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人长志气地增产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5年06月 -> 人长志气地增产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杨世文 1965-06-16 00:00

人长志气地增产

第5版()
专栏:贫农下中农来信

人长志气地增产
朔县南榆林公社西村大队,紧靠雁门关。这一带绝大部分是低洼盐碱区,既怕涝又怕旱。多少年来,人们在频繁的旱涝灭害面前,“怨天、怨地”,说什么低产是“天不睁眼,地不露脸”造成的。
解放后,在一个较长的时期,这种传统的认识,仍然束缚着人们改天换地的思想,对集体经济的力量和当地的增产潜力认识不足。有些人不同程度地滋长了单纯依赖国家的思想,改变低产面貌信心不大。西村大队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发扬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决心革低产的命,几年时间,全大队的生产面貌和社员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俺们大队以前是朔县有名的低产队。论土地不算少,每人平均有六亩多,可就是打下的粮食不够吃,年年靠国家供应粮食。近两年可大变样了,生产上来了个鹞子翻身,去年全大队的粮食总产量比一九六二年增长了一倍,不再靠国家供应粮食,还出售余粮十六万三千多斤。
地还是西村的地,人还是西村的人,前后为啥相差这么大呢?回头看一看,有经验,也有教训。前几年脚步迈的不实,一直躺在国家的身上过日子,越靠越离不开,越离不开越想靠,靠来靠去,靠得眼向上看,手向上伸,看不到自己的力量。经过讨论,大家都觉得前几年低产是吃了缺少革命思想和革命干劲的亏。
经过总结大家心明眼亮了。路要靠自己走,有了自力更生改天换地的思想,就有了自力更生改变低产的办法。当时,大家一齐出谋献计,大力挖掘增产潜力,提出:在高坡旱地里改地畛、修梯田、大搞水土保持;在低洼下湿盐碱地里,打地框、挖排水渠、建立沟洫台田,从根子上消灭旱涝灾害。
说干就干。一九六二年冬天,俺们把治坡和治滩各样工程排了队,大家认为:引洪灌溉,既能压碱,又能肥田,要想让盐碱地翻身,就得先抓拦洪引水工程。俺们村的南山上,常发洪水,就因为过去没修建拦洪坝和引洪渠,眼看着洪水白白流走,心里干着急,浇不成地。俺们一上手,就抓住这条增产大计,破土动了工。施工中没有石料就上山刨;不能用车拉,就自己动手抬,抬土筐子不够,自己割条编,许多难关都攻破了。就用这股心劲和干劲,半个月工夫建成了一条拦洪坝,开了一条二里多长的引洪渠。第二年开春,还在二千多亩大片地里,打起了地堰;又经过起高垫低,把地都修了个平展展的,雨季引洪水灌溉了田。真是人不亏地、地不亏人。当年的粮食产量比一九六二年提高了八成还多。
土地变样了,生产提高了,大家尝到了自力更生的甜头,改天换地的信心更足了,干劲也更大了。一九六三年秋收以后,继续展开了治理“烂泥滩”的战斗,把多年颗粒不收的“烂泥滩”改造成了米粮田。俺们还用同样的办法,在三千二百多亩盐碱下湿地里,挖成了长达二十二里的四条大排水渠,减轻了盐碱。施工中虽然也遇到过重重困难,大家却没把它放在眼里。真是人长志气地增产,坏条件变好了,低产开始变高了,缺粮队也变成余粮队了。
朔县南榆林公社西村生产大队 贫农 杨世文


查看完整版本: [-- 人长志气地增产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