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戏词通俗是京剧的本色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4年07月 -> 戏词通俗是京剧的本色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林兮 1964-07-31 00:00

戏词通俗是京剧的本色

第6版()
专栏:

戏词通俗是京剧的本色
林兮
京剧能够取代昆曲成为一种全国通行的剧种,跟它的戏词通俗很有关系。它来自民间,最早的编戏词的人并不是文人学士,他们不会用文雅的词藻、高深的典故按照曲牌来填写长短句。他们只会按照民间说唱宝卷、鼓词之类的方式,把戏词编成上句押仄声字、下句押平声字的七字句、十字句。连诸葛亮那样有学问的古人出场来,唱的也不过是“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这一点也不文雅,可是真好懂,群众爱听,因此也就容易流传开。
要知道,在一百几十年前的北京,在文学语言中占统治地位的是文言。通俗的白话戏词要想站得住脚,并且还能逐步取得通行全国的地位,是不能不经过一番斗争的。斗争的依靠是群众和演员。群众爱听那来自民间的和演员新编的好懂的戏。演员们自己编戏、凑戏词,虽然难免受点文言的影响,可是也“文”不到哪里去。所以流传下来的京剧戏词还是以通俗的占多数。到京剧盛行之后,文人学士才挤进来,想把戏词“雅化”,搞得文绉绉的。记得鲁迅就曾反对过士大夫们把京剧“雅化”。他说:“雅是雅了,但多数人看不懂,不要看,还觉得自己不配看了。”(《花边文学》)
听了一些参加观摩演出的京剧现代戏,也看了一部分剧本,觉得绝大多数是保持了京剧的戏词通俗的本色的。编戏的同志们,既熟悉京剧的形式,也很懂群众的语言。演员能把现代戏唱好,有些段落已经在群众中传唱开来(例如阿庆嫂和刁德一斗智时的对唱,老庆奎劝二赖子等),不能不归功于戏词编得通俗好懂而且优美感人。过去士大夫们因为京剧的词藻不典雅,就故意贬低它说,“皮黄无文学”。听了京剧现代戏,我们不能不肯定地宣称:“京剧有文学”。越是深入工农兵群众的生活,越是在群众提意见后不断地修改(例如《六号门》《革命自有后来人》和《节振国》等都是经过多次修改的),就越是有丰富的文学。听李铁梅被放回家时的一段伴唱和独唱,很少有不掉下泪来的。象《六号门》那样全本都通俗好懂,也很难得。
当然,在保持和发扬戏词通俗的本色上,京剧现代戏还是可以、而且应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比如有些词句还是显得太文气了一些。象“缚苍龙,舞长缨,我志壮力强”,出于杨子荣之口,究竟不如不用这个典故更恰当。还有,为了唱起来还是京剧的味道,有些旧戏词里的套语无妨利用一些;可是也得精选,要用得恰如其分,否则很容易流为“水词”。比如《红灯记》中原有一句“奶奶我、也难免、遭此下场”,经一位解放军同志指正,把“遭此下场”这个含有消极宿命思想的套语改为“被捕入牢房”,就现实、新鲜得多。
今天比以往有更多的有利条件把京剧现代戏的戏词编得更通俗、更真切、更感动人。在新京剧中可以创造出比董解元、王实甫、关汉卿等的创作更精美的戏曲文学来;关键“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查看完整版本: [-- 戏词通俗是京剧的本色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