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
1964-08-30 00:00 |
新科学的起点——坂田昌一教授谈北京科学讨论会
第3版() 专栏:
新科学的起点 ——坂田昌一教授谈北京科学讨论会 本报记者 一个初秋的夜晚,碧空中已经撒下满天繁星。结束了一天的学术活动和专业参观的坂田昌一,又匆匆赶来同中国首都新闻界的朋友们见面了。 坂田昌一是国际知名的日本理论物理学家,是名古屋大学和神户大学的教授,是基本粒子“坂田模型”的创始人。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基本粒子分类方法,就是在坂田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坂田同日本另一位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武谷三男教授一起,在名古屋大学组织了一个基本粒子小组,首先提出要采取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来进行他们的科学研究工作。他们在这方面的创见和取得的卓越成果,在日本和国际学术界,已经而且必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 早在去年下半年,坂田教授就积极参加了北京科学讨论会的筹备工作。当今年初日本成立北京科学讨论会日本联络协议会时,他担任了这个有五十四个团体和单位参加的协议会的会长。由他担任团长的日本代表团启程之前,某些人曾经卑鄙地阻挠他前来同四大洲各国科学家聚会,但是他终于冲破种种困难,在会前赶到了。 为什么坂田教授对北京科学讨论会表现出这样高的热情?他参加讨论会以后获得了什么样的印象?谈话开始以后,坂田教授就滔滔不绝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在一个半小时中,他的谈话始终没有片刻间断。 “北京科学讨论会是新科学的起点。到目前为止,欧美的科学虽有很大发展,但颓废色彩已经很浓。科学虽然没有国境,科学的真理也不因民族不同而有区别,但真正要使科学对人类幸福、对世界和平有贡献,科学家应该有正确的方法和态度。” “我们必须采取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新老殖民主义的态度。在科学研究中,应该同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决裂,应该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应该以这种观点来创造新科学。” 坂田教授告诉我们,日本科学家们正是抱着这样的希望来参加北京科学讨论会的。他还表示深信,参加这次讨论会的四大洲各国科学家将会抱着同样的希望来参加这次讨论会,并且有力量创造出新的科学。 正是基于这样的期望,在北京科学讨论会开始学术交流活动的第一天,日本理论物理学家们就在会上宣读了他们集体提出的有关基本粒子物理研究中的方法论的论文,一篇是《核力问题》,一篇是《基本粒子的坂田模型方法》。这两篇论文,系统地介绍了坂田昌一、武谷三男及其同行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在基本粒子物理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受到了极大的重视。日本有些科学家在以往的国际科学会议上也提出过在科学研究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问题,但是,还没有任何一次会议象这次讨论会一样,对他们的论点表现出强烈的反响和普遍的兴趣。 当坂田谈到日本科学家对北京科学讨论会所抱的殷切期望正在得到实现时,他不时做着加强语气的手势,越发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 “北京科学讨论会提出了最尖端的问题,交流了经验,对各国科学家都有好处。”坂田教授高兴地说: “我们这次提出了论文报告,也参加了讨论,回去以后会更有利于发展新科学。对此我是满怀信心的。” 这位国际知名学者的亲身感受,难道不是对某些人污蔑这次讨论会并非学术会议的有力回击吗? 作为一个物理学家,坂田教授还根据他在这次讨论会上听到的理科论文和参加的讨论,对他所获得的印象作了具体的补充。他认为,巴基斯坦物理学家艾哈迈德·侯赛因博士关于用实验方法研究基本粒子的论文,对基本粒子理论特别是重子族理论提供了许多有启示性的重要东西。他说:“坂田模型理论对基本粒子介子族方面的研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对重子族研究还不够。巴基斯坦科学家的论文涉及的研究如能取得好结果,对确定重子族中哪一种模型比较好,有很大意义。” 他还提到,国际知名的澳大利亚射电天文学家克里斯琴森教授关于射电天文方面的论文,新西兰学者詹森关于放射性同位素方面的研究,都引起了他的兴趣。中国科学家和青年科学工作者戴元本、高崇寿、萧健、姜承烈等分别提出的有关原子核物理方面的论文,都涉及到当前国际物理学界研究的尖端问题,而且达到了国际第一流的水平。 出席过多次国际学术会议的坂田教授,不仅对这次讨论会理科方面的学术交流是满意的,并且对这次多科性的国际科学讨论会很有兴趣。他说:“北京讨论会涉及了科学的各个领域。专科性科学会议虽然对深入一方面的问题有好处,但由于科学家们只是使用自己懂得的语言,而且眼界狭窄,失去全面性,特别是使科学脱离社会。这次讨论会纠正了这种倾向,因此是有很大意义的。”坂田还强调说:“这次讨论会是在非常友好、自由的气氛中进行的。这是好的倾向,希望今后不要丢掉这种好倾向。” 坂田教授这次是第二次来中国了。他对比八年前第一次来中国时看到的情形,对中国各方面的成就表示了热烈的赞扬和良好的祝愿。他说:“八年来,中国有了很大的跃进。中国科学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扎根于独立自主并取得了踏实的进步。中国很注意对青年人的培养。再过几年之后,他们一定能够成为优秀的科学技术工作者,成为创造新科学的一支巨大力量。” 夜已渐深,当我们起身告别时,我们都被日本科学家对中国人民的深切友谊深深地感动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