群青年集体农民的群像,以大办农田水利、建设社会主义的大农业、到转而上山支援钢铁为主线,展开了公社化后沸腾的农村生活场景,和农民内心思想的巨大变化。小说从两个老头抬杠开始,一个急于运送木柴上山支援钢铁,一个留在农村进行紧张的三秋工作,因为秋收与炼钢的矛盾,两人在黑夜里展开了一场舌剑唇枪、生动有趣的争论。论战正酣,忽地杀出了一个年青姑娘——丁王庄的青年突击队长丁黑凤。她口锋凌厉地数落了他们一番,把两人漏夜组织起来劈柴,又临时拉了一个“飞差”,急如星火地支援了钢铁战线。
这个细节,别开生面地反映了一九五八年农村的繁忙景象,把一位既单纯又泼辣、既果敢又机智的农村姑娘一下推到读者面前,从而把整个故事逐步展开。作者以细致入微的手法,通过动人的生活细节和人物性格的突出行动,引导读者到生活的巨流中去。
从小在穷沟里滚大、苦水里泡大的中学毕业生丁黑凤,有着她本身许多优良的品质,在党的培养下,成长为一个具有我们时代特征的新型的农村姑娘。这位不过二十岁的瓦匠女儿,从年龄上来说,可以说没有什么阅历,她有着一颗洁白无瑕的心灵,一副关心集体事业的热肚肠,和一个不知深浅、不怕招惹是非、敢于同落后现象作斗争的坚强性格。她看不惯农村中的一切旧思想和旧作风,本着“要把世界翻它一个个儿”的雄心壮志,她自告奋勇地担任了大队检查员这个“得罪人”的职务。斗争的风浪,磨砺了她那多少带点孩子气的、敢于顶撞的“棱角”,她的思想、风格锻炼得更高昂、更接近于成熟了。看看她在检查她母亲烘烤包谷质量时的情景吧:她在屋子里处处细心翻看,把各个环节都查了一遍,果然质量不错。但她老是感到不满足,好像总要找出什么毛病似的,最后她在火口处发现有些包谷粒烘烤得有些过火,就严格负责地批评了母亲。小说对母女间这种生活细节的描写,逼真地反映了瓦匠女儿铁面无私的工作态度。这种一丝不苟、分厘不让的严格劲儿,真叫人相信她是以一个共青团员的身份、以突击队长和检查员的责任感来办事的。她把集体的事情看得比自家的还重要!
黑凤的这种铁面无私、一心为了集体的高尚品格,使得当副大队长的她的叔父丁世昌,颇感头痛,对她又是害怕,又是疼爱。大队开会讨论继续抽调劳动力上山支援钢铁的时候,丁世昌因为三秋工作紧张,怕劳动力不够,想方设法想不让多抽劳动力,特别是最怕抽走青年。为了躲避黑凤的锋芒,他有意把她排出会外。这可把黑凤气坏了,她认为:“干革命不是吃酒席,用不着谁请;他请也要去,他不请也要去!”她不但去了,而且还针对她叔父的这种不“民主”和“保守思想”,进行了斗争,极力主张多抽劳动力支援钢铁战线。这一行动影响了整个会场,使原来陷于僵局的会议得到了完满的解决:争取了十二个人上山!她自己也毫不迟疑地束装前去。透过这个情节,读者对黑凤姑娘的精神世界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一切的人情世故,虚伪俗套,和她的纯洁的心灵都是无缘的;她只有一颗红心——一切为了社会主义!
上了山,黑凤觉得自己走进了一个新的更加明亮的世界,“金色的夕阳、山的波涛、帐篷、红旗、数不清的人影、炮声、烟雾、竹篓,这一切都围绕着一个目标”。这一切,使得她非常激动,她下定决心,无保留地把青春的力量献给这个伟大的目标。这个新的世界,使她长出了一股坚强的毅力,一定要做一个毫不愧于时代的钢铁女儿!
