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数量背后的问题——串村售货纪实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5年05月 -> 数量背后的问题——串村售货纪实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陈谈强 1965-05-25 00:00

数量背后的问题——串村售货纪实

第2版()
专栏:调查报告

  数量背后的问题
  ——串村售货纪实
  新华社记者 陈谈强
当孤立地看待数量的时候
在北京郊区昌平县沙河供销社的后院里,供销社的同志们清点好锄、镐、锨、镰之类的小农具,接着便装上大车去串村售货。记者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
货摊在西沙屯村摆开的时候,社员们已收工陆续回村歇晌,货摊前很快便热闹起来。一个晌午,我们就卖了各种小农具一百五十多件。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这是供销社第三次到西沙屯摆摊售货了。这个仅有六百多个劳动力的西沙屯,前后三次就买了七百多件小农具。“胃口”这样大,完全出乎供销社同志们意料之外。
供销社的同志们说,年初还以为沙河人民公社地区的小农具供应已经满足哩。那时,说胸中无数吧,我们又有这样一些数:
一九六三年供应小农具一万四千三百多件;
一九六四年供应小农具一万七千二百多件;
以上两项合计供应小农具三万一千五百多件;
本地每个劳动力平均增添小农具三至四件。
从这个增添的数量出发,设想加上社员们手上原有的,就以为小农具供应数量已经满足了。
数量与质量的辩证法
供销社的同志从今年二月起,就不断串村摆摊售货。通过这种实践,对隐藏在“数量”背后的问题,对“供应已经满足”的假象,逐渐认识清楚了。社员们对小农具的需求情况,是各有不同的,而且是不断变化的。过去数量“够不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现在,质量“好不好”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了。摆摊售货中得到的大量情况说明:社员们迫切需要大量合用的质量好的小农具。
第一次到西沙屯摆摊时,稻田用的钉四齿是过去那种老产品,名为“小号”,实际有一斤九两重,这里的社员们都不买。他们需要的是不到一斤重的钉四齿。这次我们到西沙屯摆摊售货,带去的是新生产的“小小号”钉四齿,十分畅销。我问一位社员:“为什么要这样小的呢?”他用一个手指扣着钉四齿的库口,轻轻把它提起来,说:“这家具使唤起来多轻巧呀!”
开始到南园子去摆摊售货时,带去二十多把薅锄,社员们一把也不买。一问,都说锄板小了,费了劲,不出活。后来,把锄板加长两厘米,加宽一厘米,再去摆摊时,社员们一下就买去了三十多把。
移苗用的花铲,供销社过去购进三十多把,在门市上摆了一年多还有十多把销不了。开始串村摆摊售货时,社员们反映手头缺花铲,可是不要这种大的。后来,改小了,再串村摆摊,六十多把很快就销光了。
供销社的同志们说,过去不止一次发生过这种情况:社员们需要的,我们没有;我们有的,社员们不需要。我们呆在门市部,手头有货,看来数量不少;实际上,我们算作“数”的,在社员们眼里不少是不能算“数”的。
社员们懂得小农具数量与质量的辩证关系。他们根据自己的生产实践检验小农具的质量,从而认可小农具的数量。
串村摆摊售货,一边做买卖,一边做调查,社员们对小农具质量的多样化要求,在供销社同志们的面前提出来了。
不同的土壤情况,不同的劳动对象,即使是同一种小农具,也有不同的要求。于辛庄、鸭子坑等村,地洼、土粘,社员爱用铁梁的平耙,便于砸土坷垃;而邻近的一些村子是砂土地,社员们便喜欢使木梁的平耙,轻巧顺手,搂土多,好找平。
不同的活路,不同的用途,即使是同一种小农具,也有不同的要求。同样是铁四杈,装粪车时,使齿细一些的省劲,也多出活;但是,起猪圈时就要粗齿的了。
不同的经验,不同的“把式”,即使是用于同一种活路的小农具,也有不同的要求。老牛湾、西沙屯等村,社员们薅苗一律用方板或圆板的薅锄,而松兰堡、辛力屯等村的社员们薅苗,大都喜欢用三角形的或鹰膀形的挠子。他们根据自己的技术经验,认为挠子薅苗,能清沟晾垵,下茬活好干。但是,即使在松兰堡、辛力屯这些地方,从外村娶来的媳妇就不爱用挠子了,她们又要求供销社供应薅锄。
不同的体力,对小农具也有不同的要求。男劳动力中间,体力有强有弱;妇女劳动力一般又弱于男劳动力;男女劳动力中间,青壮年劳动力又强于年老年少的。这样,对于同一种小农具的要求,又有重一点、轻一点、大一点、小一点等差异。
另外,随着水、肥条件改善引起的合理密植、合理间作等耕作制度方面的改变,社员们对小农具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贫农邢起儒蹲在货摊边拿出一张大锄,看样子对货色很满意,我问:“您打算买一张吗?”他犹豫着说:“我想生产队以后要搞合理密植,这大锄恐怕进不了垄!”
小农具供应数量果真已经满足了吗?如果从小农具的数量与质量的辩证关系上,来看小农具的需求数量,那末就不能说已经满足了。沙河供销社的同志们,用辩证观点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后,对于小农具供应数量有了新的认识。
用“显微镜”观察数量之后
沙河供销社的同志们说,年初我们眼光近视,看不透小农具供应数量背后还有这么多问题。眼力不够就学着用“显微镜”。“对于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的方法,就是沙河供销社的同志们开始运用的“显微镜”。现在,他们对于小农具市场形势比较胸中有数了,经营上便跟着起了变化。
他们同当地铁木工厂密切协作,根据社员们对小农具质量的多样化要求,安排生产和供应。过去,当地生产的各种铁制小农具,在门市部仅有十多种;现在,我和供销社同志们串村摆摊售货时,已经增加到了三十多种。小农具质量改善了,买的人也就多起来了。贫农社员李万富早就准备添置挑筐、大锄,到货摊前见了薅锄质量好,又临时决定买了两把薅锄。贫农社员李万齐原来只准备添置薅锄、小镐、粪箕,到货摊一看镰刀质量好,又临时决定买了镰刀。
为了解决有些贫农、下中农社员购买小农具缺钱的困难,供销社在串村摆摊售货的同时,还开展收购工作。我跟随供销社同志在王庄摆摊那天,收购了鸡蛋、鸡、兔、杂皮、猪鬃、骨头和其他废旧物资。一些贫农、下中农社员有了钱,当场就买了小农具。
在王庄摆摊售货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信用社的业务员挎了个提包随摊办理贷款业务。王庄、西大兴、大洼、松兰堡、鸭子坑等村,许多贫农、下中农社员购买小农具的钱,都是由信用社贷款解决的。
当前,把小农具供应工作的重点放在贫农、下中农社员的身上,是完全必要的。因为,他们是群众中的大多数,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的困难,就解决了大多数人的困难。
在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后,沙河供销社小农具供应数量,今年以来比去年同期大约增加八成。那天串村摆摊售货回来,供销社的同志们在灯下对我算计这笔账的时候,深有感触地说,过去那种以为小农具供应已经满足了的说法,实际上就是无所作为的论调,现在看看事实呢,小农具买卖是大有作为的。


查看完整版本: [-- 数量背后的问题——串村售货纪实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