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少数民族美术的新花——介绍全国高等美术学校毕业生创作中少数民族学生的作品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4年12月 -> 少数民族美术的新花——介绍全国高等美术学校毕业生创作中少数民族学生的作品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邢琏 陈兆复 1964-12-29 00:00

少数民族美术的新花——介绍全国高等美术学校毕业生创作中少数民族学生的作品

第6版()
专栏:

少数民族美术的新花
——介绍全国高等美术学校毕业生创作中少数民族学生的作品
中央民族学院教师 邢琏 陈兆复
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高等美术学校一九六四年毕业生创作成绩展览会”上,我们高兴地看到了蒙、僮、满、朝鲜、苗、侗、白等兄弟民族毕业生的作品,这是一束鲜艳的少数民族美术的新花。它说明我国少数民族的年青一代的美术干部,正在迅速地成长起来。他们的成长,不仅壮大了我们美术界的队伍,同时也有力地证明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无比的优越性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胜利。
这次展出的作品,大都从各个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我国各少数民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塑造了在三大革命运动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形象。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的生活更熟悉、感情更深厚,所以他们对民族地区的新鲜事物的感受也就更敏锐,使作品能够有比较浓厚的生活气息。侗族龙盛江的国画《赤胆忠心吴兴春》、蒙族萨因章的版画《公社挤奶员》、舍冷业西的油画《代表归来》、朝鲜族金泽勋的油画《丰收的喜悦》、金振镐的国画《选种》、满族柯德恩的年画《志在农村》、白族王定尧的国画《敢教日月换新天》、朝鲜族金龙甲的油画《支书在牧场》、苗族杨培德的油画《第一课》等,都能让观者窥见到祖国各民族地区一派朝气蓬勃的革命景象。不少比较好的作品,不仅主题思想好,时代气息强烈,就是在艺术技巧上也取得了初步的成绩。
树立社会主义时代新英雄人物形象,是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根本任务,我们的美术创作能否正确地反映我们的时代精神,能否真正地以共产主义思想团结人民教育人民,关键在于作品中有没有塑造出工农兵的英雄形象。国画《赤胆忠心吴兴春》就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对党的事业赤胆忠心的英雄人物。吴兴春是汉族人民为帮助少数民族走向社会主义,而忠心耿耿地工作着的一个代表,这对于本身是侗族的作者龙盛江的启示教育作用是很大的。他怀着激动的心情,于毕业实习期间回到侗族地区、那个吴兴春曾在那儿工作过的名叫贯洞的地方深入生活。在几个月和社员群众共同生活、共同劳动中,进一步地体会到侗族人民对于吴兴春的亲如骨肉的深情厚谊,老人们经常讲述着他的模范事迹,称他为自家崽;当地群众编歌编戏来歌颂他。这时候作者开始了孕育表现这个英雄人物的愿望。恰值吴兴春来到贯洞,使作者有机会和他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在这期间,作者得到两个最深刻的印象:一个是他和群众的亲密关系,一个是孜孜不倦地学习毛主席著作。吴兴春走到哪个村寨,群众就吹芦笙唱歌欢迎他;一进寨就和群众共同劳动,亲密相谈,说着一口流利的侗话苗话。他走到哪个村寨,毛主席的著作也带到哪个村寨,即使在河边洗脸的空隙,他都会聚精会神地读起毛主席著作来。什么是吴兴春的革命思想、革命品质的来源呢?这一点启示了作者。画中描写劳动归来的时候,侗族社员聚集在一起,非常信任、非常注意地倾听吴兴春同志给他们讲解毛主席著作,这里民族关系、军民关系表现得如此亲密无间,象一家人一样。画中的吴兴春,挽起裤管,穿着一双草鞋,亲切而耐心,逼真地刻划出了这个忠心耿耿为人民服务、被称为“苗家侗家的好儿子”的英雄形象。背景的大榕树和侗寨不仅是当地地区特点的写照,同时还象征着吴兴春象榕树一样,已在这块土地上深深地扎下根子,终年长青。在艺术处理上,作者虽然运用中国画工笔重彩的技法还不够纯熟,在线描和设色上都还存在着显著的缺点,但由于能够适当地强调装饰意味,使作品更具有少数民族艺术的特色。