丁黑凤,一个从小生长在渭北高原的农村姑娘,第一次远出家门,碰到的困难是不少的。但她是那么勇敢、乐观、生气勃勃。她不畏高山上的崎岖,工作的艰苦,和猛虎连连长葫芦对妇女的偏见,毅然决然地接受了考验。她上山的第二天早晨,目睹炼铁场上那种喧闹、热烈、紧张的场面,禁不住感情的激动,渴望着立即投入战斗。可是,由于猛虎连连长葫芦的偏见和疏忽,忘了给她们派工。她一气就贴了一张大字报,尖锐地批评了葫芦的“官僚主义”,轰动了整个红星钢铁营。她批评起来是那么坦率、尖刻、不循私,劳动起来又是那么认真、勇猛、不知休歇。她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来和葫芦的偏见作斗争,纠正他对妇女的态度。她的工作是背矿石,这对她来说,是毫不加以选择的。她常常自己想,凡是组织上分配的工作,她都应该去,越是艰苦繁重的工作,她越是愉快地接受。她一心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自己背上。她背得特别重、特别多,病了不吭声,仍然拖着发病的身体不无骄傲地支撑着。碰上了急风暴雨,山洪冲下,摔了跤儿,砸伤了身手,也不放下背上的矿石。她心中有着一个顽强的信念:不管路途多么险恶艰辛,身体多么疲劳,都要把矿石背去给高炉!……上千上万的背矿者,弯着腰,在蜿蜒起伏的山梁上来回蠕动,而她,就是这上千上万人中的一个。
她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背矿石这种平凡劳动的伟大意义。她是劳动人民的女儿,她知道劳动人民的事业就是老老实实的事业。——“如果说这就是英雄事迹、伟大功勋的话,那么,这伟大不在别处,它诞生在脚底板上和放置竹篓的脊梁上,正像诞生在挑粪土的肩头、握镰刀的手掌心一样。”
英雄的事业,使瓦匠女儿逐渐成长为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新人。在她心中,只有党、社会主义和集体力量。她经历过炸矿山的山崩石飞,目睹了高炉上的冲天烈焰,在白灼炽热、跳跃奔腾的铁水面前,在身临危险的严重时刻,她奋不顾身地扑去抢救。……如果说,一块矿石,经过了高炉烈火的冶炼,可以成为坚硬的纯铁,那么,矿山上沸腾的生活、艰苦的劳动、严峻的考验,也在瓦匠女儿的心灵上燃起了熊熊烈焰。她的眼光更明亮了,她的胸怀更广阔了,她的性格的光采,越来越焕发了!
矿山上的战斗,对于一些落后思想和个人主义,也是一场严重的考验。这些人,在钢铁的强光照射之下,再也无所遁形,把灵魂深处的东西全都裸露出来,显得那样可鄙而又可笑。钢铁战线上的逃兵李月艳,就是这类人物。这个灵魂卑微、庸俗虚伪、出身于富裕户的“农村小姐”,根本不理解什么叫作生活和幸福。对她来说,生活的目的只是为了寻求个人的享乐和安逸。她上矿山,并不是为了参加建设,而仅仅是作为一种手段——为了去“找一个前途有希望的对象结婚,跟丈夫一起,去寻找她所理想的幸福生活”,如此而已。但是,生活毕竟是严峻无情的,一切虚假的外衣,都遮不住腐朽的灵魂;是矿是石,是铁是渣,在生活的考验之下,最后终见分晓了。作者把李月艳和瓦匠女儿一起,同时放到熔炉中去,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从人物的不同思想性格出发,用生活的逻辑塑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这两个鲜明对立的形象,雄辩地说明了:只有决心把自己的青春全部献给祖国、献给共产主义事业的人,才能获得战斗的欢乐和幸福!
