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磷肥落户记——记云南推广磷肥的思想斗争和生产斗争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5年04月 -> 磷肥落户记——记云南推广磷肥的思想斗争和生产斗争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雨困 清泉 于明 1965-04-29 00:00

磷肥落户记——记云南推广磷肥的思想斗争和生产斗争

第2版()
专栏:

磷肥落户记
——记云南推广磷肥的思想斗争和生产斗争
本报记者 雨困 清泉 于明
工业部门怎样有效地支援了农业?云南省化工部门在生产和推广磷肥的过程中,进行过曲折的斗争,有比较深刻的体会。
群众为什么不喜欢磷肥
一九六○年,云南省生产七万多吨磷肥,有四万多吨销到农村。当时,省化工厅的同志认为,只要生产出化肥,就算完成了支援农业的任务。
可是,事与愿违。磷肥送到农村以后,既无详细的使用说明,又无人作技术指导。有的农民根据施农家肥的经验,认为施得越多越好,就一车一车往地里倒,造成了土地结板。群众说:“我们的田都快变成篮球场了。”有的工厂生产的钙镁磷没有经过研磨,送到田里满田都是玻璃渣渣,妇女下田栽秧刺破了脚。这样,有不少地方使用磷肥,并没有达到增产的效果。有些省级机关下乡的同志回来也劝告化工厅的同志:“不要再制造混乱了,识时务者为俊杰!”
化工厅的同志们并没有甘心。他们想:工业支援农业是党中央的既定方针,无论如何不能动摇;化工部门支援农业主要是化肥,主角唱不成戏还成?困难再大也要克服。再说,磷肥有肥效是有科学根据的,为什么在云南就无效?那么多农民使用了磷肥,总会有一两个增产的例子吧?于是,派了许多人下去作调查,跑了很多地方,才在陆良、玉溪、沾益找到了三个增产的例子。大家高兴得如获至宝,写成总结,印成小册子,分送有关部门,到处宣传。由于生产磷肥的人不懂农业生产知识,调查时只抓了几个数字,对耕作情况、管理条件,都没有问清楚。结果还是说服不了人。
怎么办呢?他们想亲自试试看。管磷肥生产的化工处的几个技术人员,在机关院子里种了两小块萝卜,一块地施了大粪又施了磷肥,另一块光施大粪,对照试验。但他们既不懂农业生产知识,也不知道磷肥使用方法,和农民一样,一把一把将磷肥盖在萝卜塘里,没有和土壤、农家肥搅拌在一起。因此施了磷肥的萝卜长得并不好。到收获时候,挖出来一看,磷肥原封未动,一称萝卜,比施大粪的还少收四斤。这时,连搞磷肥生产的技术人员也摇头了,说:“看来,磷肥就是不如大粪好!”
同农民一起种试验田
天天叫支援农业的人,却“闭门造车”对农业一窍不通,结果使党的事业受到损失。这时他们才下了决心:老老实实走出办公室和农民一起种试验田,由一位副厅长组织工作组,一个化工工程师和两个技术员参加,到昆明郊区大树营和菠萝村长期驻点种试验田。在下去以前,他们访问了省农林学院,向农业科学研究人员学习了使用磷肥的知识。
工作组最初不论是在大树营还是在菠萝村,都遇到了不少阻力,干部和群众都不欢迎。经过工作组再三动员,并向干部和群众说明:化肥无代价供应,试验时减了产照赔。这时,大家才勉强答应试一试。
最初,试验田的秧苗比社员早栽的长得又黄又瘦,可是工作组的人并没有泄气。工程师袁绩棠,技术员陈光、杨志中,虚心向老农请教,不论阴天下雨都守在田边,精心管理。到秧苗开始发棵时,大树营的社员们发现施过磷肥的秧苗比不施的根长、发棵多,颜色也变绿,才高兴地说:“你们的肥料来劲了!”要求工作组在四十一亩刚发棵的稻田上追施了磷肥。菠萝村施过磷肥的试验田也长得很好,这个生产队也在一百一十亩稻田中追施了磷肥。
试验田里的稻谷比生产队的稻谷提前成熟。收打的结果,由于菠萝村在大部分田中用磷肥,水稻平均单产比一九六○年增产百分之三十八。大树营这年也由于在一半的田里用了磷肥,水稻总产由一九六○年的五万斤提高到六万四千斤。