《代表归来》也同样是从生活中来的。作者是一个蒙族学生,对于蒙族地区解放后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和他们在思想面貌上所起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着深刻的体会,对蒙族牧民怀着深厚的热情。所以当今年初作者去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实习的时候,刚下火车,就看到一片白雪皑皑、无边无际的草原,几个蒙族牧民正驾着迎接亲友的雪橇在雪原上欢笑着向前飞奔,后面留下一条弯弯曲曲的、闪闪发光的银河似的雪路。面对着这种情景,作者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构思。接着在整个参加当地牧区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期间,作者一直在一个生产队里蹲点,参加当地劳动牧民协会的代表会议,多次亲身经历过画幅上出现的场面,经过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最后完成了这幅作品的构思。在构思过程中,逐渐把繁多的感受更集中、更概括到一个中心思想上去,这就是通过代表归来的情节,表现党的政策深入草原的主题。画面上所呈现出来的是祖国的一个偏远的边区,在以前,这里是人迹罕到的大草原,但现在到处可以听到党的声音、毛泽东思想的声音,几匹马簇拥着一辆雪橇奔驰着,雪橇上老牧民正和归来的老代表兴高采烈地谈论着党的指示和会议的精神,人们从他俩谈论的兴奋的神情中,完全可以想象到由于党的政策而带来的草原上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壮丽景象。老代表的形象是以蒙族著名的劳动模范胡和勒泰的形象做模特儿的。作者在实习期间一直在胡和勒泰所领导的生产队里蹲点,对人物有一定的体会,所以作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传达出人物的那种乐观豪放、很有才干的蒙族老英雄的气派。画中万里晴空,白云浮动,一辆雪橇和四匹马,象离弦的箭似的,向着初春的雪原的远处飞奔而去,强烈的动势和热烈的气氛,加强了主题的表现。
《支书在牧场》从另一方面反映内蒙古牧区的生活,如果说《代表归来》是从生活感受中开始自己的构思的,那末《支书在牧场》的作者则是在下乡之前,就已选定干部参加劳动这个重大的题材。作者是一个朝鲜族学生,到内蒙古牧区实习,由于民族生活习惯的隔阂、语言上的隔阂,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困难是很多的。根据作者的体会,在这种情况下,和当地牧民建立感情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参加集体劳动,经过共同的劳动,彼此的心就会贴近,隔阂就会消失,牧民们再不会将你当作外人看待了,彼此相称为“都德”“阿哈”(蒙语兄弟的意思)。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作者更进一步认识到干部参加劳动的伟大意义。夏天,作者跟着一个蒙古包走“敖特儿”(蒙语游牧的意思),放牧着五百头羊。《支书在牧场》画中所描写的正是作者走“敖特儿”的生活情景:初夏的草原,夕阳西下,蒙族支部书记和牧民放牧归来,书记怀里抱着羊羔,正在倾听一个老牧民的叙述。作品的生活气息比较浓厚,使观者象自己置身于辽阔无边的草原,闻到野花青草的芳香。蒙族学生萨因章的版画《公社挤奶员》也是一幅反映内蒙古牧区生产的图画,构图简洁有力,刀法粗犷奔放,突出地表现了牧区劳动妇女强壮的身躯和开朗的性格,空中几只小雀也加强了草原活跃的气氛。同样描写少数民族地区生产斗争的作品还有朝鲜族学生金泽勋的《丰收的喜悦》,几个朝鲜族妇女在丰收的稻谷堆前欢乐地荡着秋千,这是朝鲜族的传统游戏,人物虽然只有动态的描写,但仍然能使人看出她们那种因为丰收而带来的愉快的心情。
此外,还有一些作品描写了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面貌,特别是青年一代的活动。年画四扇屏《志在农村》是采用一诗一画的传统形式,诗情画意,相互补充,它描写了一个汉族女知识青年,在苗族地区安家落户,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和苗族人民一起建设边疆的生活情景。第一幅,描写她快步如飞地和苗族社员一起挑着肥料,奔跑在山林之间,矫健的步伐,愉快的心情,和苍翠的疏枝密叶互相映发,在这里,我们的年青一代继承着父辈的革命事业,在农业劳动战线上,在当前最能锻炼人的大熔炉中,经受锻炼。“父辈流血创业艰,我挑粪土绕山巅,苍翠苗岭变战场,冶炼炉中火正燃。”这首配诗更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第三幅画是描写深夜和老队长一起在油灯下计算着收成。前景是一担担丰收的谷子,勤奋的工作和丰硕的收获,得到了内在的联系。此外作品还描写了教苗族社员学习汉文,和社员们一起展望农村的远景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场景的描写,塑造了一个立志在边疆农村中扎根、红在农村、专在农村的知识青年的形象,并通过她的活动侧面地反映了当前边疆地区的生活面貌。苗族学生杨培德的《第一课》也是描写苗族地区的知识青年,他正在接受劳动锻炼的第一课,老农和青年的形象都很有苗族的特点,这是因为少数民族的学生对本民族的形象有较亲切的感受的缘故。
这些少数民族学生的作品,它们是在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导下创作出来的,是各高等美术院校坚持毛泽东文艺路线,上山下乡深入生活,努力与工农兵群众相结合所取得的具体成果。当然,作为毕业学生的作品,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够深刻、不够典型、不够完美的缺点,但一些较好的作品都热情地歌颂了伟大的党、伟大的人民、伟大的时代。它们的出现应该说是党的民族政策的胜利,也是党的艺术教育方针的胜利。
(附图片)
支书在牧场(油画)朝鲜族 金龙甲


查看完整版本: [-- 少数民族美术的新花——介绍全国高等美术学校毕业生创作中少数民族学生的作品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