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发展绿肥也要思想领先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5年06月 -> 发展绿肥也要思想领先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65-06-30 00:00

发展绿肥也要思想领先

第3版()
专栏:

发展绿肥也要思想领先
编者按:陕西省周至县近几年来种植绿肥成绩显著,是北方地区发展绿肥的样板之一。农业部为了传播周至的经验,在今年四月组织北方十个省(区)、市的农业领导部门的代表到周至等县参观、访问。这里发表的是周至县人民委员会的代表在会上所作的报告的摘要。
我县地处关中西南部,南依秦岭,北临渭河,现有三十五万多人,耕地面积七十九万多亩。农作物种类较多,复种指数较大,单位面积产量也比较高。产量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大量地发展了绿肥作物,找到了一条多快好省地解决肥料问题的途径。
我县种植的绿肥有绿豆、黑豆、小豆、芝麻、光苕子、毛苕子、草木樨等。种植豆科绿肥光苕子已有五、六十年历史。但是由于土地私有制的限制,利用不广,发展也不快,到一九五○年全县绿肥种植面积只有六千五百多亩。
农业合作化后,由于群众生产积极性的高涨,农田基本建设的发展,灌溉面积的扩大,复种指数的增加,肥料不足成了农业生产上最突出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当时,我们大力发动群众多养猪、多积肥、多向集体投肥,这样做对解决缺肥问题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仍有百分之五十的耕地施不上肥。怎么办呢?我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和贫农下中农座谈,总结农业生产经验,发现沿山地区绿豆压青和有的稻田地区光苕子压青效果很好。这对我们是个很大的启示。为了探索这方面的经验,我们派人去武功等地参观学习,并在一九五六年引种毛苕子二亩,一九五七年引种草木樨十七亩,建立基点进行试种。与此同时,我们向群众请教,总结推广本县群众利用光苕子、绿豆、芝麻等绿肥压青的经验。经过四、五年的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我们才逐步地找到了发展绿肥这个多快好省地解决肥料问题的途径。
从实践中,我们体会到种植绿肥有以下好处:(1)肥劲大,增产多;(2)茬口好,后效长。种一次绿肥连续两三季作物可获得好收成;(3)可种绿肥的茬口多。如毛苕子在棉、麦、稻、玉米地都能种;(4)解决粮棉争肥的矛盾,扩大远田施肥面积;(5)节约劳力、畜力,降低生产费用;(6)以地养地,改良提高地力,也有利于轮作倒茬;(7)一些绿肥同时也是好饲料,秸秆又是好燃料;(8)草木樨还能防治地下金针虫和水稻食根金花虫。因此,群众说:“绿肥是个宝,庄稼离不了,薄地要丰收,绿肥不可少。”
我县绿肥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发展绿肥的过程,就是新旧思想、先进技术与旧的习惯势力不断斗争的过程,也是不断揭露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在开始推广毛苕子和草木樨的时候,有的人怕它没肥劲,增不了产,说什么“马苜蓿(指草木樨),野草草,不顶啥”;有的人怕草木樨难出苗,造成“万年赃”(怕草木樨在田里变成杂草年年出来除不尽);有的人怕难翻压、难腐烂;在留种上有的怕繁殖种子不合算,暗中把留种地翻了。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一九六二年前绿肥种植面积始终发展不快。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认识不清,思想没解放,试验、示范没跟上,群众没有实践经验。县领导部门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方面依靠贫农下中农,批判了专靠供应化肥的错误看法,另一方面按照毛主席“一切经过试验”的教导,坚持了边试验、边示范、边推广,大搞样板田,以点带面。县领导部门先后在大中、富饶、双明、周一、红旗等队重点示范。一九六二年全县建立了五个试验点,十四个示范点;一九六三年在各类地区分别建立九十七个点。通过试验、示范、算账、对比等办法,传授技术,交流经验。这样使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农下中农社员,亲身体会到种植绿肥的好处,积极带头种植。加上国家从机耕、资金等方面大力支援,使发展绿肥工作前进了一大步。
