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论欧阳修的《新五代史》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5年07月 -> 论欧阳修的《新五代史》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柴德赓 1965-07-02 00:00

论欧阳修的《新五代史》

第5版()
专栏:学术研究

论欧阳修的《新五代史》
柴德赓
一、《新五代史》的内容和体例
欧阳修作五代史记七十四卷,后世为别于薛居正等所修旧五代史,称它为《新五代史》。这是二十四史中唐以后唯一的私人修史。
欧阳修于宋仁宗时主持官修《新唐书》的工作。他在修唐书的同时,搜集了五代的史料。欧阳修比薛居正等修史差不多晚一百年,凡薛居正等所见不到的材料,他都可以见到。象南唐、吴越、北汉入北宋版图均在薛史成书以后,欧史更可以详尽记载。所以从史料讲,欧史应该比薛史更丰富些。而事实却不是如此,新增的固然不少,削减的却多得多。
薛史材料,多根据五代实录。其编纂方法是将本纪列传按五代次序,连接起来,实在等于五代分修。其长处是材料较多,叙事较详。短处是文辞繁冗,议论平庸。欧阳修不满意这些,因而对薛史彻底地加以改编。
欧史的做法,既仿《春秋》,又学《史记》。仿《春秋》是指褒贬议论,学《史记》是指编纂方法。欧阳修把薛史完全打散,重新组织。他把五代十三个皇帝前后连接起来。在每个皇帝的本纪中,除了开端一段叙述较详外,逐年大事写得很简单。薛史多载诏令,欧史全删。薛史本纪六十一卷,欧史只存十二卷。欧阳修把重点放在书法褒贬上面,本纪材料太少,不能说明问题。同时,他却特别注重中国边境各少数民族和五代的关系,不断记载他们来贡、来使,有些是薛史所未载的。这种记录,多数为五代涂脂抹粉,其实五代既无此重大影响,各族也不是为“慕化”而来,这是学《春秋》的毛病。
其次,欧史列传,名目繁多,可以说是把人物分类,每人归口。欧阳修把专在某一代做官的人列入这一代的大臣传,其他历仕数代的人列入杂传。此外,欧阳修创造一些类传的名目,和前史亦有所不同。如把死节死事分为两传,又立《义儿传》、《伶官传》、《一行传》等。他还特撰《唐六臣传》,以讽刺唐朝宰相张文蔚等帮同朱温篡位。这种编纂方法,完全为了体现所谓褒贬精神。
至于十国,和五代同时并存,还占了大半个中国的地方。时间最长的是吴越,有八十四年。最短的是北汉,也有二十八年,比五代哪一个朝代都长。它们有的自制年号,有的表面服从中原王朝,实际完全独立。薛史修成时有三国尚未归附,记十国材料不多,可以理解。欧史《十国世家》只十二卷,这是很不相称的。
从以上情况看,欧史以简为主,以文章见长,又寓褒贬于体例之中。这是一个特点。这样他还嫌不够,每卷后面(有时在卷中、卷首),绝大部分有正面评论,常以“呜呼”二字发端,发表长篇议论。欧阳修恐怕读者不能领会他的《春秋》笔法,还由他的学生徐无党作注说明。可见他是很重视他自己这一套写法的。
二、《新五代史》为什么独享盛名
欧阳修作五代史,以模仿《春秋》相标榜。可是刘敞说:“好个欧九不读书”。刘攽因欧史无韩通传,以为只能算“第二等文字”。可见同时学者对欧史估价不算太高。吴缜作《五代史纂误》,挑剔史料方面的错误。司马光修《通鉴》,于《新、旧五代史》虽然兼收并蓄,但事实多取之《旧五代史》。欧阳修作了许多论,司马光仅取冯道、王守恩传论。由此也可看出当时欧史地位未能压倒薛史。