丰收了,大家都欢天喜地地说:“明年再多给我们一些化肥吧!”化工厅并请省、市委负责同志当场验收。省委第一书记阎红彦同志指示他们说:“这个方法很好,你们要坚持下去,继续搞三年。”
从群众实践经验中找到办法
这时,有一个情况引起了化工厅同志的注意。当不少地区不愿意使用磷肥的时候,陆良县恰恰相反,他们年年都要求增加供应量。一九六二年春耕时,经常有一二千农民进城买磷肥。这一年,在这个县销售的磷肥占全省当年产量的一半还多。
经过调查,他们发现陆良县有一个大桥公社的沙埂生产队最早推广了磷肥。这个生产队的“发红田”占百分之八十以上。一九六○年栽下稻秧,遇上干旱,秧苗更加发红,眼看要不行了。干部和社员都很着急。当时队长正在县上开会,打电话回去告诉社员,实在不行就干脆把秧拔掉,改种荞麦。这时,公社党委书记刚来到这里,认为不妨用磷肥试一试,把积压在公社的九吨磷肥运来施到田里。才过九天,秧苗就逐步转青,以后长得一天比一天好。秋收时,由于低产田大幅度增产,全队当年粮食总产量增产百分之四十多。县委发现这个情况后,立即召开现场会议加以推广。从此,磷肥就在陆良县安家落户了。
陆良县是云南著名的“四大穷州”之一,而穷就穷在严重缺磷的“发红田”比重过大上。所以磷肥在这里一用就灵,用磷肥改造的田,一般都能增产百分之五十以上。
农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启发了化工部门的领导人员,帮助他们改变了化肥只有用在粮食的高产区才能收到更大经济效果的老概念。磷肥施在高产田上,因为土壤缺磷少,只能增产百分之十左右,而用在严重缺磷的土地上,就能使产量成倍地翻上去。据统计,云南省严重缺磷的低产田近二千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左右,这些低产田增产的潜力是很大的。这样,云南省化工厅才明确了:磷肥应该首先面向穷瘦,改造低产田。
取得改造低产田的系统经验
经过两年的摸索,磷肥主要用于改造低产田这一条是看准了。但是,究竟会产生些什么问题?他们还是没有直接的经验,决定继续种试验田。
为了用科学的事实说服群众,工程师袁绩棠带领青年技术人员下田下地,收集了大量当地土壤、气候、水利的资料,又调查了历年产量、作物品种和耕作习惯,并在二千多亩耕地上分片分点进行土壤化验。据对别处高产田的化验,一亩田的土壤中含有效磷四十八斤,而这里每亩土壤只有四斤半,最低的只有六两,证明土壤严重缺磷是当地低产的主要原因。他们掌握了这个科学根据以后,接着访问了十多个生产队的七十多位老农,从老农提供的情况了解到,当地历史上采取的增产措施主要是压火土、挖垡子和施草木灰,这些增产措施全都与增加土壤磷素和解放土壤中的无效磷有关。科学的分析,和农民的实践经验完全相符,这对群众有很大的说服力。他们又根据调查的资料,画出了一张土壤缺磷的详图,注明哪一块田缺什么肥料,需要补充多少,都作出了具体规划。同时,他们还办了个训练班,训练了四十四个基层干部、老农和青年农民,给他们讲农业科学的基本知识,用磷肥可以改造低产田的道理,并结合现场参观,当场化验分析土壤性质,介绍作物需要些什么养分,现场表演磷肥使用的方法等。这样一来,这些人很快就成了一支改造低产田的积极分子,通过他们向群众广泛宣传。以后试验田上进行的每项技术措施,又都在工作组的指导下由农民自己来做。外地来人参观,也请农民根据自己的经验作介绍。这样,使用磷肥的工作,就很顺利地开展了。
这一年,韩家营大队一千四百多亩水田有一千二百多亩施用了磷肥。收获以后,全大队的粮食总产量从一九六二年的五十二万斤提高到八十一万九千斤,增产百分之五十七。这个过去一向被称为生产落后的大队,一跃而成了生产先进的大队。
磷肥工业出现了生产高潮
到了一九六四年,推广磷肥的工作,得到了从省到县、区各部门的积极支持,全省各磷肥工厂也都派人深入生产队种试验田。许多使用磷肥的地方,响起了赞美的歌声。农民在插秧时唱道:“月亮出来圆又圆,磷肥改造低产田,往年产量二百斤,如今一年抵两年。”农民也唱出对工作组的感谢之情:“工作组来好作风,天天一起去出工,共同努力搞生产,试验磷肥打先锋!”
