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向质量要产量 向革新要质量 上海第三织针厂用同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提高织针的制成率,延长织针的使用寿命,基本满足用户需要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5年06月 -> 向质量要产量 向革新要质量 上海第三织针厂用同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提高织针的制成率,延长织针的使用寿命,基本满足用户需要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65-06-22 00:00

向质量要产量 向革新要质量 上海第三织针厂用同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提高织针的制成率,延长织针的使用寿命,基本满足用户需要

第2版()
专栏:

  向质量要产量 向革新要质量
  上海第三织针厂用同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提高织针的制成率,延长织针的使用寿命,基本满足用户需要
据新华社上海二十一日电本社记者贺昌华、吴复民报道:上海第三织针厂几个月来,努力“向质量要产量,向革新要质量”,提高了织针制成率,延长了织针的使用寿命。
去年我国棉花丰收,各地针织内衣厂迅速增产。从去年九十月份开始,上海第三织针厂生产的织针出现了严重的供不应求情况。第四季度各地要求他们供应九百多万枚,而按去年前九个月最高月产一百五十五万多枚计算,还相差一半,矛盾十分突出。
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工厂的领导干部告诉记者说,他们采取的主要途径,是提高质量,向质量要数量。一方面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品,提高制成率,用同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从厂内增产大量织针;一方面是延长织针的使用寿命,使两枚针顶三枚用,从厂外来减轻用户对他们的压力。现在,这家厂已经基本上能满足用户的需要了。
当时,职工们算过两笔账。一笔账,厂里的制成率只有百分之七十七点二,有百分之二十以上的织针在花了人工和材料以后,白白报废了。如果制成率能够提高百分之五,按月产量提高到二百万枚针计算,那就等于一个月净增十万枚以上的针。第二笔账,如果把织针的使用寿命延长半个月,就等于多给了用户五分之一的织针。
厂里领导干部在向记者介绍他们那时的心情时说,有几件事常常在触动着他们的内心:几年前,厂里片面追求产量,月产量也曾经一度高达二百多万枚。表面上看,产量是很高的;但是因为织针的使用寿命很短,用户颇感头痛,叫它“磕头针”,结果仍然供不应求,日子难过得很。还有一年,有个月到了最后一天的下午,才突然发现一种规格的织针有毛病,不得不大量报废;尽管突击抢救,当月这种规格织针的计划仍旧没有完成,有的职工急得哭了。他们也回忆起用户过去曾经反映,由于织针的毛病,使一家针织内衣厂一年就损失了三万二千多斤纱。
工厂领导干部对记者说:“我们每走一步,都应该看看过去的经验教训。”正因为如此,在去年九十月,他们面临供不应求的矛盾时,“向质量要产量”的信念比较坚定,并且及时引导全厂职工向提高质量的方向努力。
质量的毛病在哪里呢?他们跟踪追迹,查出主要是露肖、硬舌头和针身不够平直。
棉毛衫织针,有点象一般编织围巾用的钩针,粗看不太复杂。当记者在车间里参观了整个生产过程以后,却深感制造这种针实在不简单,一共要经过四十多道主要工序。它的尖要弯成象小钓鱼钩,在薄薄的针钩附近,还要开个小槽、钻个小眼,装上一个小“舌头”,再用一根很小的肖子拴起来。“硬舌头”毛病,就是装上的舌头移动不灵活;“露肖”,是装舌头的肖子微露出来。
造成这些毛病的原因又是什么?当时,他们顺藤摸瓜,发现主要是因为这些部分的工序,如敲肖子、豁眼、拗针等,都是手工操作。厂领导向职工提出:向技术革新要质量、要产量。几个月来,职工们就在这些工序和其他工序上,热烈开展技术革新。到六月初为止,已经制造和改制成功十三种机械共四十八台,使不少主要工序实现了机械操作。
在车间里,记者参观了敲肖子的机器。只听得机器哒哒哒三声响,一枚织针的肖子就轻而易举地敲好了,肖子既不露头,舌头也装得又牢又灵活。厂里的人谈起,许多年来,这项操作都是由工人用小鎯头一下下敲的,用力轻了重了都不行。尤其是敲到下午,手发痠了,用力更不容易准。甚至工人稍微改动一下坐的姿势,也要影响质量。这项技术高超的手艺活,全厂只有几个老师傅能够胜任,每人每班只能敲一万二三千枚针,还总要出不少坏针。采用机器操作以后,不仅使露肖率由去年九月的百分之七点二逐步降低到百分之一以下,而且打通了这道增加生产的咽喉。
女工们还向记者表演了手工拗针的情况。她们象打枪瞄准一样,在灯光下,虚着一只眼,一枚一枚地查看针身是否平直,把不平的地方拗平。女工说,这样做上午还好,到了下午,眼睛发花,质量没有保证。现在有了校直机,实现了拗针机械化,针坯一从机器里出来,就煞煞平,质量又好,效率又高。
记者从这个工厂的一份生产情况资料上看出,“向质量要产量,向革新要质量”的结果,已经使他们争得了工作的主动。目前,这个厂的织针制成率,已经由去年九月份的百分之七十七点二提高到百分之八十六以上,针的平均使用寿命从去年第三季度以前的两个半月左右提高到四个月,月产量从去年九月份的一百五十五万多枚提高到今年五月份的二百六十多万枚。由于延长了使用寿命,这二百六十多万枚织针,大约可以顶得上过去四百多万枚使用。产品成本也大大下降了。
当记者在这家工厂快结束访问的时候,已经过了吃晚饭的时间,可是厂的领导干部却一定要向记者谈一谈后一步的打算。他们觉得现在的产品还存在不少缺点,准备继续开展技术革新,改进企业管理,把织针的制成率和使用寿命都再提高一步。


查看完整版本: [-- 向质量要产量 向革新要质量 上海第三织针厂用同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提高织针的制成率,延长织针的使用寿命,基本满足用户需要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