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新一代的阶级友情——记六位小学生帮助残废同学的故事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4年05月 -> 新一代的阶级友情——记六位小学生帮助残废同学的故事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吴全美 1964-05-31 00:00

新一代的阶级友情——记六位小学生帮助残废同学的故事

第2版()
专栏:

新一代的阶级友情
——记六位小学生帮助残废同学的故事
吴全美
应该把他收进来
一九六二年九月一日,江西萍乡市北星小学招收新生的考试处挤满了人,按照次序挨个进行口试,考完了的,拉着妈妈或者奶奶的手蹦蹦跳跳地回家去了。
“赵向阳!”李老师向门外喊,立即就有一个高个子的人背进一个小朋友来,腋下还夹着两根拐杖。进了考试处,小朋友撑着拐杖站定了,准备接受老师的考试。
“你是赵向阳吗?”李老师看着双腿残废的新生怀疑地问。
是。”
“能走路吗?”
赵向阳骤然地低着头,不讲话了。
“能走几步。”高个子的父亲帮着儿子回答。“向阳,你走几步给老师看。”
他完全依靠两根拐杖撑在腋下,在房子里移动了几步,不但很慢,而且吃力。
李老师脑子里出现了一个念头:这样的学生不能收。她对家长说:“赵同志,他两腿不能走路,怎样来学校读书呢?这可不是一二天的事呀!”
“老师,请收下吧。这孩已经十岁了,得让他识几个字,将来长大了,也能担任一份工作,别让他像我一样,小时候没进学校门,不识一个字。”
家长恳切的要求,动了李老师的心。收吧,学校和小朋友本人有很多难以设想的困难;不收吧,难道让这新社会成长起来的孩子做个文盲吗?”
“你是做什么工作的呢?”李老师问家长。
“缝纫工人。在旧社会,我家里很穷。十一岁就当学徒。”
赵向阳的考试成绩很好。李老师最后说:“我们研究决定后,再通知你吧。”
当天晚上,学校召开行政会议,也讨论了是否录取赵向阳的问题。这件事引起了争论:有的赞成录取,有的反对,有的模棱两可。最后校长说:“小学教育是普及教育。赵向阳的两条腿坏了,但他脑子没有坏,他的耳朵能听,眼睛能看,嘴会说话,手会写字。我们应该把这位工人的儿子收进来。我们必须记住,学校要向工农开门,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几十条劲健的小腿支撑着他
赵向阳入学了。他编在一(甲)班学习,学校特地把这个班的教室设在楼下,而且离校门也最近。他父亲早晨背他来上学,中午送饭来,晚上又带他回家。这对一个工人同志来说,在时间上和思想上确实是负担很重,但这也没法啊,作为一个父亲必须承担这种责任,何况期待儿子学习好了,将来也能够为人民做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哩!
一(甲)班班主任是一位有经验的教师,他勇于承担了教育赵向阳的重担,但也预感到教学中的艰巨性。从开学的第一天起,他就向全班五十名启蒙的小朋友进行深入浅出的阶级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比如说:好好学习,团结互助,不要讥笑赵向阳是残废,要帮助他解决困难等等。这群刚刚离开父母身边的孩子渐渐地懂得了一些道理。在孩子们的心灵里,布下的红色种子,渐渐地发芽生长了。
贫农家庭出身的饶奇林,看到赵向阳行动艰难,整天坐在位子上,心里很不安。他想起了父亲讲给他听的一些事情:一九五七年父亲外出推炭,在路上遇见一个陌生人昏倒在地,原来是中了暑。他对病人千方百计地进行急救,把自己一篓煤寄在路旁的村子里,用车子推着病人走了十里山路送回家。还有父亲冒着生命危险从铁桥上抢救老婆婆的事和母亲半夜送邻居上产院的事。父母的行为像波涛一样,在他的心灵中翻腾着。饶奇林有心帮助这位不能行走的同学,他们很快认识了。一天,饶奇林问赵向阳:“你身体很重吗?我背你试一试。”九岁的饶奇林背着他在教室里来回走着,虽然没有转两回就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但还是鼓起劲头,自信地说:“我背得起。”就这样,饶奇林天天背他行走,饶奇林的腿变成赵向阳的腿了。
转业军人纪德财的儿子纪东江,从有记忆以来,父亲助人为乐的事迹就耳濡目染了。他听过父亲讲解放军阶级友爱的故事。在艰苦的战斗年月里,父亲将自己的补贴费送给贫穷的老乡;宁肯自己忍饥挨饿,将仅有的一点干粮让给战友。现在看到饶奇林在帮助赵向阳时,心里豁然开朗了,他就第一个默默地响应,分担饶奇林天天背送赵向阳同学的担子。
过些日子,帮助赵向阳的同学越来越多了。彭建萍、杨兴国、邓大义、宋堂建等几位小朋友也来帮助,两腿残废的赵向阳有十几条劲健的小腿支撑着他行步了。
