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乌兰牧骑的“一专多能”从何而来?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5年06月 -> 乌兰牧骑的“一专多能”从何而来?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秦继仑 1965-06-15 00:00

乌兰牧骑的“一专多能”从何而来?

第6版()
专栏:

乌兰牧骑的“一专多能”从何而来?
本报记者 秦继仑
在内蒙古草原上,乌兰牧骑队员们在文艺演出、辅导、宣传和服务等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专多能”和多方面为牧民服务的本领,受到了广大农牧民的热烈赞扬。这些年轻的文艺新兵,为什么在短短几年内,就开始掌握了“一专多能”的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这对许多文艺工作者来说,不能不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索的问题。
“一专多能”是乌兰牧骑的方针任务和组织形式决定的
毛主席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又说:“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解决了,接着的问题就是如何去服务。”在这两个问题上,乌兰牧骑是坚定地遵循着毛主席的指示办事的。党给乌兰牧骑确定了四项任务。这就是:一、通过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向广大人民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二、普及与工农牧林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有关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卫生常识;三、辅导群众业余文化艺术活动;四、编创、翻译演唱材料和宣传材料,搜集整理当地民族民间的文学和艺术作品。这些任务表明乌兰牧骑是一个综合性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工作队,而不是单纯的演出队。要完成这些繁重的任务,没有一支革命化的、深入群众的文化队伍是不行的,而这支文化队伍如果不是短小精悍、轻装上阵,也是不行的。这不仅为内蒙古三十个乌兰牧骑的实践所证明,也为内蒙古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其他方面的工作所印证。如商业方面的流动供应车、卫生方面的巡回医疗队,也有乌兰牧骑式的。
任务的综合性和组织形式的短小精悍,决定着乌兰牧骑的队员必须沿着“一专多能”的方向去努力,而不能单打一。不能想象,一个专业化的歌唱家或舞蹈家,跋涉数百里,到草原上只为牧民唱上两支歌,或跳上两个舞,就能满足广大农牧民的要求。如果乌兰牧骑队员只顾“一专”,而不搞“多能”,比如说,只管唱歌,不管其他;或只管跳舞,不管其他,那他就不能圆满完成自己的任务。在这个问题上,有少数乌兰牧骑是走过弯路,有过深刻教训的,乌兰牧骑在实践里逐渐明确了不能只搞“一专”,搞大节目。小型多样,才是主要的演出形式。许多队员在演出活动中各有专长,又兼会其他本领。有的队员现在已学会了几种到十几种的演出技术,有些队员既会跳舞演戏,又会吹拉弹唱,一个人能参加十几个到几十个节目的演出。在演出时,不少队员刚跳完舞蹈,又化装出场演唱曲艺,曲艺演完了,又拿起乐器为别人伴奏。因此,他们人员虽少,但演出节目很多,丰富多采。绝大部分乌兰牧骑可以不重复地演出几个晚会的节目。由于队员们在业务上“一专多能”,人少戏多,就能分能合、能上能下,既便于集中演出,也便于分散活动和深入基层。在交通困难或大雪覆盖草原的严冬季节,集中活动很不方便,就派出队员三三两两地分别骑马到蒙古包里去演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一专多能”的本领,就不容易很好地满足牧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要求。
内蒙古大部分乌兰牧骑是由蒙、汉等多民族青年组成的。他们服务的对象也大都是蒙、汉等族劳动人民。因此,学习蒙、汉等族的语言,就成了“一专多能”的一项重要内容。现在大部分蒙古族队员已学会了汉语和汉语歌曲,大部分汉族队员学会了蒙语歌曲,其他民族队员也大都学会了蒙、汉等族的语言或歌曲。这对加强民族团结、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和开展宣传活动都起了很大作用。