但是,到了南宋以后,薛史读者日少。金章宗泰和七年
(一二○七年),明令“新定学令内削去薛居正五代史,止用欧阳修所撰”。这是北方金朝的法令。南方又怎样呢?南宋此时正是理学盛行,要维护封建礼教,当然也是独尊欧史。到了明朝以后,薛史几乎绝迹,若不是四库馆臣搜辑《永乐大典》和其他书籍拼凑成书,根本就见不着《旧五代史》了。欧史何以有这么大的力量?这一方面是由于欧史文章好,一方面是由于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趋向。肯定说,欧史比薛史更能为封建统治服务,更符合封建地主政权的需要。
欧史效法《春秋》,最突出的一点,是尊王思想。尊王本来包括统一在内,五代不是统一时代,欧阳修对五代的八姓十三君,除了对唐明宗、周世宗有不同程度的褒语外,其余都无好话。对后梁则《家人传·论》云:“梁之恶极矣!自其起盗贼至于亡唐,其遗毒流于天下,天下豪杰,四面并起,孰不欲戡刃于其胸。”对后晋则《杜重威传·论》云:“晋之事丑矣,而恶亦极也!其祸乱覆亡之不暇,盖必然之理尔!”宋初有一种议论,即是以梁为伪,不承认梁为正统。《欧阳文忠公集》有《正统论》三篇,根据《春秋》之义,以为梁固不得为正统,“五代之得国者皆贼乱之君也,而独伪梁而黜之者,因恶梁者之私论也”。他又在《或问》一篇中重申其义云:“彼有梁之土地,臣梁之吏民,立梁之宗庙社稷,而能杀生赏罚,以制命于梁人,则是梁之君矣,安得曰伪哉!”这是强有力地为梁辩护。
以五代为统系,关系到宋得国的问题,尽管五代的皇帝不象样,但从唐至宋,一脉相承,不能不承认,这只是一个方面。欧阳修所关心的更有重要问题在。《一行传·序》云:“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晋家人传》亦慨叹:“礼乐崩坏,三纲五常之道绝。”欧阳修要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秩序,即使象五代那种君不君、父不父的情况下,也不允许臣不臣、子不子。这是欧阳修苦心孤诣、不可动摇的论点。
从这个维护封建秩序的观点出发,欧阳修对五代那样乱世的人物也提出严格的要求。《王彦章传·论》:“天下恶梁久矣!然士之不幸而生其时者,不为之臣可也。其食人之禄者,必死人之事,如彦章者,可谓得其死哉!”他恶梁是恨他篡唐,教人忠于梁又是一回事。食人之禄者死人之事,这是欧阳修的中心思想。他批判冯道时引五代小说中王凝妻李氏因旅店主人拉了一下她的手愤而断臂这件事反复论说,无非教人忠于一主,不可失节。他有时说得娓娓动听,有时说得慷慨激昂。他何尝爱五代那些皇帝,可是他为了维护封建秩序,不能不叫人去爱他们。这样,欧史对封建统治起了积极的拥护和捍卫作用。理学家空喊三纲五常,不如欧阳修通过历史事实教育人来得有效。无怪朱熹很欣赏欧史,认为“文字好、议论好”。清乾隆年间赵翼也说:“欧史不惟文笔洁净,直追《史记》,而以《春秋》书法寓褒贬于纪传之中,则虽《史记》亦不及也。”
欧阳修的尊王思想为什么这样强烈?欧阳修是地主阶级的学者,又是宋朝高级官吏,他很了解宋朝统治者的需要。宋初对于五代节度使专横的局面非常害怕,防止武将很严,就是怕他们反叛或者发动宫廷政变。欧阳修对五代人物进行严格的褒贬,就是直接为宋朝统治服务,也是为封建制度的长期存在进行维护。这是历史为政治服务的典型。
《春秋》之义,有所谓攘夷一说,欧阳修又如何呢?
