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山国春光传凯歌——访问阿尔巴尼亚记实(三)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5年06月 -> 山国春光传凯歌——访问阿尔巴尼亚记实(三)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中国新闻工作者代表团 1965-06-25 00:00

山国春光传凯歌——访问阿尔巴尼亚记实(三)

第5版()
专栏:

  山国春光传凯歌
  ——访问阿尔巴尼亚记实(三)
  中国新闻工作者代表团
五月,阿尔巴尼亚春光烂熳。虽然开春时气候不太好,低温多雨,影响耕种,但是,从斯库台丘陵地上长得茁壮的烟苗,到沿海平原上随风起伏的百里麦浪,一直到南部山岗上郁郁葱葱的橄榄树林和已经透土出芽的玉米嫩苗,可以看得出,阿尔巴尼亚的广大集体农民,正在为争取一九六五年农业的好收成而斗争着。
这些年来,阿尔巴尼亚农村面貌的变化是很显著的。解放前那种在外国侵略者、封建统治者残酷压榨下弄得地瘠人穷,食不得饱、衣不蔽体的悲惨景况,是一去而不复返了。现在,集体经济的不断巩固壮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突出的是扩大了耕地面积和灌溉面积,逐步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开展了农业的多种经营。一九六四年,全国的耕种面积达到五十万公顷,比一九三八年增加了一倍。百分之四十的农田得到良好的灌溉。粮食种植面积占二十五万多公顷,品种有小麦、燕麦、玉米、水稻,总产量增加到解放前的一倍以上,这就保证了粮食生产在整个农业中占了主要地位。经济作物则有棉花、甜菜、烟叶以及著名的传统产品橄榄、柑橘等等。稻、麦、棉花、甜菜,都是在解放以后才大量地种植发展起来的。耕作条件方面,一九六四年全国已经拥有七千多台拖拉机,等于解放前的二百六十倍。许多地方绝大部分农活,都已使用机械耕作。
阿尔巴尼亚农村的这种历史性变化,大大地鼓舞了农民向大自然开战,争取农业生产获得更好的条件和更好的收成。
拿著名的改造沼泽地的斗争来说吧!
阿尔巴尼亚全国共有十六块大面积的沼泽地。这种地方,由于地势低洼,千百年来汪渍着污浊的恶水,丛生着枝蔓的杂草,繁衍着传布疟疾病菌的毒蚊,不但浸没了许多可耕地,交通为之阻塞,而且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就领导人民开始了改造沼泽地的巨大工程。到一九六四年底,已有九片沼泽地,经过万千人几年时间的劳动,排干了积水,土地经过曝晒翻耕而变成了良田,面积共有二万九千公顷之多。由于改造沼泽地而得到改良的土地有十一万六千公顷,合计为十四万五千公顷。在最早得到改造的科尔察附近的马里奇地方,早已建立起拥有五千公顷土地的国营农场。那里,在广阔的田陌上,浓密的柳荫里,出现了一排排红色的砖房,三千多人口以及拖拉机站、工厂、商店、食堂、街道、住宅、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城市。在那黑油油的沃土上,每年收获大量的甜菜,为当地的制糖工业中心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然而,正和任何事业的开创总是困难重重一样,改造沼泽地,需要人们付出多么巨大的精力呵!我们来到靠近马里奇农场的伦佩茨农业合作社。社长告诉我们,那里的耕地,原先一半都是沼泽地。解放以后,人们决心挖掉这个穷根子。经过勘察,找出这里所以变成沼泽的原因,主要是马里奇那里一条德伏立河在作怪。这条河河床狭窄,长年淤塞,河水漫出河岸,冲进平原沃野,就是在冬天,也要汪着半米深的污水。于是他们就从疏濬河床入手。真是说来容易做来难,工程的艰巨出乎人们的意料。德伏立河的河床尽是坚硬如铁的岩石,手把的锄镐怎么能扎得进去。他们用炸药来崩,结果在十五平方米的范围内,要用上一千公斤炸药才能见效。河床挖深拓宽后,他们又用块石筑起长达三公里多的坚固的护堤,接着,又在排干了积水的沼泽地上进行曝晒翻耕,挖起纵横交叉的无数大沟小渠,建设起排灌系统。全部工程历经好多年,到一九六三年底才宣告完成。伦佩茨农业社得到了五百公顷的良田。
