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4-08-31 00:00 |
中国工人踏上世界科学讲坛 唐应斌和倪志福向各国科学家作学术报告
第3版() 专栏:
中国工人踏上世界科学讲坛 唐应斌和倪志福向各国科学家作学术报告 北京科学会堂设备完善的学术报告厅里坐满了各国科学家们,他们都在静静地倾听着两位中国工人的论文报告。讲台后面的银幕上,一会儿出现了清晰的图表,一会儿出现了复杂的数学公式。报告人熟练地运用图表和公式,讲解着他们的科学研究成果。同时,他们的话语被翻译成为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传到了各国科学家们的耳中。 两位中国工人登上了世界科学的讲坛,这在中国科学史上还是破天荒的事情。 这两位中国工人,一位是上海江南造船厂的唐应斌,一位是北京第一机床厂的倪志福,他们几年前才由普通工人被提拔为工程师。他们在宣读论文的时候,声音坚定有力,充满了自豪感,仿佛是在代表中国工人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工人阶级的智慧被束缚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中国工人阶级在科学上翻身的时代已经开始了! 倪志福报告的论文题目是《倪志福钻头》。解放前,他十二岁到工厂当童工,当时只在小学里念过三年书。新中国成立时,他才十六岁。创造“倪志福钻头”的那年,他还是一个二十岁的二级钳工。今年四十七岁的唐应斌,解放前也只读了不到三年书。就是这个普通工人,却和他的同伴们一起,制造出来了我国第一台一万二千吨的“全焊式”水压机。他报告的关于这台水压机的焊接方法的论文,在北京科学讨论会上被誉为是具有国际科学水平的科学论文。 为什么两个原来文化水平很低的普通工人,居然登上了世界科学的讲坛?在他们作了学术报告的当天晚上,记者访问了这两位工人工程师。 当记者见到他们时,两位工人工程师的心情仍然很激动。他们说,在旧中国,咱们工人做梦也不会想到今天这样的事。 在旧中国,焊接只是一个修修补补的行业,一根最普通的电焊条,都需要从外国进口。那时,全中国找不到一个专门研究焊接技术的教授和专家。新中国建立以后,焊接技术才在机器制造工业中显示出了重要的作用。一九五八年,党和国家根据自力更生的方针,提出了用先进的焊接技术——“电渣焊”制造万吨水压机的任务。当了二十多年电焊工的唐应斌,从此开始了他的科学研究工作。随着万吨水压机的诞生,很多“电渣焊”专家也成长起来,唐应斌就是其中的一个。唐应斌说:“我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只有共产党掌握了政权,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工人的智慧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谈到“倪志福钻头”,倪志福一直不同意把他创造的钻头命名为“倪志福钻头”。他说:“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并不是我一个人的成就。” “倪志福钻头”刚刚创造出来的时候,它还只能加工钢料。后来,倪志福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吸取各地同行们的经验,继续进行钻研,才使这种钻头的应用范围扩大到了铸铁、铜铝和其他非金属材料。起初,他只知道这种钻头好用,能提高生产效率,却摸不透这里边包含着什么科学道理。这时,许多工程师、科学研究人员和高等学校的教师们,都热情地帮助他来分析研究。同他一起合作撰写论文《倪志福钻头》的于启勋,就是和他长期合作的一位大学讲师。这样,关于“倪志福钻头”的研究工作,才逐步地提升到科学理论的高度。 唐应斌他们开始利用“电渣焊”技术制造万吨水压机时,有的外国专家曾经讥笑他们是“瞎胡搞”;另一些外国专家听到倪志福向他们介绍新的钻头时,也曾经轻蔑地耸过肩膀。这些嘲笑,反而激发了中国工人奋发图强的雄心壮志。这次,唐应斌和倪志福又在北京科学讨论会上学到了许多新东西,他们决心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学技术水平,为国家争取更大的荣誉。 在结束访问的时候,唐应斌和倪志福要求记者转达他们对四大洲各国科学家和人民的敬意。他们相信,在四大洲许多新独立的国家,科学家们和人民的智慧,也一定会一天比一天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他们还希望:在下一次这样的科学讨论会上,有更多工人科学家登上世界科学的讲坛! (新华社记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