乌兰牧骑的“一专多能”,也表现在活动的内容上,他们辅导群众业余文化辅导,宣传科学卫生知识,编创演唱材料,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放映幻灯,搞图片展览、讲解时事,教社员唱革命歌曲、舞蹈和弹奏乐器。许多乌兰牧骑在学习了毛主席著作、解放军的“三八”作风和“四个第一”,以及雷锋的事迹后,还多方面地为农牧民做了好事。如为群众治病、理发,帮助产妇接生,代牧民投递信件,为书店代销书刊,替牧民修理钟表或收音机,帮助牧民搭棚盖圈、担水做饭等,千方百计地帮助解决困难。
队伍短小精悍,队员“一专多能”,这不仅是乌兰牧骑队员思想革命化的体现,也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一条途径。
两种思想两条道路的斗争
在乌兰牧骑建立后的头几年里,不论在乌兰牧骑的内部或外部,都曾有过少数人,从资产阶级立场和观点出发,认为乌兰牧骑不“正规”:既不象剧团,又不象文化馆;既不象演出队,又不象服务队,说它是“四不象”,否定建立它的必要性。也有人歪曲乌兰牧骑的性质和任务,否认它任务的综合性,企图把它办成大型专业文工团或歌舞团,个别乌兰牧骑甚至违背了乌兰牧骑工作试行条例,着手扩大编制,增购服装道具,添置西洋乐器,要向上面的大文艺团体看齐。“在一专多能”这个问题上,当初有的队员说:“一专多能,不能培养人材。”有的说“一专就不能多能,多能就不能一专”。有人说:“搞一专多能,实际上既不能一专,又不能多能。”有的还说:“多能就是样样通,样样松。这样下去,还有什么个人前途?”有的队员一心想当专家,不愿做领导上分配他做的其他工作。如有的乌兰牧骑,在资产阶级“专家”思想的影响下,搞乐器的不愿练舞蹈;练舞蹈的不愿练唱歌;练唱歌的不愿学演戏。据说这些还有“理论”上的根据。结果队员各专一门,互不配合,工作不能开展,任务不能完成。有的队员崇拜洋乐器,看不起民间乐器,但他们吹奏的洋乐器,牧民听不懂,不喜欢,因此只能自己欣赏。总之,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想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围绕着“一专多能”这个原则问题,向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文艺方针,开展了或明或暗的、复杂而尖锐的斗争。
不克服这些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和资产阶级文艺思想,不但乌兰牧骑不能前进一步,“一专多能”的思想不能巩固地树立起来,乌兰牧骑本身还有变质和变色的可能。为此,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党委通过各种政治运动,经常的政治思想工作,学习毛主席著作,以及组织乌兰牧骑队员参加各种实际斗争,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和办训练班等办法,逐步批判和克服了资产阶级思想,使队员逐步明确了乌兰牧骑的方针任务,逐步树立了“一专多能”的思想。曾经走过一段弯路的鄂托克旗乌兰牧骑,在解决“一专多能”问题时,先组织队员学习毛主席的《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等文章,然后开展讨论。讨论以后,他们明确了乌兰牧骑是党的宣传员,乌兰牧骑的一切工作应从群众的利益和需要出发,从党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只要是党和群众需要的,就应该去做,而不应该先考虑个人的利益。那种离开群众需要而一心想当“专家”的思想,实质上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在作怪,是想当资产阶级专家,而不是想当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有的队员说:“我们是党的文艺战士,不是为追求个人名利的资产阶级艺术家”。有的队员则说:“我们首先是革命者,然后才是文艺工作者”。有些队员在深入群众后,感到劳动人民在生产战线上就是“一专多能”的多面手,而我们为什么不能在文艺战线上也做个“一专多能”的多面手呢?扎鲁特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在学习和讨论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深深感到“一专多能”是实现为工农兵服务的重要手段,是每个队员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功,是乌兰牧骑具有强大战斗力之所在,是乌兰牧骑革命精神和革命作风的具体体现。
