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帝国主义与战后亚非拉国家的粮食问题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5年06月 -> 帝国主义与战后亚非拉国家的粮食问题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谷茂 1965-06-23 00:00

帝国主义与战后亚非拉国家的粮食问题

第5版()
专栏:

帝国主义与战后亚非拉国家的粮食问题
  谷茂
粮食一向是帝国主义国家控制它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一项重要工具。帝国主义国家一方面在它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里强迫推行单一经济作物制,大量掠夺农业原料,另一方面,它们又强制另一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专门从事粮食生产,以满足宗主国以及那些由于片面发展单一经济作物而缺粮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需要。在帝国主义的这种殖民政策下,广大亚非拉地区的农业生产长期以来处于畸形发展的状态,作为帝国主义粮食基地的国家,以粮食生产为单一经济,成为粮食的出口国,而其他国家则成为粮食进口国。
从整个地区来看,亚非拉在二次世界大战前一直是粮食净出口地区,而且在它们出口的全部粮食中大约有一半是输往帝国主义国家去的。战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帝国主义对亚非拉地区倾销的粮食猛烈增长,它通过粮食倾销打进老殖民主义者的殖民帝国,打击这一地区大多数传统粮食生产国的粮食生产和出口,以便控制这一地区。结果就使亚非拉地区从资本主义世界重要粮食供应地变成美帝国主义“剩余”粮食的倾销市场,由战前的粮食净出口地区一变而为粮食净进口地区,而进口数量则与年俱增;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粮食生产遭到破坏,面临着严重的粮荒。
战后亚非拉国家粮食进出口贸易的重大变化
战后亚非拉国家的粮食(包括小麦、面粉、大米、大麦、裸麦、玉米、燕麦、小米、高粱和其它杂粮)进出口贸易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第一,战后亚非拉国家的粮食出口量比战前大大减少,粮食进口量却急剧增加,变成了粮食净进口地区。请看下表:
  亚非拉地区*粮食进出口总量  单位:万公吨
   1934—38平均  1948—52平均 1958 1960  1962出口量 2,318    982     1,075 919  1,353进口量 822     1,205    1,648 2,064 2,105净进口量       223     573   1,145 752
  社会主义国家和日本、南非除外,下同。
战后,粮食已越来越成为亚非拉国家进口的重要项目。一九六二年亚非拉地区粮食进口值共达十六亿七千万美元。如果加上二亿三千万美元的粮食运费,那末一九六二年亚非拉国家粮食进口值将达十九亿美元左右,占这一地区当年进口总值的百分之六左右。
第二,战后,亚非拉地区的粮食出口国和粮食自给国的数目不断减少,而粮食进口国家和地区的数目却日益增多。根据对七十四个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约占这一地区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四左右)的不完全的统计,目前,在亚非拉国家中,除了阿根廷、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少数传统粮食出口国以外,几乎很少有一个国家是不进口粮食的。不仅如此,战后亚非拉地区粮食进口国和地区的粮食净进口量几乎是直线上升。
战后,亚非拉地区主要粮食进口国粮食净进口量的增长情况,如下表:
  亚非拉主要粮食进口国①粮食净进口量②的增长
             单位:万公吨国 别  1934—38年平均  1948—52年平均  1962年印 度  -125.0③    -361.5     -369.7巴 西  -89.2      -94.0     -221.7阿 联  +6.6      -58.8      -168.5印度尼西亚-24.3      -49.9     -115.1锡 兰  -55.8      -68.5     -65.7巴基斯坦 ——        +6.1     -63.7
①指1962年净进口粮食在六十万公吨以上的国家。
②负号为净进口,正号为净出口。
③包括分治前巴基斯坦部分在内。
与上述粮食进口国进口量急剧增长的趋势相反,战后亚非拉传统粮食出口国的出口量越来越减少。例如,阿根廷战前每年出口粮食一千零七十万吨,而一九六二年仅出口约七百万吨;缅甸在战前每年出口粮食约三百万吨,而一九六二年出口还不到一百七十万吨。这就使战后这一地区的粮食总出口量大大低于战前的水平。
第三,亚非拉地区在战后越来越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主要是美帝国主义的粮食倾销市场。
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向亚非拉地区输出的粮食迅速增加,尤其美帝国主义是战后亚非拉地区最大的粮食倾销者。战后,亚非拉地区从美国进口粮食的增长速度非常惊人。请看下表:
  亚非拉地区从帝国主义国家①进口粮食的变化情况
