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乐智 |
1964-12-20 00:00 |
放下“施工指导”的架子 虚心向工人学习
第2版() 专栏:
放下“施工指导”的架子 虚心向工人学习 设计人员走出设计大楼,到施工现场和生产现场去,这是异常重要的一步。但是到了现场是否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呢?不一定。要真正解决问题,我认为放下设计人员的“指导”架子,是很重要的一条。 我是搞工艺设计工作的。以前我一向认为:在工厂设计中,生产流程是我们定的,设备布置是我们摆的,操作规程是我们拟的,以至连工人定员都是我们安排的。工厂进行安装和试车时,一切也都要按我们的设计意图办事。因此,我们到施工现场,无疑也只是“指导”别人怎样做。因此,过去我们把参加安装和试车的人员就称为“施工指导”。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到现场去总是大摇大摆,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 我曾经接到一个回收某厂木材水解废酸的设计任务。我来到工厂,虽然也和工人同吃、同劳动、同商量,但由于思想上背着“指导”的包袱,没有和工人真正打成一片。我认为,作现场设计,只要一般原则性问题和工人商量一下就行了,具体的设备布置和管道走向,是我们搞工艺的“拿手戏”,还是我自己决定有把握。当我把画好的图纸给工人看时,不料工人却给我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就举其中一条不到四米长的管子布置来说吧。我只想到管子的布置要整齐、美观,制图比较方便;而工人却指出,我布置的这条管子长度有浪费,多用两个弯头,占地大,操作不方便,等等……。我虽然想保持“指导”的“尊严”,为我的设计辩护一番;但理屈词穷,确实很难从工人提出的问题里找出漏洞来。 毛主席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工人在生产劳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本本”上很难找到的。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对国家资财的高度责任心,更是我们一些“闭门造车”的设计者所缺乏的。因此,我们到现场后,必须老老实实向工人学习,真正与工人相结合,这是设计人员走出设计大楼以后必须解决的问题。 林产工业设计院 孙乐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