那些在开始时对乌兰牧骑的方针任务和“一专多能”认识不清的人,在学习主席著作以后,在深入生活、同劳动人民接触的过程中,逐步明确起来。扎鲁特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说:过去有的同志认为专一门,可以精益求精,可以成名成家。这不是站在革命的需要、党的需要和人民的需要的立场去看问题,而是站在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立场去对待“一专多能”。有些乌兰牧骑的队员们认为:“一专”与“多能”有矛盾,但是可以在人民利益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一专多能”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关键在于思想革命化。政治不挂帅和思想上不革命的人,既不能为人民而“一专”,也不能为人民而“多能”。有的队员说:“我们不是一般地反对‘专’,而是反对向资产阶级方向发展的‘专’,也不同意脱离群众的‘专’。”对“一专多能”有没有前途,也有了新的认识。如扎鲁特旗乌兰牧骑蒙古族女队员阿拉坦其其格,在认真学习了毛主席著作和经历了几年的实践锻炼后,现在已经爱上了乌兰牧骑,她表示要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贡献终生。广大农牧民是乌兰牧骑的知心人和知音人,他们对乌兰牧骑“一专多能”的赞誉,是最高的奖励。
边练革命思想,边练“一专多能”
革命化的思想和勤学苦练的精神,是逐步实现“一专多能”的保证。在乌兰牧骑初建时,大部分队员满腔热情,表示决心为人民服务。但在实践中有些人却常常脱离群众,考虑个人得失较多。有的队员碰到困难时,信心动摇,甚至想改行转业。为此,许多旗党委和乌兰牧骑的领导人,就多次组织队员学习和讨论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等著作,并强调队员们的自我思想改造。扎鲁特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结合自己思想,学习和讨论了这些著作后,普遍认为:只有为人民服务的决心,而没有服务的本领,为人民服务就成了空话。本领不多,就服务不好。于是他们在这个认识基础上,根据每个队员的条件和特长,一一落实了“一专多能”的学习项目。如蒙古族队员拉西,原来只会拉四胡,要再学习马头琴和三弦;汉族女队员张少艺过去只会跳舞,要再学表演唱和三弦。这样,经过长期的勤学苦练,现在全队十二名队员都能唱、能演、能舞。过去有些连简谱都不会唱的队员,现在也学会了两种以上的乐器。有些队员还打破了“文化低,不能创作”的思想束缚,根据现实生活材料,编创了许多文艺节目,其中有的节目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赞扬。
由于以思想统率业务,随着队员们思想革命化的逐步提高,勤学苦练和人人争当多面手的风气,就在各个乌兰牧骑盛行起来。鄂托克旗乌兰牧骑蒙古族队员达日玛过去是个醉心于小提琴的人。他明确了为人民服务的意义后,见一样学一样,学一样钻一样,勤学苦练,坚持不懈。心红手也巧,功到技术成,现在他不但学会了七、八种民间乐器,还能跳舞、演戏、唱歌、说好来宝和放映幻灯等,深受群众的赞扬。这个队的蒙古族女队员乌日古木勒在学三弦时,别人笑她手指短,说她练不好三弦。但这位倔强的姑娘却说:“别人三天学会,我就学它五天”。她有时很早起床,到没有人的锅炉房去练。有时怕影响别人,早起到雪地里去练,手冻僵了,搓搓手再练。就这样,她的三弦弹得十分熟练,成为乌兰牧骑里优秀三弦手之一。翁牛特旗乌兰牧骑朝鲜族女队员宋正玉,在一九五九年参加乌兰牧骑以前,不懂汉话和蒙古话,这给她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为此她抓紧一切机会向队里的同志们勤奋学习汉话和蒙古话,走路时学,吃饭时学,看电影时学,下乡时向农牧民学。经过几年的努力学习,现在她能用汉文学习毛主席著作,看报纸,也能用汉语唱歌和会话了。她编演的《顶碗舞》,纯熟自然,舞姿矫健,是深受观众喜爱的节目。这是她不顾酷暑严冬,经过半年多时间,在房檐下、羊圈旁、马棚里和沙滩上苦练出来的。现在这个贫苦农民的女儿,不仅可以参加蒙古、汉、朝鲜、维吾尔、藏等民族的五十多个舞蹈节目的演出,还学会了打扬琴和不少蒙语和汉语歌曲,成为乌兰牧骑的优秀队员之一。


查看完整版本: [-- 乌兰牧骑的“一专多能”从何而来?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