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八成差”变成“八成好”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5年02月 -> “八成差”变成“八成好”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张接云 王汉婉 1965-02-28 00:00

“八成差”变成“八成好”

第2版()
专栏:读者来信

“八成差”变成“八成好”
编者按:人的自觉的能动性在生产中是一个多么活跃多么有力的因素,这里又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事例。瘦田的绿肥就一定长不好吗?长得不好的绿肥就不可能变好吗?事实证明,这种静止的、无所作为的论点是不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的。在事实面前,人们打开了眼界,正确地运用了主观能动性,“黄肥”就变成了真正的“绿肥”。
广东省德庆县马墟公社古垒大队,去年种下绿肥五百五十亩,占水田三分之一。在公社进行第一次评比时,一类苗占三十二亩,二类苗七十八亩,三类苗四百四十亩,就是说,有八成绿肥长得差。可是,到第二次评比时就变了,由“八成差”变成“八成好”,一类苗上升到一百二十一亩,二类苗上升到三百零四亩。
怎么会起这么大的变化?这是因为人的思想起了变化。初种绿肥时,许多干部和社员对种绿肥不重视,马马虎虎种下去,又懒得去管。马虎种又懒得管,绿肥自然长得差。但是,有的人却说:“我们这里的田都是黄泥骨,哪里比得上人家的黑泥肥田,绿肥怎能长得好?”有的说:“什么绿肥,我看黄肥是真!”
是不是瘦田就不能种绿肥?是不是长得差的绿肥就不能再长好?大队党支部抓住群众的活思想,组织评比参观,用事实来回答上面的两个问题。灶堂生产队,种得认真,管得及时,绿肥就长得较好。这是一个例子。平山第三生产队,种得不好,长得很差,有八亩快要死了,但是,经过抢救,追肥,排水,就变了样,赶上了灶堂生产队。这又是一个例子。为了打开大家的眼界,大队还组织干部和贫农下中农代表到先进地区参观取经,然后针对自己大队绿肥田间管理上的问题,对症下药。他们清出人粪尿五千多担,草木灰九百多担,用到绿肥田里,平均每亩下农家肥十二担;再加上开沟排水,补接根瘤菌,防止家畜家禽糟踏,于是,绿肥作物就由“八成差”变成了“八成好”。
张接云 王汉婉


查看完整版本: [-- “八成差”变成“八成好”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