在塑造瓦匠女儿这个人物的同时,作者也颇为成功地刻划了红星钢铁营副营长王芒芒的形象。虽然,比之丁黑凤、李月艳来,对芒芒这个人物重点着墨似乎不够,有些影影绰绰,但是,从芒芒的整个行动过程、特别是他与丁黑凤那种高尚的同志关系、以及他与李月艳那一段“恋爱”的纠扯上看,这个人物形象还是鲜明的。在钢铁营的领导工作上,他雷厉风行,很有魄力,享有很高的威信,在纠正葫芦的偏见上,也可看出他具有明确的原则性。他热爱社会主义事业,废寝忘餐,埋头苦干,毫不计较个人利益。他劳动起来就似展翅俯冲的猛鹫,批评起人来斩钉截铁,毫不容情,但平时却非常细致地关心群众,对待起年青小伙子来,总是那么纯真、朴实,是引人敬,逗人爱的“老实疙瘩”。这个经过朝鲜战场、和美国鬼子较量过的共产党员,可以相信,他在任何困难面前是不畏缩的,任何艰巨的任务,他都能肩负而出色地把它完成,任何诱惑、享乐,对他来说,都不会起任何作用。李月艳上矿山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他,想拉他到城里进工厂去。李月艳用尽了百般媚态,不害臊地说出了温情的千言万语,可是,这个“老实疙瘩”丝毫不为所动。他回答李月艳道:
你把我看错了。我是当兵出身,吃过志愿军的粮,喝过解放军的水,我觉得,我们不应该挖空心思地去给自己安排什么前途,安排什么岗位,或什么工作;一个人,应该做什么,在什么地方去做,应当由党来安排,党知道我们能做什么,也知道什么地方最需要我们。一个人只要认识到这一点,坚信这一点,踏踏实实做去,一贯到底,他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不浪费一点生命和精力,他的生命才不会被种种个人的情绪埋没掉……
与王芒芒志向相同,瓦匠女儿也拒绝了来相她的对象,决心不到大城市去。在伟大的劳动建设中,王芒芒与丁黑凤彼此有了更深的了解,由纯洁的同志式的友谊,自然地发展到一股从内心冒出来的不能控制的强烈爱慕之情。大家都热爱自己的家乡,决心为克服一穷二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终生献身下去。这两个农民的年青一代,和今天农村中涌现出来的千千万万社会主义新人一样,崇高的理想和艰苦的斗争,培养和锻炼了他们的高尚品质和坚强性格。他们永远前进,永远走在生活的最前面。
如果说,作者比较成功地塑造了黑凤和芒芒这两个人物形象,猛虎连连长葫芦这个青年的突出的性格,却是像一座独特的小山峰,屹立在黑凤与芒芒旁边。葫芦这个人物,虽然在全书占的份量不多,但他那粗犷、勇猛、正直和心地善良的性格,却十分逼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书中的其他人物,如矿山上的陈书记,七十多岁还学毛主席著作的老革命冯老奶奶,舍身抢救高炉的王兴才、老支书、炊事员东娃和红领巾陈小彤等一些人物,也都很鲜明可爱。
这部作品也有它的不足之处,例如:黑凤和她的叔叔丁世昌之间的矛盾冲突,就展开得不够。作为书中保守思想代表的丁世昌的思想性格,是具有某种代表性的,但读者却很少看到他在黑凤的猛烈冲击之下内心的强烈反应;他最后的思想转变,也写得过于简单,只是一笔带过。书中对青年人恋爱纠纷的写法,有些地方存在不妥之处。如医院一节,芒芒通过葫芦用近乎威胁的方式轰走黑凤过去那位
“对象”的写法,也值得斟酌,这似乎同人物原有的品格不相称。作者却没加以批判,似乎还颇为欣赏。和书中其他人物比较起来,对瓦匠这个人物性格的刻划也差一些,作者对他花的笔墨不算少,但读来仍有模糊之感。
《黑凤》虽然有上述的瑕疵,但这书的故事结构、人物性格的发展,还是显得真实、自然,顺理成章,很少给人牵强附会之感。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幽默感,富于地方特色,所使用的语言,也很生活化,这里不多说了。
作者在这部小说里生动地写出了年青一代农民的精神面貌,这在我们社会主义文学创作来说,是一件十分值得肯定的好事。现在,我国人民已克服了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整个国民经济欣欣向荣,工农业已有了新的巨大发展,这都是我国人民在党领导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结果。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在这里重要的也不是短时的爆炸,不是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引起伟大的历史变更的长久的运动。”我们有了更多的经验,有了铁一般的不容置疑的成就,有了千千万万感人的英雄事迹和到处闪光的新鲜事物,我们的文学,应该更多更好地反映伟大的时代,以新的英雄人物、共产主义的崇高风格,来鼓舞人民继续为战胜一穷二白作持久的进军。
现在,为了发展集体经济,正有千百万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参加建设。可以相信,在党的教育下,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伟大革命运动中,他们必将会像无数的丁黑凤、王芒芒们一样,把自己的青春毫无保留地献给祖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红色接班人。为此,我们以兴奋的心情,向青年们、特别是向农村的知识青年们,推荐这本书。


查看完整版本: [-- 年青一代的农民形象——介绍王汶石小说《黑凤》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