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眼睛望着哪里?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5年05月 -> 眼睛望着哪里?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本报评论员 1965-05-31 00:00

眼睛望着哪里?

第2版()
专栏:

  眼睛望着哪里?
  本报评论员
浙江新昌县的南明机械厂,试制成功了一种新的高山提水工具——水锤泵。这种泵不用电,不用油,不用人日夜看管,能自动地把低处的水送到几十米的高山梯田。在浙江农村使用的结果,很受农民欢迎。这是南明机械厂职工对高山区农业的一个宝贵的贡献。
这个建设山区稳产高产田的有力工具,能够在只有四十八个职工、机器设备简陋的南明机械厂制造成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个县里的工厂,眼睛究竟应当望着哪里?
南明机械厂设立在山区,过去他们的眼睛却是望着城市里的大机械厂,一心向往着并且积极制造着这样那样的机床,山区农业生产上这样那样的问题,倒没有怎么放在眼里,他们觉得这样才象个机械厂的“样子”。应当怎样理解这个“样子”呢?一个山区小机械厂,就应当象个山区小机械厂的样子;就不应当象个大城市大机械厂的样子。如果勉强学样,就必然要在现实面前碰壁。南明机械厂前一时期就是这样,路子越走越窄,工厂冷冷清清,反而很不象样。而当他们把眼睛转向山区农业生产以后,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公社社员,外地兄弟厂的客人,都赶来参观,工厂热热闹闹,生产生气勃勃,就很象个样子了。
我们每一个工厂,每一个革命干部,都应当站得高,看得远,放眼世界,而不应当把眼睛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但是这种高瞻远瞩并不是好高鹜远,不是无边无际的空想,而是立足在自己工作基础上的雄心壮志。这种雄心壮志是通过每一件小的工作体现出来的。南明机械厂把眼睛转向了当地山区的农业生产,心里想的是当地山区的农业生产,制造的是为当地山区农业服务的产品,看起来,他们的眼睛似乎是集中在比较小的范围里了。但是实际上,这个为支援当地农业而制造的产品,它的作用却远远超出了本县的范围,也为发展其它高山地区的农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具。
眼睛望着哪里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生产方向问题。这是一个工厂的根本问题。工厂的各项工作,包括思想政治工作,企业管理工作,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等等,都要围绕着这个根本问题来进行。方向对头了,各项工作又跟得上,产品就会受到欢迎,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就会被调动起来,工厂也就有了广阔的发展前途。反之,如果方向不对头,其它各方面的工作也就不会有大的效果,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工厂当然也就很难在当地的经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一个工厂眼睛望着哪里的问题,关系至为重大。我们有很多个县工厂,已经解决了或者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南明机械厂又提供了一个新的例子。我们应当从中学到有益的经验教训,切切实实地立足于当地,面向农村,更出色地为当地的农业服务。
其实,南明机械厂所提出的问题,不仅是一个县工厂的问题。任何工厂,任何机关,任何个人,他们的计划、方案、办法、想法,都必须符合它所处的客观环境,符合它所服务的对象,这样,他们的生产、工作、劳动,才会有成效,否则就将一事无成。毛主席在《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这篇文章中说过:“有一个问题必须再一次引起大家注意的,就是我们的思想要适合于目前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有很多同志,虽然天天处在农村中,甚至自以为了解农村,但是他们并没有了解农村,至少是了解得不深刻。”他说,只有“使我们的思想完全适合于我们所处的环境,然后才能使我们的工作样样见效,并迅速见效。”毛主席在二十年以前讲的这段话,今天对于我们仍然是崭新的,仍然具有现实的意义。对每一个县工厂的同志,对每一个农业机械厂的同志,对每一个为农业服务的工业、商业、文化、教育等事业单位的同志,都应当根据毛主席的这段话来检查一下思想,努力使自己的认识,适合于自己所处的环境,把工作做得更好。


查看完整版本: [-- 眼睛望着哪里?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