工业部门试验推广使用磷肥,促进了农业生产增产;随着磷肥需要量的增加,反过来又促进了工业生产迅速地发展。一九六○年全省生产了磷肥七万吨,由于农民不喜欢,结果大量积压,生产磷肥的化工厂绝大部分被迫停产。到一九六一年,年产磷肥减少到一万八千吨。一九六四年,全省的磷肥厂由一九六一年的四个又增加到十二个,产量达到七万四千吨,全省已有一百十五个县开始使用磷肥,其中四十多县已大面积使用,磷肥已经供不应求了。今年,很多地区的农民排队到各个化工厂去购买磷肥。磷肥生产出来刚包装好,还未入仓就被等在工厂里的农民运走了。一些山区的农民天不亮就到公路边来等待背运磷肥。这几年,全省化工部门已与九个县市的五十六个生产队的农民一起种过试验田,第一年都是由国家赠送磷肥作试验的,现在都主动地拿出钱来买磷肥了。
由于磷肥在广阔的农村有了市场,全省的磷肥工业目前已出现了新的生产高潮。
支援农业要支援到底
云南省化工部门,并没有因为磷肥在全省落户而沾沾自喜,故步自封。他们懂得,支援农业生产,过去做到的,只不过是微小的一部分,更艰巨、光荣的任务还在后面。他们的这种思想,是在和农民一起种试验田受到启示后才意识到的。
提到他们面前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是:生产高效磷肥。原来用低效磷肥,每亩地需要八十斤,云南省交通不便,主要运输工具是汽车,只能把磷肥拉到一定的点上,然后靠人背、马驮分散到各地。在山区,男男女女要跑几十里背磷肥,劳动强度大,运送的数量又少。由于大批磷肥靠汽车输送,运费很高,往往运费与出厂的价格相等,或者超过出厂价格,最近便的地方运费也要占售价的一半。这种情况,在许多低产地区农民的心里产生了一个很大的矛盾:想大量使用磷肥,又怕买不起、运不起。怎么解决呢?他们决定根据群众的要求,进一步通过试验,为农民生产高效、廉价、方便、适应性强的产品。他们进行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个是在施肥上寻找经济合理的方法。他们从农谚“十成谷子九成秧”得到启发,分别在四个点上和农民一起种试验田,试验成功了“秧田施肥”“秧根蘸磷”的办法,使每亩地的施肥量由过去的八十斤降到二十斤,而增产的效果却基本上相同。过去一吨磷肥只施到二十五亩,用上述两个办法可施到一二百亩,每斤磷肥增产的粮食由过去一斤增加到四斤。这样就等于本来要花四元钱办的事情,只要一元钱就行了。这也有利于缩小产需之间的矛盾,扩大来说,等于一个磷肥工厂变成了四个。
另一个措施是试制高效磷肥。过去他们生产的普通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一般含有效磷百分之十四到十八左右。近年来他们试制成功了重过磷酸钙,含有效磷百分之四十八,一吨可以抵三吨普通过磷酸钙。还试制成功了沉淀磷酸钙、氮磷复合肥料等,也都可以一吨抵两吨用。这样,磷肥的运费和包装费可减少到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同时也大大减轻了运输上的压力。这些新的品种,目前虽还在试验阶段,但看来成功是有把握的。


查看完整版本: [-- 磷肥落户记——记云南推广磷肥的思想斗争和生产斗争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