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希晨 林沫 |
1964-12-28 00:00 |
过去流沙逼人搬家 现在人逼流沙后退
第4版() 专栏:
过去流沙逼人搬家 现在人逼流沙后退 大小羊场是怎样做到的呢?十二年来,他们依靠贫下中农,敢于而且善于同风沙作斗争,不要国家一文钱,用了三十三万多个劳动日,栽树五万多亩;一座绿色的堡垒,挺立在沙漠前沿 本报讯 记者纪希晨、林沫报道: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托克托县城的东边,有一条绵延七十里、总面积四十万亩的人工林带。它屹立在黄河边上,挡住从西边库布奇沙漠袭来的风沙,保卫住土默特平原上的大片农田。 住在林带西北端,守卫在绿色防线前沿阵地的,是南坪人民公社大小羊场两个生产大队的四百多户社员。十二年来,他们在党的领导下,依靠贫农下中农,依靠集体力量,敢于而且善于同风沙作斗争,不要国家一文钱,花了三十三万六千多劳动日,用自己的双手,在七万多亩荒沙丘上,栽树五万三千多亩(其中包括在原有残林基础上补栽更新的一万亩)。 很早以前,大小羊场是一片水草丰茂的牧场;后来,风暴年年把黄河对岸库布奇大沙漠的流沙,刮过黄河,落到这里,形成了一条长七十里、宽十八里的大沙带。从此,这里风起沙飞,千万个沙丘滚滚流动,毁坏了房屋和农田。 解放后,人们当家做了主人,决心依靠集体力量,造林治沙建设新生活。在造林中,走在最前面的是占这里人口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贫农下中农。 同风沙作斗争,开始他们也没有经验。这里春天风沙特别大,栽树容易被风沙打死,过去的老经验是,春天栽树栽不活,只能秋季造林。春季就不能造林吗?党支部组织青年突击队进行试验。第一次失败了。这时,一些地主、富农分子,趁机放出恶言冷语,攻击党支部书记郝海福:“一个穷长工,连自己的家也当不了,把这么大的家业交给他,可要折腾个灰!”但是他们坚决顶住这股冷风,第二年继续干。经过反复试验,总结群众经验,终于找到了春季造林的新办法:在春季树木发芽前把苗条砍下,窖埋起来保持水分,躲过风沙期再栽,就能成活。从此,春秋两季造林,使造林速度加快一倍。 他们攻破一个难题,又攻另一个难题。 头几年,在流动沙丘上造林,总是栽不住。为了揭开流沙造林的秘密,雇工出身的林业员、共产党员樊五福,不断观察、测量流动沙丘的活动规律。他发现流动沙丘每年随风向前移动三米多远。他们就在沙丘的背风面,距沙丘八九米或更远一点的地方栽树,等沙丘移动过来,树也成活长大了。同时,又在沙丘的迎风面栽上一行行的树,减缓沙丘的流速。经过多次试验,他们终于总结出一套制服流动沙丘的造林办法。 根据多年的斗争,他们深深体会到:风沙看来很凶,只要依靠集体力量,坚决向它作斗争,在斗争中摸清规律,就可制服它。过去他们被流沙赶着搬家,现在他们逼着流沙后退。那吞没田庄的狂暴的“黄龙”终于被降服了。 这些树木,在社员们的精心抚育管理下,已长成茂密的树海了。社员们欢乐地说:“自从造起林带,我们这里天变,地变,人也由穷变富了。” 先说天变:林带挡住了风沙,增加了空气湿度,调剂了气温,形成了区域性的“小气候”。这里的无霜期延长了二十天,三年大旱时常落偏头雨,庄稼六年没有遭受冰雹、霜冻的袭击。 再看地变:林带的树叶、杂草,改良了土壤,提高了土地肥力,增加了土壤的保水能力,减少了肥土吹失和水分蒸发,地下水位显著提高。田地里的水井,水位都上升了。 树木挡住风沙,保护了农田,种庄稼不一样了:从前种庄稼是从沙口夺粮,要打风墙、插风障。春天要种两三次,种上十亩,临收只有四五亩。好年景每亩才打三四十斤粮。小麦、玉米等早春作物都不能种。现在,早春庄稼都能按时播种,一部分地还能复种。过去风大不能秋翻地,现在绝大部分地都进行秋翻。结合施肥、水利措施,四千多亩“烂沙地”,亩产达到一百二十斤。 风沙被治住了,群众也有信心、有条件进行农田基本建设了。他们用林业收入的钱,买了二十一辆胶轮大车,到县城拉粘土掺粪肥,上到沙地里改良土壤。他们打了一百六十三眼井,用林业收入的钱买了八十部水车。旱涝保收的水浇地由四百多亩扩大到一千二百多亩,亩产达到二百八十多斤,成了当地很好的稳产高产田。 有了大面积的树林,又为发展畜牧业创造了好条件。大牲畜由四十五头增加到一百七十二头,羊由二百四十只增加到一千四百五十只。牲畜发展,肥料也增多了。 群众生活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家家灶底有柴烧,修房盖屋有木料。单烧柴一项,每户每年就可以少花煤炭费六七十元。四百多户人家,近几年盖新房六百多间,贫农下中农社员绝大部分都住上了新房。这里过去一直缺粮,前几年都需要国家供应粮食,近两年不仅能够自给,而且开始有余粮卖给国家,群众都说这是一件大喜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