现在,全阿尔巴尼亚还有四块沼泽地正在排水改造,剩下的三块则将在一九七○年被消灭。从地图上抹掉沼泽地的标记,这在解放前,人们简直连梦想都不敢。可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过短短的十多年,却已成为事实。
为了改善灌溉条件,阿尔巴尼亚的各条河流都修起了一座座水库,发展了水电和灌溉工程。在丘陵和平原地带,人们按照本地的水源情况兴建了灌溉渠道,挖深或加宽了池塘,充分使用了水车、水井,设置了无数的抽水站,来合理地蓄水用水。就是在山区也尽量用各种方法防止山水流失。我们在从发罗拉去萨兰达的拔海一千多米的山岭间走过时,就看到路旁挖起了一条条水沟,不绝的山水正在这长沟里,淙淙地流向山间农田。而在从地拉那向斯库台前去的大山之下,我们又看到,正在开挖宽深各有一米多、长达数公里的引水大渠,这条渠将要把无尽的山水直接灌向滨海的大平原上去。
除了大力改造与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外,党和政府也以极大的力量从人力上、物质上、技术上支援农业的发展。如普遍建立拖拉机站,实行大面积机耕,发放良种,建立种子田制度,提倡因地制宜的深耕密植,培训农业技术人才,等等;引起农民极大关注的是,在发罗拉附近和腊吉这两个地方,一座现代化的氮肥厂和一座现代化的磷肥厂都在紧张施工中。阿尔巴尼亚将从此结束以高昂的价格从外国进口化肥的历史,而大量地获得自己生产的质高价廉的化学肥料。为了发展畜牧业,许多山区也克服了住户分散的困难而实现了合作化,大量地开辟了饲料基地,保证牲畜在一年四季都有饲草的供应。
×××
社会主义制度和农业集体化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建设的飞速发展,农业上改天换地斗争的巨大胜利,给阿尔巴尼亚农村带来了一幅光明而幸福的图景。
我们曾经先后在北部、中部和南部访问了三个农业合作社,尽管这三个农业社地理条件不同,经营情况也不一样,但是人勤年丰,生产年年发展,生活逐年提高,却是共同的特点。
在斯库台郊区的“龙尔达·米西夏”农业社,我们了解到,解放时,这里百分之八十的农民没有土地,生活十分悲惨;土地改革后,先由二十二户组成了一个小小合作社,这些年逐步扩大,现在已是一个拥有二百一十户、土地六百多公顷的大社了。全社还养了四百多头牛,六百多头羊,以及家禽、蜜蜂等副业都很兴旺。去年,他们在每公顷土地上,平均收了小麦一千七百公斤,玉米二千二百公斤,烟草一千五百公斤;每头乳牛平均产奶一千一百公斤。这是一个丰收的年成,全社收入共三千九百万里克(阿币名)。由于家家户户丰衣足食,几年来全社盖了一百多座新房,许多人家有了整套的桌椅家具和收音机。村庄上办起了八年制学校和小学。
而在中部地区的特尔米农业社,则又是另一番风光。这是一个以种植橄榄、柑橘为主的山区合作社,解放前这里是一个穷山窝,穷得男子汉在家混不下去,只好大批流亡到外国去谋生。许多人出国后一去无音讯,造成了不知多少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惨剧。而现在,人们在山坡上开出了一层层的梯田,种上了密密麻麻的橄榄树和各种果树,数目共达十万株,此外,还养了二千多头羊,为培植果树提供肥料。一九六四年,这里每株果树平均产水果十七公斤,橄榄树平均每株产三十二公斤。全社比原计划多收入了五百四十万里克。一个全劳动力一年平均作二百七十个劳动日,可以收入四万六千里克。生产发展后,不但社员们都有了新屋,有了家具,社里还办了榨油厂,办了学校、医疗站、幼儿园等等事业。能歌善舞的社员们大力开展了业余文艺活动,他们的业余话剧团还在全国农村剧目会演中得了第二名奖。
