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带着党的政策下现场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4年12月 -> 带着党的政策下现场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张桂栋 1964-12-20 00:00

带着党的政策下现场

第2版()
专栏:

带着党的政策下现场
在《用革命精神改进设计工作》的讨论中,有人提出,设计人员要“从设计大楼里走出来”,这个意见很好。但是,我认为仅仅走出设计大楼还远远不够,还有一个头脑里带了什么东西走出来的问题。是带了一套脱离实际的框框去调查研究呢?还是按照党的政策方针去调查研究呢?如果是带了一套错误的框框去调查研究,那么即使是走出了设计大楼,仍然会做出脱离实际的错误设计。
这里,我可以说一说自己遇到过的一件事。
一九五九年,我为了给一个木材加工厂的厂址搜集设计基础资料,走出设计大楼,从北京不远千里来到山林区,下了火车、汽车,还步行了一百多里才到目的地,可以说是深入现场了。可是,我在出发之前,脑子里就有了这样一个框框:“工厂一定要修建得象个样子,产品要全,厂地要平,要大”等等。到现场一看,实际情况不是我所要求的那样。这里只有一条尚未完工的公路,山路崎岖难行,交通运输很困难,建厂用的建筑材料、生产辅助材料和成品,都要通过六百华里的公路来回运输。山区平地极少,仅有的少数平地大都是农民十分珍贵的耕地。
我们选了几处厂址,都因为面积小,不够平坦,没有看中。怎么办呢?我不是按照党的政策从实际出发来考虑眼前遇到的问题,而是依然坚决按“框框”办事,最后就看中了这一带山区中可以说是唯一的一块平地,选定作我们的厂址。厂区要占地六十亩,加上福利区、厂前区等,共要占地一百多亩。这要毁坏一百多亩青苗,拆迁百余间民房。如果按我设想的方案去做,这个山区小村的耕地几乎要被占用光了。
在确定这个厂的生产规模和产品种类时,我头脑里也先有了一个框框,就是一定要建设一个综合利用的工厂,而不去考虑当地是否具备这种条件。
这个厂有制材、纤维板、栲胶三个主要车间。生产纤维板主要是为了利用废材。这个车间需要供应蒸汽,可是这个地区没有煤,不得不用大量木材作燃料来烧锅炉供应蒸汽。栲胶的原料是橡子壳,而在这个人烟稀少的山区,采集橡子壳很困难,根本无法保证工厂的生产。工厂的运输条件也不好,生产的成品要通过六百华里的公路运输出去,每吨产品的运输费用就得一百元,因而工厂的经济效果很不好。这个工厂的厂房建筑设计,我们也是套用了一般地区的标准,当地石料很多不去采用,却采用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并选用了蒸发量每小时四吨的蒸汽锅炉。这样,不仅全部建筑材料要由外地运入,而且由于锅炉气包过大过重,山区的公路桥梁不能通过,根本运不进去。
总之,这个工厂的设计不仅投资高,连建厂都很困难。因为上述种种原因,这个设计没有被采用。这件事情,充分说明我们设计人员只从设计大楼里走出来还不够,还要彻底改造自己的思想,认真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办事,才能做出正确的设计。
林产工业设计院 张桂栋


查看完整版本: [-- 带着党的政策下现场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