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群众喜爱英雄人物还是“中间人物”?——南庄大队社员阅读文艺作品的调查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5年01月 -> 群众喜爱英雄人物还是“中间人物”?——南庄大队社员阅读文艺作品的调查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陈守钦 谢德忠 1965-01-30 00:00

群众喜爱英雄人物还是“中间人物”?——南庄大队社员阅读文艺作品的调查

第5版()
专栏:调查报告

群众喜爱英雄人物还是“中间人物”?
——南庄大队社员阅读文艺作品的调查
陈守钦 谢德忠
广大农民群众喜爱革命英雄人物,还是“中间人物”?鼓舞群众前进的是革命英雄人物,还是“中间人物”?我们在榆次县东阳公社南庄大队作了一次实际调查。调查结果证明:实际生活中,完全不是象邵荃麟同志所说的那样,什么文艺作品多写英雄人物,“人家就不爱看了”,事实是恰恰相反。
南庄大队能识字看书的有六百多人,其中看革命文艺作品的有五百多人,经常看的有一百五十余人,还有四十多个“书迷”。这些“书迷”口袋里经常带着书,见缝插针地阅读红书。革命文艺作品的种类和数量都是供不应求。图书室有一千五百二十一册书籍,其中文艺书有七百一十三册。描写工农兵英雄人物的优秀革命文艺作品,传播得很广泛。象《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红岩》、《林海雪原》、《红旗谱》、《晋阳秋》、《连心锁》、《苦菜花》、《迎春花》、《创业史》、《铁道游击队》、《刘胡兰》、《向秀丽》、《王若飞在狱中》、《大寨人》等二十余种文艺作品,都是农村青年爱不释手的好读物。图书室排队预约的办法不起作用了,有时这个人还没看完,就被另一人抢走。书传破了,群众就自己裱糊好,又继续传读。
群众热爱英雄人物,赞赏英雄人物的斗争事迹。他们看过革命文艺作品,最深刻的印象、最急于要告诉别人的便是英雄人物和英雄的斗争事迹,并且念念不忘。象雷锋、许云峰、江姐、杨子荣、朱老忠、梁生宝、刘胡兰、向秀丽、董加耕、邢燕子等,都是为农村青年们所熟知的。这里群众有一句赞叹英雄人物的惯用语“好样儿的”。群众每看完一本书、听罢一个故事,都要这样称赞几句。全省劳动模范王爱英最喜爱读描写女英雄的革命书,她每看完一本书,就急忙地向本队女青年讲述和传看。她的日记里记着许多革命英雄的话语,并表示向他们学习。她写道:“我要象刘胡兰那样坚强,象向秀丽那样勇敢,象李双双那样热爱集体。”
群众每当看了一本优秀革命文艺作品,受到感动,受到鼓舞,总是要情不自禁地讲给别人听,英雄人物咋样有本事,咋样领导群众打垮敌人。象《林海雪原》中的杨子荣怎样智取威虎山,《红岩》中许云峰怎样舌战毛人凤,双枪老太婆怎样救江姐,不少群众都能讲得有声有色。这样使群众自然而然地形成讲革命故事的活动,向没有看过书的人进行着生动活泼的政治教育。在饲养院、记工房、冬学、地头、炕头,群众讲革命故事的人越来越多,并且涌现出十二个优秀的革命故事员。
在讲革命故事的活动中,曾出现过这样的故事。
八队的冀文达,能讲全本《苦菜花》。每当劳动歇下,地头就热闹了,群众都围拢到冀文达跟前来,抢先告诉他上次讲到的地方,要求他快接着讲。去年春天,有一次,五队和八队被分派在一块场地劳动。五队有个白兴印,是个文盲,有很好的记忆力和口才,好说“义侠”书。这次劳动时,他说旧书,冀文达说新书。结果,群众都来听冀文达说《苦菜花》。听了以后,群众说:“人家娟子真是好样儿的,那么大的困难,还坚持闹革命!”白兴印瞧见这个情景,心想:“这新书可就是好,招引着那么多的人!”于是,他也开始羡慕了。他到处听故事,听过不忘,说的时候,能把雷锋、杨子荣、江姐都讲得活龙活现。只剩下一个乔玉堂还说旧书。这一天,乔玉堂在供销社过道里说《粉妆楼》,书刚开头,白兴印来了,他对大伙说:“咱来讲段杨子荣舌战小炉匠吧!”几个孩子就说:“快听杨子荣抓特务呀!”二十多个人一哄而来,把白兴印围了个严,连乔玉堂也当了听众。不久,乔玉堂就叫他的女儿乔万玉经常到图书室去借小说来看。后来,他看新书、说新书也受到了教育。
群众读了写英雄的书,都争着当英雄,当模范,新人新事层出不穷。今年一月到五月、七月到八月,光在青年当中就涌现出好人好事一千三百六十二件,许多青年响应大队号召,利用午间、月光下为集体开荒地,扩大耕种面积。贫农郭茂林见队里没有饲草,把攒下做新袄的四十块钱交给队里,他说:“人家雷锋把一百二十元钱送给公社,咱这算个甚!”在他的带动下,十六户凑了一百七十多元借给队里买饲料。村里有二十三户烈军属、七户五保户,青年、儿童都抢先帮他们担水、推磨,帮着干家务事。
群众特别喜爱反映当前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生活的作品,认为这些作品中的人物更有现实的教育意义。学习了李双双,村里出现了赵二娃、赵占恒等二十多个“管得宽”。副大队长乔爱全、会计吴有龙,读了《大寨人》,学习陈永贵怎样参加劳动。吴有龙说:“人家陈永贵经常开会,时间安排得还是那么好!”从此,他白天劳动,晚上及时处理账目,不拖延。乔爱全和吴有龙两个人,今年都做下三百八十多个劳动日。上个月,棉田被雨水淹了,王爱英就急忙带领贾改来、吕桂花、冀明仙等六个女青年,冒着寒冷去抢收棉花。可是一到棉田,见水有膝盖深,这些小姑娘就犹豫了。王爱英跟她们说:“人家秀丽姐抢救国家财产牺牲了,咱遇到这点困难就怕啦?”姑娘们忽然想起向秀丽被火烧的英雄形象,一鼓劲跟着爱英下了水,一天就抢收回一百多斤棉花,高高兴兴地交回队里。
在南庄的时候,我们曾召集部分贫下中农,就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问题进行了座谈,他们认为,“书里面那些好样儿的人是火车头。”贫农郭茂林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李双双能教人学个‘管得宽’,爱集体,‘中间人物’能起个甚作用,都学喜旺夹起铺盖卷就走了,今天俺们这渠谁来挖?”王爱英说:“我看赖大嫂就是个典型的旧脑袋,太自私自利了,写这样的作品,对俺们农民有甚帮助?”许多青年都谈到“革命英雄人物不是写得多了,而是太少了,好书根本就不够我们看”。他们要求作家们多写些好书,多写革命英雄人物。要求作家多到农村跑跑,把生活中千千万万的英雄人物写出来。
(原载一九六四年十二月十七日
《山西日报》,转载时略有删改)


查看完整版本: [-- 群众喜爱英雄人物还是“中间人物”?——南庄大队社员阅读文艺作品的调查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