五代之中,唐晋汉三代都是沙陀人所建。欧史于后唐赛天神、祭突厥神、传箭、扑马等,皆以为“夷狄之事”;于后晋则以为“起于夷狄,以篡逆而得天下”。这也算是贬词了。可是《桑维翰传·论》云:晋氏“以契丹而兴,终为契丹所灭。……夫本末不顺,而与夷狄共事者,常见其祸,未见其福也。”这就叫人有些糊涂了,石敬瑭父子是“夷狄”,契丹也是“夷狄”,究竟是谁和谁共事呢?原来欧阳修于石晋虽然亦有贬斥,但因石晋已进于中国而为君,故认为石晋与契丹有所区别。
欧阳修所处的时代,正是宋与辽对峙的局面,北宋人对于夷夏之辨,还不十分严格。当时宋朝统治集团不敢谈攘夷,一味向契丹求和。欧史对仕于契丹的人也没有特别贬斥。象契丹入中国打草谷是中国历史上落后民族入侵的大事情,而《四夷附录第二》则仅轻描淡写地说:“自古夷狄服叛,虽不系中国之盛衰,而中国之制夷狄,则必因其强弱。”冯道曾降契丹做了官,欧阳修批评他也只是就食人之禄、死人之事立论,并不特别提及他投降契丹之事。可见欧阳修于攘夷一层不如尊王有力。
我们当初不明白,为什么女真人也尊信欧史,以为女真与契丹相类,提倡欧史,于女真没有什么好处。原来照欧阳修的主张,即使“夷狄”入于中国,称皇称帝,仕于其朝者仍应为其效死尽忠,这叫做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因此,金章宗提倡欧史,有益无损。当然,欧阳修这种历史观点是非常有害的。
三、怎样认识五代这个时代
欧阳修把五代看成一个极乱的时代,《一行传·序》:“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唐废帝家人传·论》:“五代之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而宗庙朝廷,人鬼皆失其序,斯可谓乱世者欤!自古未之有也。”这是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封建秩序的破坏来立论的。当然,以五十三年的时间,换了五代十三君。五个朝代中,又有三个是沙陀人建立的。这些皇位,都是大军阀经过剧烈的战争或者巧取豪夺而来的,每一次政权的改移,都有成千成万的人付出生命。即使政权暂时安定下来了,可是赋税繁重,刑罚残暴,生产遭到破坏,人民的生活困苦不堪。这是一个军阀专政的时代。史弘肇说:“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毛锥子安足用哉!”倒是赤裸裸的真心话。
但是,历史总是在前进的。要认识五代这个时代,不能只看军阀混战那种黑漆一团的情况,而要从整个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来考虑。
五代本身虽然只有五十三年,可是,朱温即位以前的一段酝酿时期很长。如果从中和三年(八八三年)黄巢退出长安、朱温做宣武军节度使那一年算起,到宋太平兴国四年(九七九年)十国中最后一国北汉灭亡止,实际有九十七年。
五代战争频繁,也要分别而论。自中和三年诸镇兵合力攻黄巢起,至龙纪元年(八八九年)秦宗权兵败被杀止,这七年主要是以农民军叛徒朱温为主联合各地主武装和农民军交战的时期,战争的中心在河南。五代初期的军阀,有的是农民军的叛徒反攻农民军以取富贵的,有的是先跟着农民军走,到农民军失败又投向朱温、李克用、李茂贞等以保存实力地位的,也有的是一直和农民军作对的地主武装逐渐发展起来的,这些都是野心家,一心只想扩大自己的地盘。农民军彻底失败了,这些野心家不是先后进入长江以南另谋割据,就在中原火并。从龙纪元年到梁乾化三年(九一二年)朱温死为止,这二十四年是朱温与山西的李克用父子、陕西的李茂贞的争夺战。尽管朱温篡了位,李克用、李茂贞还都称唐天祐年号,不承认朱温。从乾化三年李勗存取幽州以后,晋兵逐步取河北,到梁末帝龙德三年(九二三年)止,这十年是晋和梁形成南北对峙即所谓“相持河上”时期,最后李存勗从东平奇袭汴州,梁遂亡国。以上三个阶段前后四十年,不断有大规模战争。这是唐末农民大起义失败以后出现的大分裂局面。