马召公社富饶大队,一九五九年种毛苕子时,群众思想顾虑很大。县上派去的技术干部和队干部商量,先在五队种了五亩试验田作棉田底肥,结果亩产皮棉一百一十斤,比施过五千斤优质圈粪的棉田,每亩多收十五斤,大大的教育了群众。嗣后这个队的毛苕子面积逐年扩大,一九六四年发展到五百三十多亩,占棉田面积一半以上。
地处秦岭山坡的广济公社红旗大队,一九五八年公社分配草木樨种子时,社员都不要。在这种情况下,大队党支部书记杨生发根据县、社的指示,和贫农下中农商量,先试种了六亩。社员看到试种的六亩长得很好,又说“长成柴了,把地劲都拔光了,怎能壮地增产呢?”这时连一些队干部思想也动摇了。他们除留一亩继续试验外,把其余五亩草木樨和三亩闲茬地与相邻的曹滩大队商量,兑调了八亩豌豆茬地。到第二年,这五亩草木樨茬地的麦子长得很好,收了二千一百斤,平均亩产四百二十斤;而红旗大队兑换的八亩豌豆茬地,麦子长得稀稀拉拉,只打了七百二十斤,比五亩草木樨茬地麦少收了一千三百八十斤。这一活的事实教育了红旗队的社员,原来说怪话的人也心服口服了。一九六○年这个队就种了草木樨三百七十多亩。近几年他们每年种的草木樨面积都在五、六百亩以上。群众高兴地说:“乱石滩,荒草坡,种了草木樨,变成富窝窝。”
几年来的试验、示范,用事实教育了干部和群众,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解决了一个一个的思想问题,基本上掌握了种植规律,熟悉了栽培技术。从去年春季以来,全县各地出现了争着要种绿肥的新局面。一九六四年毛苕子种植面积发展到两万四千多亩,草木樨种植面积发展到四万九千多亩,加上光苕子和绿豆、黑豆等短期绿肥,全县种植面积达十万四千亩,占冬夏闲地面积的百分之三十二点五,比一九五○年增长十五倍左右,促进了粮棉增产。今年又引进了田菁和紫穗槐等绿肥进行试种。
几年来,我们在发展绿肥的过程中,有一条深刻的体会,这就是:要发展绿肥,不自己动手繁殖种子是不行的。近几年我们种植草木樨的种子,主要靠陕北长途调入,往往由于种源不足,使种植计划落空;外调种子成本大,增加了农民的负担;有时因为交通运输等原因,种子不能及时调入,影响适时播种。如何繁殖更多的草木樨和毛苕子种子,成为我县发展绿肥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毛苕子、草木樨适应性强的特点,分别从一九六二、一九六四年开始,采取上山、下滩、入林的办法,规划了种子基地,支援平川、灌区用种。到现在,全县已建立十六个毛苕子种子繁殖区,遍及二百四十四个大队,留种面积二万多亩;草木樨留种,也建立了五个繁殖区,留种地四千八百多亩。近三年来,我们先后共繁殖毛苕子种子二十九万七千多斤,调给外地十六万多斤。今年毛苕子留种地两万亩,预计可产种子一百五十多万斤,除自用外,大部分可以外调;草木樨,今年建立种子田四千八百多亩,明年基本可以自给。
在繁殖毛苕子种子上,我们还体会到,必须教育干部、社员树立全局观点,要从全县、全省、全国的整体利益出发,正确处理集体与国家,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这几年,我们在种子工作中,碰到了许多问题,如有的队不愿多留种,怕多占耕地影响粮棉产量,减少收入等。县领导部门针对这些问题,首先大抓政治思想工作,认真组织广大干部和群众学大寨、学大庆,学习他们的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号召全县人民“立足周至,眼看全国”,树立多增产、多贡献的思想。其次,贯彻自愿互利的原则,采取适当的经济措施,调动繁殖种子的积极性。繁殖毛苕子种子要少收一季庄稼,我们适当提高收购价格,不使繁殖种子的队减少经济收入;同时用奖售化肥的办法补偿少收一季庄稼的损失。我们对繁殖种子,不硬性分配任务,是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基础上,自愿繁殖,使繁殖种子的队易于接受。第三,签订合同,预约繁殖。这样做的好处是:解除种子繁殖队的思想顾虑;有利于落实面积,落实繁殖任务;有利于检查和技术指导。
在绿肥的发展中,栽培技术跟不上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开始我们对毛苕子、草木樨栽培技术懂得很少。如草木樨不会处理种子,带壳下种,出苗不齐;不会翻压,反而薄了地。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采取了试验、示范、推广三结合的方法,一面请参谋、拜老师,派人到外地学习,一面坚持反复试验,加强技术传授,提高栽培水平。经过几年来的生产实践,我们已初步懂得和学会了毛苕子、草木樨的栽培技术,我们体会到:在种植草木樨上,要狠抓种子处理、抢墒早播、适时翻压三个环节。在毛苕子栽培方面,必须抓好四点:早播,适当加大播种量,注意播种方法和加强田间管理。在提高毛苕子产种量的技术上,要抓住防止徒长和适时收获两大关键。


查看完整版本: [-- 发展绿肥也要思想领先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