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4-12-21 00:00 |
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工具改革
第2版() 专栏:
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工具改革 内蒙古牧民长期使用的落后生产工具,已逐渐被现代化农牧具代替 西藏协荣乡使用新农具促进农业生产,是全区农村农具改革的缩影 新华社呼和浩特电 在内蒙古草原上,牧民过去长期使用的羊皮水斗、木轮牛车等落后生产工具,已逐渐被电力剪毛机、电力挤奶器、汽车、拖拉机等现代化工具所代替。今年,在呼伦贝尔盟和锡林郭勒盟两大主要牧区,冬用的饲草有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用拖拉机牵引或马拉的打草机收割的,比过去用芟[shān 山]刀割草效率提高了几十倍。 内蒙古牧区解放以来,畜牧业生产年年发展。近几年来,每年为准备牲畜过冬,需要收割和储存的牧草就有四五十亿斤,这是一项很耗费人力的工作。 为了帮助牧民减轻繁重的体力劳动,逐步实现机械化,自治区牧区建立了六十六个具有机械化和半机械化装备的国营牧场和十三个牧草种子繁殖站,还设立有两个牧业机械化试验站和五个牧业生产综合机械服务站。设立在阿巴嘎旗吉尔嘎朗图的机械化服务站,在今年的剪毛季节里,工人们带着机器,行程六百多公里,帮助四个公社的十六个生产队剪羊毛。 自治区各地还采取各种措施,帮助牧区人民公社培养能掌握现代技术的新式牧民。 自治区还在草原中心的锡林浩特开办了一所畜牧业机械学校,有些高等院校也设立了牧业机械系;有关部门还陆续开办电器挤奶员、拖拉机手、电动剪毛机手等各种训练班。单是设立在锡林郭勒草原上的三个牧业机械综合服务站,今年就采取亦工亦牧的办法,训练了打草机手和剪毛机手一百三十多名。 畜牧业生产实行机械化,大大减轻了牧民们的劳动强度。过去牧民们用手拿剪子剪羊毛,剪一只羊要捏动一万多次。再棒的小伙子,一天剪二三十只羊,就累得腰酸臂痛。现在他们使用电剪子,一天一个人可以剪一百多只羊。 新华社拉萨电 在封建农奴制度下对生产工具漠不关心的西藏农奴和奴隶,解放后积极改良旧农具、使用新农具,促使农业生产不断发展。 不久前,记者在拉萨河畔的协荣乡就农具改革问题作了一次调查。这个乡的情况是西藏农村农具改革的缩影。 协荣乡原来只有十三种木质农具和五种铁质农具,都很简陋。铁锹巴掌大,犁头四五寸长,平整土地的是一个粗糙的木框框。如今这些农具都在改革。铁锹比过去大了两倍多,犁头加宽加长了,整地的木框框装上了铁齿。 在改革旧农具的同时,协荣乡的翻身农民们还积极使用和推广新农具。不久前,记者看到当地的农民兴高采烈地用新式步犁翻耕土地。新式步犁比藏犁耕得宽,耕得深,有利于消灭杂草和改良土壤,协荣乡的翻身农民非常爱用。 往年初冬,拉萨平原的山头上积了白雪,拉萨河水漂起冰凌,协荣乡农民还在打场。今年,这里的打场早就结束了,原因是普遍使用石磙碾场,加快了打场速度。过去,协荣乡和西藏其他农村一样,主要靠牦牛踩场脱粒。今年,全乡使用几十个石磙碾场,脱粒速度加快,所以藏族农民称赞石磙是“宝贝石”。 由于逐步改良旧农具和使用新农具,加上其它原因,协荣乡的农业生产连获丰收。今年,全乡粮食的平均单位面积产量比民主改革时提高了三成以上,翻身农奴和奴隶的生活显著改善。 民主改革前,协荣乡同西藏广大农村一样,大部分农具被封建农奴主及其代理人占有。占全乡总户数百分之七十左右的贫苦农奴和奴隶所有的农具,却不到农具总数的百分之十。现在,这个乡协荣村四十一户翻身贫苦农奴和奴隶的农具共有八百二十四件,占全村农具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五。由九户翻身贫苦农奴和奴隶组成的第二常年互助组,原来只有七件农具,目前增至四十七件。一九六○年,这九户人家成立互助组时,都缺吃少穿。后来他们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穷棒子精神,生产连年发展,今年秋收后,六户有了余粮,三户能够自给。 翻身农民们谈到农具的变化时都很高兴。他们说,过去收庄稼缺镰刀,耕地没犁头,生产真困难。今天农具齐全,搞好生产比较方便。犁手扎西顿珠说,用新式步犁耕地,用石磙打场,从前连作梦也没有想过。 (附图片) 内蒙古阿巴嘎旗吉尔嘎那图畜牧业机械综合服务站的剪毛手们,用国产电动剪毛机给人民公社的羊只剪毛。 新华社记者 宝音朝克图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