小朋友不仅背送赵向阳回家,早晨还接他来学校,每日如此。初开学的日子里,赵向阳总是在家里解了大小便来学校,再等父亲背回去才上厕所。为了少解小便,平日里尽量不喝水,身体上的缺陷训练了他的忍耐力,但不管怎样,肉体上是够难受的呀!一天,赵向阳渴得难以克制,小伙伴就给他倒一杯茶,他喝下去了。但过一阵,赵向阳头上冒着豆粒大的汗珠,他仍然咬着牙用心地听老师讲课,坐在旁边的纪东江看见这种情况,就细声地问他:
“热吗?”
“不。”
“肚子痛吗?”纪东江有一次肚子痛,也是这样出大汗。
“也不是。”
纪东江掏出一条手帕,给他揩了汗,就专心听讲了。
下课以后,纪东江把事情告诉老师。老师经过反复询问,他才从牙缝里吐出“小便急了”四个字。纪东江立即在赵向阳身旁蹲下,好让他扒在自己背梁上,几个小朋友前扶后拥,背起赵向阳上厕所了。从此,赵向阳不必节制饮食,不必强忍大小便了,精神舒坦起来了。
你的想法同我一样
一九六三年春天,是一个不平凡的春天。毛主席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这号召像春雷震动了全国各地。当老师反复介绍雷锋叔叔的事迹、读雷锋叔叔的日记后,小朋友虽然不可能全领会,但雷锋叔叔上山砍柴时宁愿自己饿肚子,而让饭给王大个子吃,送金笔和本子给小乔,鼓励他好好学习,给老婆婆带路……,小朋友是懂得的。因此多为集体,多为人家做好事的心愿,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生根了。
“春风吹,春风吹,春风吹绿了柳树……”一(甲)班教室里传出了爽朗的读书声。这是语文老师在讲读《春天》一课,并讲述了春天的美好,颂扬了祖国山河的可爱,叫孩子们利用星期天到城郊的野外去看看春天的景色。八岁的纪东江特别爱活动,也长得结实。他一听到上山看风景,心里就乐得开了花。这时候雷锋叔叔的形象,又在他的脑海里活现了,在他心上的赵向阳,就如雷锋叔叔心上的小乔……,难道我自己去春游,就把赵向阳闷在家里吗?不行呵。
“饶奇林,你去宝塔山上玩吗?”
“去!明天是星期天,上午去吧?”
“好,我俩一伴去,也背赵向阳去吧?”
“哎呀,你的打算跟我一样。”饶奇林快活地说。旁边的彭建萍、杨兴国、邓大义几个小朋友,听到后都响应结伴爬山。
春天的朝阳,染红了大地,孩子们背着自己的伙伴,迎着阳光前进,小脸蛋在朝阳的照耀下,就像一朵朵怒放的红花。他们轮流着背,一步一喘,几步一歇,终于登上了山巅。他们居高临下,鸟瞰全城,尽情地观赏了城乡景色。半岁双腿就残废的赵向阳,从未登过山,这是他第一次饱享大自然风景的眼福。他指着环城河说:“多像一根白绸带呀!”又指着工厂的烟囱说:“高烟囱也没有我高啰!”他指着整个萍乡城说:“用一百盒积木也摆不成这么多房屋……。”回校后在老师面前,他谈得有声有色。
去年夏天,尽管天热地旱,萍乡市举办的“社会主义教育展览会”每天都接待了几百名观众。一个多月来,讲解员见过几千几万观众,却只见到一个奇怪的小观众,他是被一群小同学背在背梁上看完整个展览会的。孩子们在第一馆就看到了万恶的地主拷打穷人的刑具,盘剥农民的大斗、大秤。在一个阴暗、不通气的房子里,他们看见一个穷人活活病死,尸体上盖着的是用了一百多年的像鱼网似的破棉絮。许多孩子悲痛地呜咽着,一对对泪汪汪的眼眶里,射出了对罪恶旧社会的控诉目光。天气本来热得够呛,心里的怒火又烧得很旺,加上背梁上的小伙伴,汗水从纪东江的额上淌下来,跟泪水汇流在一起了,互相贴着的衣服也湿透了,但他没有歇息,而且把赵向阳残废的两腿抱得更紧,这两名穷苦人的儿子,心也贴在一起了。就这样,从第一馆看到最后一馆,几个小朋友轮流着背着他观看。邓大义小朋友年纪小,个子矮,背不起赵向阳,就跟随在后面,拿着拐棍。整整花了两个多小时才参观完。在出口的留言簿上,他们联名写了歪歪扭扭的两行字:“我们恨地主,爱穷人。保证听毛主席的话,做红色接班人。”
不灭的火花
赵向阳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虽然下身瘫痪,但同样享受了学习的权利,同样享受了学校生活的欢乐,大家长时间地帮助他,使他深受感动,他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优良。
有一次,老师到他家访问,父亲当着老师对孩子说:“向阳,你要用功学习,听老师的话,要不是在新社会,我们工人的孩子,两腿残废了,只有在街上爬着要饭,还谈得上读书吗……。”这位四十多岁的工人眼眶里充满了泪水,喉咙也哽咽了。他回想起自己辛酸的学徒生活,回忆起旧社会那些沿街乞食的残疾者,悲惨的声音似乎灌进他的耳朵里。然而两腿残废的儿子,今天脖子上系着红领巾,胖胖的小脸蛋,红光闪闪。他想想过去,看看现在,悲喜交集,激动地说:“党太好了,新社会太好了。”
纪东江等六名小朋友背赵向阳上学,已有五百多天了。不论寒风凛冽的严冬,或者是赤日炎炎的盛夏,他们却始终如一地背着。纪东江总是安慰赵向阳说:“放心吧,我愿意在小学背你六年,在中学也背你,将来咱在一起工作,那我就永远背你。”从这新生一代阶级兄弟的言行中,真正看见了那不灭的火花。


查看完整版本: [-- 新一代的阶级友情——记六位小学生帮助残废同学的故事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