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从“背靠背”到“心连心”——水锤泵诞生前后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5年05月 -> 从“背靠背”到“心连心”——水锤泵诞生前后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程敏 1965-05-31 00:00

从“背靠背”到“心连心”——水锤泵诞生前后

第2版()
专栏:

  从“背靠背”到“心连心”
  ——水锤泵诞生前后
  本报记者 程敏
从杭州开出的汽车,钻入了四明山和会稽山的峡谷中,不久就到了群山环绕的新昌县。这里平地很少,远远近近尽是一座座高山,梯田就象绷带似的缠绕着,从山脚直到山顶。这些过去十旱九不收的高山梯田,今年出现了崭新的景象:梯田旁边架起了一条条铁管,哗哗地喷水灌田,田里春水盈盈,社员们繁忙地耕田插秧,老社员兴奋地说:“河水溪水会自动爬上山顶来,现在山上的‘靠天田’再也不靠天了。”
从山下到山顶,足足有十层楼高,是什么机器把水送到这样高的山上去的呢?是抽水机吗?是水轮泵吗?都不是,原来在山脚下的溪坑旁,新近装了一台台新式提水工具水锤泵。许多社员围着圆桶般的水锤泵,好奇地看了又看,摸了又摸。大家都很奇怪:这么简单的一个“倒挂油瓶”式的机器,哪儿来这么大的劲呢?这部新奇的机器是哪一个大工厂制造出来的呢?
工厂为什么冷冷清清
制成这台新机器的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地方小厂——南明机械厂,厂址设在新昌县南明山下的一座破庙里,全厂只有四十八个职工和一些简单的机器设备,原来只能修配些农业机具。在去年底,他们试制成功了这种能把水送上高山梯田的水锤泵,从此山区农民奔走相告,这个小厂顿时变得十分热闹而繁忙。社员们进进出出地赶来看机器,来自全国各地的技术人员接连不断地前来参观学习。
可是,在一年以前,这里还是冷清清的。那时,工厂里有些同志为农业服务的思想还没有明确树立起来,他们住在山区,却向往着城市里的大机械厂。他们觉得,为农业服务,在这山区小县,搞不出什么大名堂,只要把全县十多台抽水机修好,大小水库启闭机做得及时,就算尽了为农业服务的责任了。办机械厂要办个名堂出来,就得自己单独制造机床之类的产品,或者搞机械加工,这才象个机械厂的样子。于是他们就关起门来造小型车床,冲床,刨床,承担加工产品。可是脱离实际的做法毕竟是要碰壁的,他们造的小型机床质量不好,成本过高,销不出去,有的出厂以后又被退了回来。后来他们又改为生产机床上用的工夹模具,机器零件,这样先后共做了九种产品,还是搞不出一个“名堂”来,企业经营亏本,路子越走越窄。工人们说:“我们厂已经跌了九个跟斗了。”山区社员说:“南明机械厂做了产品向外运,和我们山区农民是背靠背、各走各的路。”
去年秋收季节,浙江是一片丰收景象。可是新昌县一百多天不下雨,高山梯田受旱收成不好。新昌没有水吗?不!全县境内大江小溪有一百多条,就是有水上不了山。历年虽然建造了大量水库,也在大江两岸设立了几十个抽水机站和水轮泵站,使许多山下山坡的稻田得到了灌溉,但是高山梯田还要挑水上山抗旱,一担水好容易跌跌冲冲地挑到山上,只剩了半担,倒在田里,只湿了一小块地,农民称这种高山田是“靠天田”。人们多么希望有一种能自动使河水上山的提水工具啊!
去年十月,南明机械厂党支部书记李有岳、副厂长郭生土带领工人走出工厂,到旱情严重的新溪公社访问。一路上看到同一个畈,能灌到水的田,稻子长得好,灌不到水的高田,稻秆又短又小。公社书记俞德钦手指着被晒的一畈田说:“我们公社有三分之二都是这样的‘靠天田’。如果能把‘靠天田’变成‘保收田’每年就能多打几十万斤粮食。”
这一次下乡访问,给南明机械厂干部和职工上了一堂活的政治课。回来以后,他们就热烈地议论开了。大家说:我们不能再走过去的路了。工厂设在山区,却不为山区农民服务,这太说不过去啦。全厂四十八个职工经过议论,决心先来解决山区农民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高山灌溉问题。
“破庙”里的日日夜夜
副厂长郭生土带着工人顶风冒雨到新溪公社实地调查自然条件,他们跑了一条溪又一条溪,量落差、划地形、比坡度,听取贫下中农意见。他们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经过充分酝酿,决定试制适合山区灌溉的水锤泵。
