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科学试验的十年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5年01月 -> 科学试验的十年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范明朗 1965-01-31 00:00

科学试验的十年

第5版()
专栏:

科学试验的十年
范明朗

我是四川省南部县枣儿公社第十四大队四生产队的社员。我们生产队人多耕地少。解放以后,生产有了发展,但是,每年粮食增产不多,还要国家贷粮贷款。当时,我们想:这样下去,怎么能建成社会主义呢?这时,我村共产党员范正良去南充开会回来说:“有的地方选用优良品种,加上精耕细作,粮食亩产七、八百斤,而我们队才四百来斤。”他建议我们队上的青年想办法培育些良种出来。一九五四年春天,我们八个贫农、下中农青年组成了青年植物科学试验组。科学试验工作就这样开始了。
队上给我们拨了二十二亩试验地。我们把这些试验地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品种对比种植试验地;一部分是良种繁殖地。十年来,我们繁殖推广了“五四颗粒多”小麦、“五四跃进麦”等良种小麦十七种和水稻“大粒一号”、“水上谷”、“一粒黄”(晚稻)等十五种。
我们生产队处在丘陵地区,小春主产小麦,大春主产水稻。我们试验组搞培育良种的科学试验,是从小麦开始的。一九五四年春天,我偶然在菜园边上的一块地里看到三株长得秆高、穗长的小麦。我想,要是社里都能种上这种小麦就好了!以后,我天天都跑去照料;麦收时节,我专门把它收藏了起来。秋后,我把它种下地,一九五五年春天,收了二两半饱满的麦粒。一九五六年,继续试种、繁殖,收了七斤半麦子。后来又用四分地进行试种,结果,这四分地产小麦二百一十五斤,折合亩产五百三十多斤,比当地“火烧麦”产量高出百分之三十多。因为这麦子是从一九五四年开始培育的,大家就叫它“五四颗粒多”。这种小麦优点很多,分蘖力强,成熟期早,产量高。但是,它有个不耐肥、不抗倒伏的缺点。我们几个组员决定帮助它“改掉缺点”,于是把耐肥、秆硬的“矮粒多”小麦的花粉弄来,传在正在扬花的“五四颗粒多”穗子上,但是没有成功。有些富裕农民讽刺我们。有些组员也泄气了,说搞“杂交”是科学家的事,我们只读个夜课班的老粗干不了!我也感到文化低,做起来有困难。但是我想,对待困难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不怕困难,克服困难;一种是向困难低头,打退堂鼓。我对组员说:“我们的‘五四颗粒多’就是战胜了困难培育出来的……。”组员心里亮了。经过试验、失败、再试验,终于在一九五九年夏收时,取得了七粒杂交后的第一代种子。经过一九六○年、一九六一年的定向培育,“五四跃进麦”终于诞生了。一九六二年,经过南部县农场地区适应性的种子鉴定,和生产对比试验,证明这个品种成熟期早,抗倒伏力强,产量比“五四颗粒多”还要高。一九六三年,我们生产队推广了这个良种,公社的其他兄弟队也种了二百多亩。一九六四年秋种前,县、专区、省和全国十多个兄弟省,也纷纷来信要了不少种子去。
我们生产队过去虽然也产水稻,但是没有适合本队土质的高产良种,亩产不过三、四百斤。而且老是种植一季稻,栽的晚稻往往收成不好。我们试验组根据本队稻田地势、土质特点,通过科学试验,进行良种的配套,做到既有适宜的双季早稻种子,又有适宜的中稻和双季晚稻种子。这使我们认识到:“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培育的“大粒一号”、“水上谷”、“一粒黄”,都是从几十粒谷子对比试种培育出来的。
我们队的大小春良种已经配套成龙了。但是,我们从学习毛主席著作中,懂得了革命是不断发展的道理,懂得了“三大革命运动”的重要意义。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我们继续坚持科学试验。前年夏天,我们想到,高粱秆子粗,抗倒伏,不怕天旱,抗瘦瘠,又耐肥,产量高,要是水稻能有这些特性就好了!我们便进行授粉杂交。开始采用嫁接办法,失败了;接着又搞授粉。可是,我们从早晨到天黑从不见高粱扬花,怎么杂交呢?我们便在夜间观察,终于发现高粱是在天麻麻亮时扬花。高粱扬花期找到了,但是,高粱在天不明就扬花,而水稻要中午时才大量扬花,相隔六个钟头,把高粱的雄花粉收来放到中午就死了。我们又观察两种作物扬花时所需要的温度。高粱扬花只要较低温度和较弱光线,我们就想办法降低气温,减弱光线,把高粱扬花的时间推后了两个多钟头。我们又采用从书上看到的水稻温汤去雄办法,让水稻提前扬花去雄,终于获得了第一代种子。去年种下后,收了第二代种子。这个杂交品种,株高,秆子硬,抗倒伏。
我们生产队,本来是人多耕地少,可是,有几亩田地又在社员屋后屋前,阴蔽大,鸡鸭糟蹋也大,往往有种无收。一九六○年我去湖南参观,在一个展览馆里,发现一种名叫焦芋的植物,便带了两个回队。我们把它种下后,头一年就收了一坨。到了第二年,我们便把它种在一块屋前阴蔽大的地里,同时在这块地上还试种了其他一些作物,进行对比试验。结果焦芋长得最好,不怕阴,鸡也不吃,亩产达八千斤,切碎推粉,比红薯好,粉渣猪可吃,人也可吃。去年,我们队上种了两块孬地,今年准备把屋前屋后能种的地都种上。就这样,把这些孬地充分利用起来,种上焦芋,一亩地当两三亩红薯的收入,既增加了社员的食品,又增加了猪饲料。
我们生产队的多种经营发展得还不够快,因此队上搞生产缺资金,分给社员的现金也少。党支部鼓励我们试验组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试验组经过研究,并且取得了党支部的同意,决定在我们队里发展用材林和经济林木。我们从一九五五年开始试种,在全队群众的支持下,先后在队里栽了二千多株果木和几万株用材林,现在已开始受益。一九五七年,我们听医药公司的同志说,适当种些中药材,一来可以满足人民战胜疾病的需要,二来可以增加集体和社员的现金收入。但是,我们队平均每人只有六点三分耕地,种药材不会影响粮食生产吗?过去的经验说明:答案一定要在试验中去找。经过试验,我们利用冬水田休闲季节,增种一季泽泻,利用山上瘦薄的葫豆地,间种小茴。这样,葫豆亩产跟光种葫豆一样,小茴要收一百多斤,价值五十多元。从此,我们生产队便年年用一部分休闲冬水田和瘦地种药材。去年,全队光药材这一项收入,平均每户收入将近三十元。

