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白道坡变成了绿道坡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5年06月 -> 白道坡变成了绿道坡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何茂林 1965-06-16 00:00

白道坡变成了绿道坡

第5版()
专栏:贫农下中农来信

白道坡变成了绿道坡
绿道坡大队紧临外长城。这里地势高寒,地广人稀,风沙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瘠薄。历史上沿袭着“轮荒地、撒浮油”的耕作制度。由于耕作粗放,每亩不过能收三几十斤粮食。农业集体化以后,虽然部分地突破了广种薄收的老框框,耕作制度有所改变,但对土地的加工建设还没有赶上去,因而产量较低。绿道坡大队的干部和社员,坚持科学实验,在植树造林、改造河滩地、推广优良品种等方面做出了成绩,终于改变了低产面貌。
一九六四年春节期间,各村唱戏、扭秧歌,人们都争着瞧红火的时候,俺们队里的社员们正在河滩地里忙着拣石头、垫新土。大家一个心眼,要开垦一部分滩地,试种山药蛋(马铃薯)。
说起这河滩来可有年代了。有二十多丈宽,洪水冲积的尽是石头。多少年来没有办法利用它。去年制订生产计划的时候,队里提出:要开河滩地。当时,有的说不行,有的说能行,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决定进行试验。为了赶在春播前把地开出来,男女社员不顾天寒地冻,来了个“不出正月,就动工”!花了两个多月的工夫,开了二十二亩河滩地,在地里垫上一尺多厚的黄土,试种上了山药蛋,秋收下来,平均亩产两千多斤。收了这么多,大家喜欢不尽,这项试验解开了利用河滩的谜。
俺们村全是坡地,风沙大,树木少,洪水常年冲刮,把地里的土都冲跑了,到处是光秃秃的。俺村过去叫“白道坡”,就反映了这种情况。
一九五四年农业社决定植树造林,改变生产条件。我们也是采取先做试验的办法,在十五亩地里栽了树。当时由于经验不多,活了的只有一半。第二年俺们继续试验,大部分树都成活了。事实打破了一些人认为白道坡栽不活树的论调。从此以后,我们年年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到一九五七年,村里村外一片绿。于是俺们就把村名由“白道坡”改成“绿道坡”。十年来,俺们培育了四千多亩林地,结合兴修各种水土保持工程,使四千六百多亩土地收到了保水、保土、保肥的效益。
俺们村里过去都种莜麦、黍子等作物,亩产只有数十斤。一九六三年有人提议换种大秋作物,有人不同意。怎么办?又进行试验。第一年试种的三亩玉米,亩产达到四百三十八斤。我们还建立了大面积试验田,春小麦和莜麦亩产都达到一百五十斤上下。一件件试验,帮助俺们找到了许多改革低产的新门道。大家认识到:只要鼓足革命干劲,再用科学态度来改造自然,低产面貌是一定能够改变的。
左云县三屯公社绿道坡大队 贫农 何茂林


查看完整版本: [-- 白道坡变成了绿道坡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