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浅谈京剧现代戏念白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4年07月 -> 浅谈京剧现代戏念白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李慧芳 1964-07-31 00:00

浅谈京剧现代戏念白

第6版()
专栏:

浅谈京剧现代戏念白
李慧芳
京剧舞台上现代人物的念白,如何从生活出发,又具有艺术魅力,能和整个京剧艺术和谐协调的问题,是许多人所关心的。这次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中不少剧目,在这方面进行了多种多样的试验和革新创造,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我对于念白和传统的韵白京白,都缺乏研究。但是这次通过观摩演出,给我不少启发,感到念白在京剧现代戏演出中,占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京剧界有句老话:“千斤话白四两唱”,说明念白的重要性。“唱”总是有腔有板,有胡琴伴奏,能给演员帮不少忙;而“念白”却既没有锣鼓帮着打出“板”“眼”节拍来,也没有胡琴托腔垫音,完全靠演员自己掌握。从这一点来看,念白确是比较难的一项技术。但是,传统的京白、韵白,前辈艺人都已经摸索创造了一套念法,都有规矩可循。而现代戏里人物的念白,则是空白的,需要我们从生活出发,借鉴并利用传统的经验和方法,进行革新创造。
这次现代戏观摩演出中,很多同志都认识到这一任务的艰巨性,因此看得出来在念白方面都花了一番苦功钻研的。虽然,大部分戏里的多数角色,采用比较接近生活的普通话念白,但是听起来不是生活语言,而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力求做到适合京剧舞台艺术的需要。并且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索试验。例如:《芦荡火种》里的阿庆嫂、刁德一,《奇袭白虎团》里的团长、侦察排长,《箭杆河边》里的老庆奎,《革命自有后来人》里的李玉和、铁梅、李奶奶等等角色的念白,都没有运用传统的韵白,也不同于传统的京白,而是在普通话的基础上,适当放慢了速度,加强了节奏,使得念白与表演、唱腔之间协调起来。因而这些角色的念白,既清楚又送得远,观众听来顺耳,还富有感染力。当然,在采用接近生活的普通话念白的角色中间,也有少数念得过于生活化,以致和表演、唱、做显得有些脱节,字音不够清楚,影响了表现力。
观摩演出中,也还有少数戏里的个别角色(正面人物)运用了传统的韵白,听来有些别扭,觉得角色的念白和现实生活里的人物距离太远。但是,也有一部分戏里角色的念白,采用了较多的传统成分,听来却并不刺耳,反而很有表现力,基本上适合人物的需要。例如《送肥记》里的钱二嫂,《柯山红日》里的杨司令员就是。钱二嫂的念白接近传统京白(但不完全是传统京白),听来所以顺耳的原因,我看主要是由于这一人物具有自私落后的一面,与传统的花旦、玩笑旦角色存在某些相通点的缘故。《柯山红日》里杨司令员的念白,是从角色出发吸取了较多的传统方法,尝试着运用一些腔调(但不完全是传统韵白),这种念白对于这一解放军司令员的威严、认真的一面刻划得比较鲜明,特别是在他和反动土司打交道的“赴宴”一场戏里,这种具有某些传统韵白味道的念白,对于角色的身分、当时处境以及思想感情的渲染,起了较大的作用。
上述种种观摩学习中间的感受,促使我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我觉得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处理生活和传统的关系上。正和京剧舞台上现代人物的表演、唱腔、武打一样,如果你是从生活出发,吸取并利用传统的经验和方法,那么即使在艺术上还不够完整,然而给人的感受,却是真实可信的。例如有些戏里角色的念白,如果能够进一步把对待同志、对待敌人、对待群众等几种不同对象,以及不同处境下应有的语调、节奏、速度等等,作相应的变化处理,那么对于表现人物可能更有益些;但是,即使在这方面还不够细致深刻,然而角色的感情却是真切的充实的,因此也还是能够表现出人物,感动观众。相反,若是从传统和形式出发,去硬凑生活,那么即使技巧很高,也不能避免给人不舒服的感觉,甚至还可能损坏人物。就是对反面人物刻划也同样如此,虽然反面人物和传统形式有某些相通之处,但是如果只从念白的传统形式上打圈子,结果,充其量也只能是画出反面人物的“皮”,而不能突出角色的“心”来。因此,从这次观摩演出的戏来看,京剧舞台上现代人物的念白,必须首先从生活出发,从具体角色出发。
然而,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从生活出发的基础上,批判继承、吸取并利用传统的经验和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这里边有两方面的原因:一、必须要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二、必须适应京剧艺术形式。这两方面,在传统的韵白京白里面都存在。
传统的韵白,包含着几个因素(我对韵白没有研究,只凭直感来谈):(一)是由湖广音中州韵组成的,它和唱的字韵是统一的。(二)节奏强,声调铿锵,近于半念半唱的朗诵体;字音咬得清晰,易于抒发角色感情,表现力感染力较强,所有这些形成与唱腔、表演诸方面的协调统一。(三)最主要的一条,就是来自古代生活。韵白在老戏里一般都是用于上层人物,因此语言上的咬文嚼字,声调上的拖腔拉调,形态上的摇头摆耳,举止上的装腔作势等等,正好刻划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精神面貌。
传统的京白,产生于韵白之后,想来可能是京剧在北京落地生根之后才有的。一般采用京白的剧目大多是家庭小戏,生活气息较浓。用京白的角色多半是由花旦、玩笑旦、丑角等扮演的下层市民、丫环、童仆等等。从这里也能看出,京白的产生也是从生活里来的,当然,其中也表现了当时社会对下层劳动人民的轻视。但是,从艺术技巧上看,京白吸取了韵白不少经验和方法,它讲究声调、节奏,十分注意和表演动作、锣鼓点子的配合,因此虽然没有韵白那么明显的腔调,但也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整个京剧形式是协调的。
上面不厌其烦地叙说我对传统韵白京白的粗浅理解,原因是为了说明:(一)不管是韵白还是京白,都来自生活,为表现当时生活和人物而创造的。它们和今天的工农兵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距离,因此,如果一成不变地把韵白、京白搬用到现代人物身上,必然不协调不真实。就是在吸取某些传统念法的时候,也必须从生活内容出发。(二)也不能把韵白、京白完全排斥于现代戏之外,还必须看到它们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而且都和整个京剧艺术形式有机地统一在一起这一点。对于韵白、京白的艺术技巧方面的经验和方法,现代戏必须批判继承。从观摩演出中,可以看到,凡是从生活出发而适当吸取了传统的那些角色的念白,它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就比较强。
上述这些,只是个人粗浅的理解,请同志们指正。


查看完整版本: [-- 浅谈京剧现代戏念白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