                   单位:万公吨
                  1938  1950  1960亚非拉地区的粮食进口总量      822② 1205  ③2064亚非拉地区从帝国主义国家粮食进口量 168  474   1654其中:从美国进口          82   184   1264从法国进口             -   -    110从加拿大进口            16   89    98从澳大利亚进口           70   198   167从帝国主义国家进口的粮食占亚非拉地
区进口粮食总量的比重       20.4% 39.3% 80.1%
其中:从美国进口的粮食占亚非拉地区进口粮食总量的比重      10.0% 15.3% 61.2%
①包括美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五国。
②1934—1938年平均数字。
③1948—1952年平均数字。
以上情况表明,战后,亚非拉地区的粮食进出口贸易发生了值得十分重视的重大变化。传统粮食出口国的粮食生产和出口不断萎缩,出口日益困难,而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在帝国主义主要是美帝国主义“剩余”粮食的倾销下粮食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粮食困难日益严重,不断沦为美帝国主义的“剩余”粮食的倾销市场。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不仅进一步加强对亚非拉国家经济的控制和掠夺,而且还根据它们自己发展的需要,正在把一条新的饥饿锁链强加在亚非拉国家人民的头上,这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亚非拉国家侵略活动中的一个新的特点,值得我们严重注意。
美帝国主义的粮食倾销是造成亚非拉国家
粮食困难的主要的直接的原因
战后,亚非拉地区粮食生产和贸易的变化,以及当前的粮食困难是怎样造成的呢?
战后,亚非拉地区虽然有一系列国家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但是,许多国家并没有摆脱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它们仍然是帝国主义的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供应地和资本输出场所。
在绝大多数亚非拉国家中,帝国主义强迫造成的单一经济作物制,直到目前仍然原封未动,而且在有些国家中在战后还进一步地加深了。以非洲为例,以一九六一至一九六二年度同战前的一九三四至一九三八年平均相比,橡胶产量增加了十三点五倍,咖啡产量增加了四点三倍,花生产量增加了一点二倍,可可产量增加了百分之七十,而粮食产量仅增加了百分之四十八点三。这就相对地缩小了这些国家的粮食种植面积,阻碍了粮食生产的发展,并相对地增加了对商品粮食的需要量。
以美国为首的新老殖民主义者还在这些地区直接霸占着大量的土地,严重地阻碍着它们粮食生产的发展。据统计,仅美国的“新泽西美孚油公司”、“得克萨斯公司”和英国的“英伊石油公司”三家,就在亚非拉地区霸占了一亿多公顷的土地。
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通过不等价交换,对亚非拉国家的广大农民进行着空前严重的剥削,使这些国家的农民大众一贫如洗,日益破产,这些国家的农民要维持简单再生产也不可能。
帝国主义在战后加紧对亚非拉国家的控制和剥削,是这些国家粮食生产衰落和产生粮食困难的主要根源。
同时,战后许多亚非拉国家和人民为了改变帝国主义长期统治造成的贫穷落后的经济面貌,采取了若干发展民族工业的措施,另一方面,帝国主义为了加紧掠夺亚非拉国家矿产原料,大大增加了对这些国家采矿业的投资,结果使这些城市工矿人口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例如巴西,一九六○年城市人口比战前一九四○年增加了一倍半,同期内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也由百分之三十一提高到百分之四十五左右。城市人口的增加扩大了对商品粮食的需求,而这一地区的大多数国家在取得独立以后都未能进行彻底的土地改革,封建的和半封建的生产关系严重地束缚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从而使粮食困难更趋严重。
必须着重指出,在造成战后亚非拉国家粮食困难的诸因素中,最主要的直接原因是美国帝国主义“剩余”粮食的大量倾销。
美国不仅是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工业国,而且也是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农业国。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生产和消费的尖锐矛盾,美国在发生频繁的工业生产过剩危机的同时,在战后还陷入了长期而严重的农业生产过剩危机。从一九四八年开始,美国的农业危机就不断加深,粮食“过剩”的现象日益严重。一九五四年,美国政府收购的粮食存货量就已达四千七百万公吨;以后几年,虽然大力向外倾销,但是粮食的积存量继续与年俱增,一九六○年突破了一亿公吨的大关;一九六二年仍保持在九千八百八十万公吨的水平,相当于当年美国粮食总产量的百分之六十左右。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为了转嫁危机和保证垄断资本的超额利润,通过农产品出口补贴、“粮食援外”和“粮食用于和平”等一系列措施,大规模地对外推销,特别是向亚非拉国家倾销。战后,美国对亚非拉国家出口的粮食在其出口粮食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迅速提高:一九五四年为百分之二十四,一九五八年增为百分之三十七,一九六二年提高到百分之四十六。