最后,我们来到海拔八百米的科尔察高原上的伦佩茨农业社。科尔察是阿尔巴尼亚的主要农业区之一,但在解放前,这里却非常落后,绝大部分土地都在地主手里。只种玉米、小麦和饲料,拉犁的牛、马很少,农民住在小草棚里,生活困苦。有一个里波尼克村,几十户人家只有三张木凳子,人们连肥皂是什么东西也不知道,景况较好的人家,每年也只能买半公斤糖。许多青年人也被逼流亡外国去找出路。而现在,科尔察是全国机械化耕作程度最高的一个区,粮食、经济作物、畜牧业样样都很发达。我们来到伦佩茨农业社后,不仅看到那从沼泽地改造过来的良田,看到村道两边绿杨荫里一幢幢粉刷一新的楼房,看到那一长排的牛栏猪舍,而且看到了可容社员看电影、进行各种文艺活动的文化宫,看到新砌的学校和运输卡车的车库。一九六四年,这个社,每公顷地收了小麦二千三百三十公斤(最高年成达到过二千八百公斤),比解放时增产一千公斤;玉米收二千六百公斤,也比解放时增产一千公斤。其他甜菜、土豆等等都得到了超计划的丰产。社员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增加,光储蓄的现金就有三百五十万里克。
×××
这一切显著的变化,有力地教育农民提高了社会主义觉悟和劳动积极性,提高了觉悟的农民又转过来更勤奋地劳动,为国家的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在伦佩茨农业社,我们和一个佛罗连察·珂达生产小队的队长谈了话。一九六四年这个生产队获得了优异的成绩,甜菜每公顷收了二万四千六百公斤,玉米每公顷收了二万八千公斤,土豆每公顷收了二万二千公斤,都大大地超过了当地的平均产量。这成绩是怎么得来的呢?拿甜菜来说,原来他们从播种开始,就下了加倍的功夫。他们耕翻土地深达六十厘米,比拖拉机耕的还要深;甜菜出苗后,认真地做到不早不迟,在出了两片真叶时进行间苗定苗,每公顷准确地留下了十万到十一万株壮苗。一般的甜菜田前后松土四次,他们却松土五次;在田间,时刻保持沟渠畅通,不旱不涝;上肥时,他们用桶装了调匀的水肥,挨株施肥,使根部容易吸收发壮。一直到收获季节,眼见得碰上十月天气,阴雨连绵,拖迟几天收甜菜根就会在泥土里腐烂,他们小队又有好几个妇女因怀孕而休假,十五人剩下了九个。但是,他们没有因此而松劲,夜以继日地突击抢收,结果毫无损失地把全队的劳动果实拿到了手。从而获得了“社会主义劳动队”的光荣称号。这位佛罗连察·珂达队长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不是已经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农,也不是身强力壮、骠悍泼辣的男子汉,而只是一个二十岁的瘦瘦小小的年青姑娘。可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农村姑娘,她身上却蕴藏着对新生活的热爱、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忠于自己职责的品格。这样的人怎么能不干出优异的成绩来呢!
在这个农业社,我们还访问了一个农民德米·阿鲁歇,他今年六十七岁,儿女都已长大成人,应该是退休养老的人了。但是,他仍然积极地参加集体劳动,一九六四年作了二百五十五个劳动日。当我们问他为什么不退休时,他摇着那粗大有力的手掌,笑着说:“在这样的日子里,只要我的双手能劳动,我就一定要劳动。”原来,他本是山区的一个穷苦牧民,四十多岁时,阿尔巴尼亚解放了,农村实行土地改革,他才赶着一头小毛驴,驮了几件破羊皮,下山建立家业;二十年过去了,农村的大变化,也带来了他一家生活的大变化,他结了婚,有了儿女,盖了新屋,全家成为光荣的集体农民,日子过得美美的。在这情况下,老人怎么能甘心让自己双手闲着,不去为社会主义建设出力呢?
这就是走上了社会主义光明大道的阿尔巴尼亚农村的一些素描。这些素描尽管简单,但是看得出,勤劳勇敢的阿尔巴尼亚农民,正在以自己的力量建设壮丽的家园,开创前所未有的美好生活。


查看完整版本: [-- 山国春光传凯歌——访问阿尔巴尼亚记实(三)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