我们科学试验组,十年来,在进行科学试验中,的确碰到了许多困难。我们十年来坚持科学试验的过程,就是一个又一个地克服困难的过程。
首先,我们碰到的是没有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困难。我只读过两年私塾,其他组员都是解放后才进夜校识字的。一些有文化的阶级敌人讽刺我们说:“大老粗搞科学试验,只怕是老婆婆唱戏——过说!”党和团组织给了我们莫大的关怀和帮助,鼓励我们迎着困难前进,领导我们办起了政治技术夜校,办起了俱乐部和图书室,送了不少政策和技术书籍给我们。中共南充地委和南部县委的领导同志,还亲自到我们组里来作指示。这些都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特别是毛主席著作,给了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我们必须克服困难,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已成了我们行动的口号。党支部经常鼓励我们刻苦钻研,告诉我们: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常常都是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劳动人民的功劳。知识要从劳动实践中得来。我们自己从一次又一次的科学试验中,深深地体会到:路是人走出来的,知识从试验、从劳动实践中得来,经过反复试验、反复实践,就可以逐步丰富起来。
我们解决技术问题的办法,主要有三点:一是自己动手试验、探索,共同研究;二是向书本、报纸、杂志请教;三是派人出去请教或写信去外地取经。现在我们全组先后有四十二个组员,都熟练地掌握了品种有性杂交、果树嫁接等技术。
其次,我们多次碰到过没有资金的困难。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呢?我们试验组曾展开过讨论。向国家和集体要吗?不能,国家建设还需资金,集体家底也还不厚。我们就决定发扬自力更生、勤俭创业的精神。例如,我们发展林木,没有种子,于是便在果子上市时节上街拣果核。供销社霉烂了的广柑,有的组员便把它担回来做种。几年来我们试验组利用自己采集的种子,先后育出了桉树、柏树、广柑、雪梨、苹果、核桃、桑树等树苗十多万株。
总之,十年来,我们青年植物科学试验组做出了一定的成绩。这首先应归功于党的正确领导,以及贫农、下中农群众的积极支持。如果缺少了这两条中的哪一条,光凭我们试验组自己的努力,那是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但是我们深深感到,我们对党和国家的贡献还很小。今后我们一定要在实践中,不断坚持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查看完整版本: [-- 科学试验的十年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