美国对亚非拉国家的粮食倾销,严重地打击了这一地区传统粮食出口国家的粮食出口,破坏了这一地区之间传统的粮食贸易关系。例如,巴西是阿根廷小麦和面粉的传统出口市场,但战后在美国对巴西的粮食倾销之下,阿根廷对巴西的小麦和面粉的出口量由一九四九——一九五○年度至一九五○——一九五一年度平均的一百零四万吨,减少到一九六○——一九六一年度至一九六一——一九六二年度平均的六十二万吨,减少了百分之四十;同期间,美国对巴西出口的小麦和面粉却由十万吨增加到一百二十五万吨。再如,缅甸的大米向来以印度和巴基斯坦为主要出口市场,但战后在美国对这些国家的粮食倾销下,缅甸的大米出口受到严重的影响。一九三八年缅甸对印度、巴基斯坦出口的大米共为一百五十七万吨,一九六○年减少到五十二万吨,约减少了百分之六十七左右;而战前美国对印度和巴基斯坦地区出口的粮食很少,大米则根本没有出口过,但战后美国对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粮食出口量却迅速增长,一九六○年只大米一项就达四十万吨。不仅如此,美国还在西欧等其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上,给亚非拉国家的粮食出口以沉重的打击。以资本主义世界小麦和面粉的市场为例,以一九六一年与一九三四——一九三八年平均相比,美国的出口量由一百二十六万吨增至将近二千万吨,而亚非拉国家的出口量却由四百五十六万吨减到一百三十五万吨。
更严重的是,美国帝国主义的粮食倾销严重地打击了亚非拉国家的粮食生产,这不仅使这些国家的缺粮问题一年比一年严重,而且使数以亿计的广大农民陷于越来越贫困的境地。印度就是一个最突出的例子。
由于上述原因,亚非拉国家原来就十分低下的粮食生产,战后进一步恶化了,缺粮情况越来越严重。以一九六一年——一九六二年度与一九三四——一九三八年度相比,亚非拉国家的粮食产量虽也有一定的增长,但是,按人口平均的粮食产量却一直低于战前的水平。请看下表:
亚非拉地区按人口平均的粮食产量
                  单位:公斤地 区   1934—38年平均 1961/62年 1961/62年比1934—38年平均增减%总 计   211.0      194.3       -8.0其中:亚 洲217.6      206.5       -5.1非 洲   148.2      128.5       -13.3拉丁美洲  260.2      218.8       -15.9
正由于此,目前在不少亚非拉国家中居民的口粮标准比正常需要量要少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而在西非某些地区甚至仅为正常需要量的四分之一左右。美帝国主义利用粮食倾销破坏亚非拉国家的粮食生产,反过来又利用这些国家的粮食困难大举倾销剩余粮食,如此循环往复,使这些国家越来越陷入缺粮的困境。
美帝国主义不仅用粮食倾销的办法使亚非拉国家的粮食生产不断遭到破坏,而且还通过粮食倾销来推行其侵略和掠夺政策,使这些国家的政治独立也受到严重的威胁。美国帝国主义利用亚非拉国家缺粮的困难,以粮食为工具对它们进行各种政治和经济的控制,这一点就连美帝国主义者自己也是不加隐讳的。腊斯克就曾经露骨地说过:“我们必须不要把粮食看作是‘一个农业问题’,而必须把它看作是国家的资产,以尽可能最为有效的方式利用它来支持我们的外交政策”。负责过美国“粮食用于和平”计划的麦克戈温也叫嚷说,美国用于“和平的粮食”在加强我们在世界的地位方面,比我们提供的导弹还重要。
美帝国主义就是这样通过《第四八○号公法》,以“粮食援外”、“粮食用于和平”等各种方式来强迫受“援”国接受一系列苛刻的条件,进一步加强对亚非拉国家的奴役和控制。美国利用出售“剩余”粮食所得向当地贷款,作为所谓军事“援助”,建立军事基地,损害亚非拉国家的领土和主权。美国还常常以给予“粮食援助”为诱饵,或停止这种“援助”为威胁,企图影响一些新兴国家的独立自主的政策,迫使它们服从美国的指挥棒。同时,美帝国主义还利用粮食作为向亚非拉国家进行经济渗透的重要工具。它竭力鼓吹要把粮食当作资金,“向不发达国家投资,甚至向那些不缺乏粮食的地区投资”〔注〕。此外,美国还以剩余粮食强换亚非拉国家的重要的战略物资。
以上分析,说明美帝国主义“剩余”粮食的倾销是战后亚非拉国家粮食困难产生的主要原因;说明“剩余”粮食的倾销已成为战后美帝国主义推行侵略和掠夺政策的重要工具。
反对美帝国主义的粮食控制,争取粮食自给的
斗争是反对美帝国主义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战后,美国帝国主义的粮食倾销给亚非拉国家造成的危害已经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粮食是一种特殊商品,它不同于一般商品。它是不可一日或缺的。如果使这种广大人民的第一必需品的供应,不要说全部就是相当一部分落到帝国主义手里,其危害和危险是可想而知的。当前,亚非拉国家面临的粮食困难问题的严重性,正在于此;帝国主义分子所以把它们对亚非拉国家的粮食“供应”看做比导弹还厉害,原因也在此。