从唐庄宗即位后(九二三年)大规模战争少了,直到石敬瑭引契丹兵入中国,燕云十六州入于契丹。从开运元年(九四四年)到四年,契丹大举入寇,黄河南北遭到空前未有的掠夺和杀戮。从刘知远建立后汉起,情况又缓和了。
由此可见,战争最多最残酷的时期,多半在唐末和梁的一代,后来在石晋之世。地点则在黄河南北。当然,由于战争的破坏,官吏的剥削,人民生活是痛苦的。
五代的政治,大权操在军阀手里,节度使有无限权力。因此,政府和节度使之间的矛盾是很大的。但是,统治阶级和人民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因此,政府不能不从政治上进行一些改革。象唐明宗在位的八年,周世宗在位的六年,力求安定社会秩序,在政治上进行一些改革。不能一笔抹煞。
欧阳修看不起五代的典章制度和文化,他在《司天考·序》说:“五代礼乐文章,吾无取焉。”他所以看不起五代的典章制度,是以宋代来比较的。他压低五代,也是为了突出宋代。其实,五代文化也并不低。后唐长兴年间,国子监雕刻九经,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大事。不久,和凝自刻文集百卷,可见雕板印刷的发展。开运年间,当兵荒马乱之时,却修成旧唐书二百卷。南唐的写本书和藏书很有名,是后来宋朝三馆藏书的基础。古典文学中词的一体到五代开花结果。画家中出现了很多人材,所流传至今的名画,为我国艺术宝库中增加了光彩。
欧阳修对十国也看不起。《十国世家·序》中所述,无一句好话,最后说:“清风兴,群阴伏;日月出,爝火息,故真人作而天下同。”真人当然指赵匡胤兄弟。这种说法,是更露骨地为宋代统治服务。
十国对中国历史发展是有贡献的,主要在于开发长江以南地区。江南经济,经过三国至南朝发展较快,但比北方还差得多。至中唐以后,浙西的几个州生产水平已超过北方。但象湖南、广东、福建等地,生产水平还是较低,户口也比较少。经过农民起义,到五代十国时期,因为建立政权,经济上要求自给,不能不鼓励生产。又因为比较长时期没有大规模战争,社会秩序相对安定,不论已开发或未开发地区,生产水平都有所提高。吴越和南唐地理条件最好,又注意水利,设立营田治水专官,经济力量最为充裕。蜀是天府之国,湖南马氏种茶谋利,荆南高氏靠经营商业。岭南刘氏靠海上交通。福建最闭塞,从黄巢的农民军开山路入闽,又至广东以后,和外界接触多起来,生产水平迅速提高。举漳泉二州为例,《新唐书·地理志》:漳州三县,“户五千八百四十六,口万七千九百四十”。泉州四县,“户二万三千八百六,口十六万二百九十五”。《宋史》记太平兴国三年陈洪进献漳泉二州,县十四,户十五万一千九百七十八。从户口看,漳泉两州比全国其他地区发展都快。当时北方户口逃亡,生产破坏,和闽中相比,相去不知几何。闽如此,其他如吴越、南唐、蜀中自然更要好些。
正因为经过十国一段长的时间,南方经济基础很好,宋统一中国后,南北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发展,南北的生产水平差不多一样,而南方后来居上之势也逐渐形成,中国的封建经济就出现了新的面貌。这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长期斗争的结果,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欧阳修对五代十国的看法,没有从生产发展、阶级斗争着眼,是不正确的。向来对于五代十国有些错误看法,多数来源于《新五代史》,必须加以纠正。


查看完整版本: [-- 论欧阳修的《新五代史》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