有人怀疑这样的小厂有试制水锤泵的条件吗?可是,职工们支援农业心切,什么困难也难不倒他们,他们说:“路是人走出来的,条件是靠自己创造的,这才叫革命。”
在省机械科学研究所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好容易把大型水锤泵的图纸画出来了。
夜深人静,木工出身的副厂长郭生土,眼睛布满血丝,依旧绞尽脑汁地在车间里做模型。手刚要落刨,又突然停下来,在纸板上比比划划,然后才刨上一刀,他要使每一刀都刨得十分精确,尺寸角度不差毫分。给农民做了几十年水车的郭生土,今天又试制新式提水工具,心里是多么兴奋啊!他告诫自己:模型是制造水锤泵的头一关,一点也马虎不得啊。他精心地考虑着每一个问题,不时和铸工老工人周继康、王澄礼细细地研究着。……
可是,困难来了,模型的排水管,角度量不准,算不出,晚上躺在床上一闭眼,模型就在眼前转动。他突然想到:做一个小的试试,从小放大,不就可以边做边改了吗?他想到这里,高兴得翻身起床,披上衣服,又进了工场,开了灯,拿起了工具细细地做着。七昼夜过去了,一副大型水锤泵的模型终于制成了。
一个困难刚克服,另一个困难又出现。要浇铸泵体,一点设备也没有。铸工小组工人周继康、王澄礼等就日夜修大炉、浇砂箱。有困难,大家商量着干,闯过一个个困难,不到几天,浇铸泵体的设备也基本齐备。
午夜,刮风下雪,雪花飘进了工场。这时工场里却被铁水照映得通红,几十个工人抬着一包包铁水,不停地浇铸件。忽然,铁水向外喷出火花,沾在老工人孔万中的裤子上。这时,他正抬着铁水,只要稍微动一动,铁水就要倾倒出来,浇的泵体要成废品。他想:宁可烧了裤子,泵体一定要一次浇铸成功!他依旧纹丝不动地站着,一直浇下去。这时工人们围上去看,只见孔万中的棉裤已被烧穿,腿上也烧起了泡。他若无其事地笑笑说:“只要泵体浇铸得好,烫点皮算得了什么。”天亮了,泵体也浇铸好了。
把三分厚的钢板卷成筒体、压成封头,对有卷管机、压力机的大工厂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是南明机械厂没有这种设备,怎么办呢?工人们凭着革命干劲和毅力,举起鎯头,一鎯头一鎯头地敲出来。为了引水上山,夺取丰收,工人们手起泡了,臂膀痛了,还是坚持着敲。
南明机械厂工人就是这样发扬了革命精神,突破重重困难,试制出了我国第一台大型水锤泵。以后,工厂又根据自然条件不同,试制成功了各种不同型号的水锤泵,便于山区更好地充分利用水力资源。
革命还在继续进行
大型水锤泵在新溪公社大肚山脚安装了,山脚的溪坑水,直扬到五十九米高的周泗岭上,使山岗上一百多亩“靠天田”成了自流灌溉的“保收田”。几十里路方圆的社员,扶老携幼地赶来看水锤泵。这时,周泗岭上锣鼓喧天,鞭炮声、欢笑声响成一片,偏僻的山谷变得热闹异常,许多贫下中农围着出水口喜得舍不得离开。曾经半辈子在周泗岭担水浇田的七十多岁的老贫农石永生热泪盈眶地说:“做梦也没有想到,水会爬山、过岭。全靠毛主席的福,给山区农民送来了‘增产机’。”
这个消息,象长了翅膀似的传遍了各个山区的人民公社,来工厂要求安装水锤泵的人越来越多。现在新昌县新溪公社已在春耕前装了十八台水锤泵,使四百多亩“靠天田”变成了“保收田”,社员们头一年在高山田里播上了谷种,种上了双季稻。新昌县今年将在小溪小坑里安装两百多台水锤泵,增加一万多亩“保收田”。
社员们兴高采烈的热烈赞扬,没有使南明机械厂的同志冲昏头脑。最近他们又在认真研究如何使水锤泵好上加好,成本低了还要低,一场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战斗已在全厂开展起来。要成批生产水锤泵,必须要有压力机和卷管机,如果花钱买,就得几万元。他们跑遍了杭州和上海,最后在上海的旧货店里买了一只旧的大齿轮,拿回厂里花了一个月时间,七拼八凑地造成了一台又高又大的两百吨压力机。又过了几天,一台卷管机也造好了。从此,工人再不要用鎯头去敲了,只要站着按按电钮,几分钟就卷好和压好一只筒体,每只筒体加工工效提高三十多倍,质量也好。
破庙里的革命还在继续进行着。工人们一方面不断开展技术革新,力争多快好省地生产水锤泵;一方面广泛征求社员们的意见,要把水锤泵造得更适合山区社员的多种需要。


查看完整版本: [-- 从“背靠背”到“心连心”——水锤泵诞生前后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