近年来,亚非拉国家和人民从自己切身经验中,已经越来越懂得:“嗟来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马里《发展报》在去年的一篇文章中就正确地指出:“满足于永远吃别人的饭,而不考虑将来有一天有自己的厨房的人,就势必会被迫依附给他饭吃的人”。今天亚非拉国家的农业还处在落后状态。因此,发展农业,争取粮食自给,不仅对解决当前粮食困难问题是必要的,而且对于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只有农业生产发展了,才能为民族经济的建设积累起必要的资金,为工业提供足够的原料,并为人民生活供应各种农副产品;也只有粮食生产发展了,才能够为工业消费品和重工业产品提供广阔的国内市场,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商品粮食和劳动力,促进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并从而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因此,亚非拉国家为了自力更生地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就必须根据各国不同的条件,实行彻底的土地改革,在逐步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同时,以农业为基础,采取一切积极的措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争粮食自给,以便充分地利用本国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把民族经济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从而彻底摆脱对于帝国主义的依赖。
目前,许多亚非拉国家越来越体会到发展农业、增加粮食生产对于建立独立自主的民族经济的重大意义。坦桑尼亚第一副总统卡鲁姆说:“有着肥沃土地的东非人民竟然需要从外国进口粮食,这是不可思议的,这是由于殖民统治造成的”。许多亚非拉新兴国家,在自力更生地发展粮食生产方面表现了极大的勇气和信心。例如,马里在独立后,一直在贯彻以农业为各项工作的重点的政策,马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九六○至一九六五年)把发展农业列为首位,并且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提高水稻的生产。其它如坦桑尼亚、阿尔及利亚、几内亚、加纳、锡兰等国家在发展农业和增加粮食生产方面都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亚非拉国家有着发展农业生产、实现粮食自给的充分有利条件。这些国家土地肥沃,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人民勤劳勇敢。只要这些国家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充分利用丰饶的自然资源,就一定能够在粮食生产上创造出巨大的成绩。
至于对那些亚非拉地区的传统粮食出口国来说,为了从根本上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和掠夺,也必须逐步地改变粮食单一生产的畸形发展状况,走向多种经营的发展农业的正确方向,并逐步实现工业化。事实上,有些国家也已开始朝着这个方向作出自己的努力。
亚非拉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利用粮食进行控制,争取粮食自给的斗争,是整个反对美帝国主义斗争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亚非拉人民为发展民族经济、实现粮食自给的斗争,必须和反对帝国主义政治压迫的斗争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彻底的胜利。同时,在那些取得了政治独立的国家中,为了在发展农业生产、实现粮食自给方面更好地发挥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还必须正确地解决土地问题,彻底打破封建关系的束缚。正如第二次亚洲经济讨论会在《平壤宣言》中所指出的:“在这些国家中,正确地解决土地问题为解决迫切的粮食问题和以多种经营的方式发展农村经济开辟道路,也为经济发展开辟新道路”。
几个世纪以来,亚非拉国家被压迫民族和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压迫和剥削的痛苦,世世代代都经历了饥饿的威胁。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企图对这些国家人民再强加上一条贫穷和饥饿的新锁链。但是,时代不同了,亚非拉国家听从帝国主义任意摆布和宰割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只要这些国家的人民坚决地进行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的斗争,自力更生发展民族独立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力争做到粮食自给,就一定能够彻底粉碎帝国主义所强加给他们的这根饥饿的锁链,走上完全独立、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
〔注〕一九五九年十月二十四日,肯尼迪在伊利诺斯州斯普林菲
尔德中西部农场会议上的讲话。


查看完整版本: [-- 帝国主义与战后亚非拉国家的粮食问题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