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农民教育了医生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5年06月 -> 农民教育了医生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刘佩珩 1965-06-17 00:00

农民教育了医生

第2版()
专栏:

农民教育了医生
新华社记者 刘佩珩
一个星期天的清晨,两位医生手提药包,从北京城内乘上公共汽车直奔郊区通县北寺人民公社小堡生产队。他们一进村就赶到贫农邵景春的家里,没等主人开口,便带着深深的歉意说:上次你到我们医院看病,我们没有尽到医生的责任,这次特来向你道歉,再给你仔细检查,重新研究治疗办法,一定要努力把你的病治好。
这两位医生是谁?又为什么下乡登门访问病人邵景春呢?
这要从今年二月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到一封来信的事谈起。这封信是这所医院正在北寺公社参加农村巡回医疗队的外科医生林培德写给外科党支部的。信中说,贫农邵景春是个生产能手,六年前腿部受了一点小伤,因为没有及时得到治疗,拖了几年,成了慢性溃疡,影响参加劳动。邵景春曾经设法积了一点钱,准备到医院住院治病,可是医院只给他看了两次门诊,就给开了个简单证明,打发病人回家了,理由是伤面有绿脓杆菌感染,不能收留住院。
林培德写这封信时,心情是很激动的。因为他在巡回医疗中,听到不少农民议论这件事,小堡生产队的社员们也正想给医院写信。当他去访问邵景春时,听到了更多的意见。这些农民的呼声激动着他,他很快给自己的医院写了这封信。
林培德在信中对这件事提出意见,指出绿脓杆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医务工作者的错误思想和作风。他还根据自己到农村巡回医疗的体会,在信中谈了自己的感想:“我们的思想感情和农民距离太远了。要改变这种医疗作风,首先是医务人员思想革命化,树立起阶级感情,才能认真改进门诊和病房的工作,更好地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
这个医院的党委和外科党支部,对这件事很重视,认为它关系到医务人员为谁服务的问题,有着普遍意义。外科党支部便决定抓住这件事在门诊医生中组织讨论。
为邵景春看过病的青年医生刘振聪,在讨论会上首先发言。他带着沉重的心情谈了自己几天来思想斗争的过程。他说,他曾经想过,对慢性溃疡合并绿脓杆菌的病人,按过去的医疗常规,为预防交叉感染别的病人,一律不收入院。但是,除了这个原因以外,自己究竟还有哪些应当负责的呢?是不是还有什么别的办法使这位贫农不致因为腿病而影响劳动呢?他为这事很苦恼。有时,他忙完医疗工作,回到宿舍里还苦思苦想寻找答案。
一天夜晚,他反复读着毛主席写的《纪念白求恩》一文。毛主席在这篇文章里说的话,象一把钥匙使他思想上开了窍。他想到,毛主席要我们学习白求恩大夫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可我怎么样呢?根本没有设身处地去为病人着想,更没有想到一个农业生产上的能手由于患病而影响生产的痛苦,也体会不到一个农民病人从乡下赶到城里医院治病有多少困难。他想到这里,思想豁然开朗了,发现自己注意预防交叉感染并没错,而是思想感情离农民太远,缺乏为阶级兄弟解除病痛的阶级感情,所以才产生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刘振聪的这段谈话,给了大家很大的启示。许多医生觉得自己也有类似的思想,存在着类似的医疗作风。讨论会还没结束,刘振聪当场提出,他要向病人邵景春道歉,要给他治好病。医院领导上同意了他的要求,并且派当时的门诊组长同他一起下乡去访问邵景春,重新给他检查伤面,研究治疗办法。
邵景春被接收入院以后,外科专家李家忠教授、北医第四附属医院成形科孔繁祜医生、骨科禢湘琦医生和其他一些外科医生,一起给邵景春会诊。经过细致检查,发现病人因为患病太久,左小腿呈橡皮肿症状,踝关节附近有三处溃疡,创面深陷,肉芽陈旧,由于瘢痕挛缩已引起脚畸形。医生们决定首先控制绿脓杆菌,为进行手术创造条件。
一般控制绿脓杆菌是用四寰素等药物,药价都很贵,医生们决定改用药价低、疗效又高的药物——“苯氧乙醇”。用这种药外敷二十天,病人才花一元二角钱,仅这一项就为病人节省了十五元八角钱。
进行手术那天,医生们又从三种植皮手术方案中,选用了邮票型植皮术。用这种方法植皮,疗效好,费用低,大大缩短了住院的时间。
现在,邵景春在医护人员热心治疗和护理下,伤口愈合得很快,不久就可出院。
在第一附属医院的外科门诊,这件事成了一面镜子,成了推动医生们改变医疗作风、进行医疗革命的动力。这个医院的医生们,现在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给劳动人民治病,要力争花钱少,疗效高。
外科门诊治疗室的医生王嘉麟和护士顾菊时提出,在皮内和皮下浅层的部位进行的手术,出血少,操作时间短。这些手术可以在治疗室里做。这样一改,就可以打破过去不论手术多小只要一动刀就要进手术室的陈规,使许多要动小手术的病人可以随到随做手术。这样,从农村或远路来的病人,就可以减少等候手术的时间,节省大量食宿开支。
这样做法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同意的。有的医生说,“做手术就得在手术室,在治疗室做手术,感染了谁负责?”也有的说:“我们无菌手术感染率最低,在全国也是数得着的,应当保持这个荣誉。”
门诊组长黄莚庭和更多的医生,却赞同王嘉麟的建议。他们认为,这个门诊治疗室的设备条件很好,只要医生在手术时具有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严格地进行消毒和手术操作,同时规定出哪些手术可以在治疗室里做,提出一些注意事项,就不会产生细菌感染的问题。这样,既能保持医院无菌感染率低的荣誉,又可以方便病人。经过讨论,大家都赞成了。
现在来到这个治疗室的许多病人,凡是做颈部、躯干、四肢皮内或皮下浅层的小肿物切除、脂肪瘤和纤维瘤的切除,以及取异物等手术时,都能随到随做,最多等候两三个小时;治疗费用也由过去的四五元钱减少到一二元。四月份以来,这个治疗室做了四十一例手术,效果都很好。
有些外科医生在手术台上给病人做手术时,听到病人喊痛的声音,心里感到不愉快。因此除了大手术需要在全身麻醉情况下进行外,有时他们做些一般手术,也要在病人半身麻醉的情况下进行。自从外科门诊改进医疗作风和建立简易病房以后,门诊组长黄莚庭医生重新考虑这个问题:全身或半身麻醉给病人带来比较多的痛苦,又需要护士特殊护理,同时,手术前还要做肝功能、肾功能等七八项化验,增加病人不少经济负担。他想,有些手术如果试用“局部麻醉”的方法来进行,就可以避免这些缺点。这样,虽然医生得边做手术,边给病人打麻药,挺麻烦;但是,怕麻烦不正是反映出医生为病人考虑少、为自己考虑多的一种错误思想么?
黄莚庭决心在这方面来改革。他做一些中型手术,就力争在局部麻醉的情况下进行。他连续利用局部麻醉法做了二十多例中型手术,手术时病人没有痛感,手术后效果也很好,没有一例感染。
医生们这种为病人服务的革命精神,受到人们的赞扬。有的病人写来了热情洋溢的信,感谢医生从病人出发,让病人少花钱,治疗效果又好。
可是,当黄莚庭和其他一些医生回想起自己改进医疗作风的原因时,总是念念不忘他们在给邵景春治病的这件事中从农民那里所受到的一次深刻的教育。


查看完整版本: [-- 农民教育了医生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