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读《内部问题》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4年05月 -> 读《内部问题》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阎纲 1964-05-30 00:00

读《内部问题》

第7版()
专栏:

读《内部问题》
阎纲
现实性强和战斗性强,是工人作家胡万春同志一贯的创作特色,他的近作《内部问题》
(《上海文学》六三年十一、十二月合刊),继续保持了这一特色,而且取得了新的成绩。
《内部问题》的主要成绩,在于透过人民“内部问题”,开掘了阶级斗争的内核。今天,“谁战胜谁”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兴无灭资”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正在全国进行,因而,“内部问题”这个引人关心的主题,就有着它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问题提得鲜明突出,只不过还是这部小说一个良好的开端;选好了起点,看准了方向,然后紧紧围绕问题的性质深入发掘主题的社会意义,在“兴无灭资”的斗争中写活一位英雄人物王刚的感人形象,这才是这部小说现实性和战斗性的真正所在。
钢铁厂副厂长王刚和徐厂长在领导路线上的分歧,本来就存在;但矛盾的表面化和深刻化,却是由欧阳俊“新字三号”方案的提出所促成的。对新方案的提出是否持欢迎的、热情帮助的态度,新方案本身是否合乎严格的科学要求,炼钢炉的现状是否适于立即投入试验……都是摆在厂方领导者面前的必须明确回答的问题。但不同思想、不同动机的人,却对这些问题表示出完全不同的态度。
从表面现象看,事情的发展似乎变幻莫测,显得难以使人捉摸:起先,王刚热情鼓励新方案的研究,徐厂长却对新方案采取不置可否的态度;当新方案在厂部会上受到多数人的支持、王刚反对贸然进行试验时,徐厂长却一反常态,决定立即投入试验;试验失败了,徐厂长把责任完全推到欧阳俊的身上、欧阳俊后悔莫及时,王刚却为欧阳俊不遗余力地鼓气,不久就建议新方案进行正式试验。
总之,事情是重大的,然而不是一眼能看得透的。
为什么同一个方案,正副厂长昨天和今天的态度会完全不同呢?而且,不管怎样改变态度,为什么两位领导者之间的意见会始终对立呢?从而新方案建议人欧阳俊(这个热情而又简单的青年知识分子)全然发懵了:到底谁是自己值得“敬爱”的人物呢?“新字三号”坎坷的命运,就是新生事物常常遇到的命运;欧阳俊感情的起伏变幻,正纪录着领导路线斗争的曲折过程。——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内部问题”,绝不可等闲视之。这正是作者命意之所在。
徐厂长固然当初冷淡了新方案,可是在厂部会议上,却极力支持了新方案。徐厂长是怕担风险的,支持新提案并非出自真意;问题是厂部会上除王刚外多数人主张采取“新字三号”、并同意立即投入试验。在这种情况下,不附合多数人的意见,当然是个麻烦事;那么,要是附合了呢?不是既显示出自己能够听取群众意见、热情支持新事物,又暴露了王刚的脱离群众、压制新生力量吗?但是,新方案到底有多大的把握,他不了解。正在这个时候,他所亲信的技术科副科长丁旺这样的人没有错过机会,当场暗授机宜;言听计从的徐厂长,就照此办理了。为了稳妥,徐厂长没有忘记为自己留个后路,他再三声明试验要是失败,一切后果唯欧阳俊是问。
徐厂长身上蜕化的现象是严重的。他从长期革命斗争中吸取的不是彻底革命的经验,却是“吝啬一点”灯“油”的教训,他培养自己的不是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却是苟且偷安的庸人哲学;他看到的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图景,却是自己头上新添的几根白发,他学会的不是高度负责的工作作风,却是世故圆滑的手腕;因而,他看来不过只为了打击王刚一个人罢了,其实打击的是整个社会主义革命事业。不增强自身的抗毒能力,资产阶级思想的恶性发展和阶级敌人的腐蚀侵袭,可以把一个共产党员毁掉,哪怕远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曾是冲锋陷阵的勇士。反动阶级被打垮了,时代变了,阶级斗争的形式也起着变化。敌对阶级的毒素还在社会上散发传播,是凡革命者都会想一想,这是件绝不可忽视的事啊!
可见《内部问题》所表现的,不仅仅是生产斗争、科学实验,而且是阶级斗争。斗争是复杂尖锐的。这就是“内部问题”,这就是社会主义时期呈现出来的阶级斗争的一斑。这样对矛盾的提炼给人以相当深刻的启发。
要是说作家提出了千百万读者所深切关怀的社会问题并不容易的话,那么通过艺术的描写正确地令人信服地处理这些问题,就更加困难了。困难,但必须突破,从这个意义上着眼,也可以说“艺术就是克服困难”。胡万春同志是怎样克服这个生活的和艺术的困难呢?我以为,最主要的是他得力于英雄人物的塑造,以英雄人物为斗争的主流,和一切歪风邪气作顽强的斗争,并战而胜之;对一切不明真象、鼻子不灵的人进行耐心地说服教育,并感而化之。最后,用毛泽东思想的真理和生活的事实,把一场渗透阶级斗争内容的人民“内部问题”,理丝有绪地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擦亮了人们的眼睛,鼓舞了人们的斗志。
要是说徐厂长因为从前犯过错误才变得因循苟且、意气消沉的话,那么王刚恰恰相反,经过斗争的熔炼,却变得更加坚决果敢。他喜欢“强暴的风,激烈的颠簸,奔腾的速度”;然而,他绝不是莽张飞和黑旋风李逵的再生。经过实际斗争的锻炼,他日渐趋于成熟,即日渐使自己旋风一样的革命精神和高度负责的、严密谨慎的科学态度紧紧地结合起来。他比谁都希望“新字三号”的成功;但当条件不具备时,即使多数人暂时不同意,他也要坚守真理、据理力争、反对试验。一当新方案经过修改补充,炉子经过中修,条件具备,科学根据充分了,他又敢于担当责任,雷厉风行、斩钉截铁地提出投入试验。王刚的形象,是既坚且韧的形象,难怪工人们称他为“合金钢式”性格的人物。
去年以来,我自己萌生过一种想法:我们的文学作品(主要指容量较大的,应该反映更为深广的现实生活的长、中篇小说),要通过社会重大矛盾深刻地反映出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面貌和时代精神,不塑造出无产阶级的英雄人物或正面人物,几乎是不可能的。社会主义文学区别以往文学的一个首要的标志,就是在文学领域内让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处在主人公的地位。在我们的时代还存在着阶级斗争,有时甚至是相当激烈的;但是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革命力量,始终居于主流的地位,这是我国十四年来丰富的革命实践充分证明了的。既然文学是现实斗争的反映,那么就不能无视这个社会的本质方面。另外,十四年来文学的创作经验(包括其它艺术作品在内),也证实了这一点:凡是反映社会主义革命的优秀作品,在英雄人物或正面人物的塑造上,总是要达到一定高度的。不然,就很难写出深刻地概括时代的作品出来。去年以来轰动文坛的一系列的好戏也是很好的例证。
从阶级观点出发,敢于正视社会矛盾,勇于在火热的斗争生活里发掘激动人心的主题,塑造出为千百万人热情爱戴的英雄人物,自觉地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是我国作家的当务之急。从时代的这个迫切要求来看,《内部问题》一类的文学作品,应该更多地出现。


查看完整版本: [-- 读《内部问题》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