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九站农业科学研究所创造的稳产高产经验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5年07月 -> 九站农业科学研究所创造的稳产高产经验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中共吉林省委工作组 1965-07-03 00:00

九站农业科学研究所创造的稳产高产经验

第3版()
专栏:

九站农业科学研究所创造的稳产高产经验
中共吉林省委工作组
编者按:吉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九站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同志们,十几年来,同群众相结合,在大田做试验,不仅在试验区内实现了多年的稳产高产,而且取得了一批很有价值的科学研究成果,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九站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同志们,在反复的实践中,取得一条重要经验,就是“科学实验与阶级斗争相结合,积极为生产服务”。有了这种革命自觉,就可以更好地把改造自然面貌的斗争同改造科学技术人员自身的精神面貌的斗争结合起来,也就容易找到适合当时当地条件的工作方法和研究方法,既改造了客观世界,也改造了主观世界。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正确的、宽广的道路,值得广大农业科学工作者注意。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九站农业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九站农研所),对玉米、高粱、谷子(粟)和大豆等几种主要旱田作物,进行了大面积科学实验,从一九五九年以来,几千亩地连续六年保持了亩产五百六十斤上下的纪录。在这六年当中,虽然经历了许多次自然灾害,但是粮豆产量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波动,是吉林省一个较大面积稳产高产的典型。
九站农研所的几千亩稳产高产田,是在经历了许多次失败和成功摸索出来的,是十六年来长时期坚持努力的结果。
九站农研所位于吉林市郊松花江畔,耕地四千五百亩,其中有一千多亩归各研究室直接掌握,分别作小区试验,其它的为大面积试验田,由试验农场经营。本文说的大面积稳产高产田,是指后者。
在十六年里,这个研究所的科学研究人员从七人发展到了一百一十多人;由基本上是手工劳动,发展到基本上实行机械化;由设备非常简陋,到初具规模;其它物质技术条件,也得到很大改善。更重要的是,全体科学研究人员,经过历次政治运动,思想政治觉悟大大提高,在生产上和科学研究工作上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得到了一批成果。
在土质不良的地方怎样做到较大面积稳产高产?
这个较大面积稳产高产典型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是这个所的科学工作者与资产阶级思想作斗争,摒弃闭门研究的形而上学的工作方法,把科学实验同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结合起来的结果,是从总体上认识农业生产,把先进科学技术同群众固有的传统经验结合起来,以机械化为中心,因地制宜地实行综合增产措施的结果。
从九站农研所的工作中可以看到以下几点:
一、在土质并不肥沃的地方,能不能建成稳产高产田?九站的经验对这个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
九站农研所这个地方,属于冲积性砂壤土,土层较薄,有些地方向下挖一两尺就是鹅卵石,保肥保水能力较差,十年九春旱,历史上最高的亩产量平均也不过二百斤左右。在这样的地方,能不能搞出示范性的成果呢?在这里建立农场有没有前途呢?建场之初,曾经有过多次争论。当时,一些资历较高的科学研究人员,还迷信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地力衰退论”“土壤肥力递减律”等反动学说。他们对改造当地自然面貌缺乏信心,有的人甚至把最瘠薄的六百多亩地说成是“恶化土壤”,认为“没有前途”。真是恶化土壤吗?真的没有前途吗?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全所职工不仅没有受历史上少得可怜的最高产量束缚,也没有被所谓权威学者的错误结论吓倒,而是向当地农民请教,从他们那里获得办法,增强信心,连续三年施黑土和草炭,大规模改良土壤,结果增产效果十分显著。在事实面前,什么“地力衰退论”,什么“土壤肥力递减律”等等反动学说,已经不破自灭了。
科学实验与阶级斗争相结合,积极为生产服务,把改造自然面貌同改造科学研究人员自身的精神面貌结合起来,这是九站农研所创造较大面积的稳产高产田的最重要的一条经验。
二、树立长远建设思想,因地制宜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以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农业生产摆脱原始的、落后的自然状态。
在九站农研所现有的耕地中,有六百多亩在伪满时期曾经是日本人的兵营区,这块地方不仅土层薄(三四十厘米以下便是鹅卵石),而且沟壕纵横,沙包起伏,灌木丛生。全所同志凭着自己的双手双肩,以四年持续不断的辛勤劳动,结合改良土壤,终于把这片土地整理得一平如镜。平整土地,既扩大了耕地面积,也为实行耕作机械化创造了条件。现在,这里最长的垅达到一千二百米。
改良土壤的工作量也是巨大的。从一九五二年到一九五四年,连续三年大改土壤,全所四千五百亩土地,平均每亩铺了六千多斤草炭和六千多斤黑土。后来改良土壤的工作量虽然有所减少,但却一直继续下来,年年做。经过改良,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大大提高,有机质的含量由过去的百分之零点八到百分之一点二,提高到百分之一点六到百分之一点八。
营造护田林的工作也是这样,经过十六年的努力,研究所周围已经形成了护田林带,纵横总长一万一千三百米。这些高大茂密的树木,正发挥着防风、固沙、积雪和调节气候的作用。
三、实行农牧结合,建立肥料基地,以施用农家肥料为主,配合施用化学肥料。
建场之初,他们就很重视肥料,有一个时期,曾派出一个积肥小组,到附近的工厂区专门搜集粪肥。后来,国家供应的化肥不断增加,他们也没有放弃积攒农家肥料的工作。现在全所共有大牲畜一百四十多头(其中马八十多匹,奶牛六十多头),猪一千头(大猪六百头、小猪四百头),家禽四千二百多只。按这些牲畜每天排出的粪计算,全年可以积攒两千多万斤粪肥。现在畜禽和耕地面积的比例是:每三十亩地有一头大牲畜、四头猪、三十多只家禽。(按:照这个比例算,粪肥不算少了,但是畜牧研究与粪肥利用之间还有一些问题,影响粪肥的充分利用,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畜禽增加,施肥数量也随之增加。一九六一年以前,是两年一茬底粪。一九六二年以后,已经做到一年一茬底粪,每亩地施基肥六千斤。部分粮食作物在播种时施“口肥”(种肥),在生长过程中还追施一部分化肥。
据测定分析,现在研究所的耕地每公斤土壤中含有效氮量为零点零五到零点零八克,有效磷量为零点零九到零点一五克,都达到了较高的肥力标准。
四、以机械化为中心,把先进科学技术与群众固有的经验结合起来,实行了一套适合当地情况的综合增产措施。
实行机械化,不是丢掉了群众的传统经验,而是把它们很好地结合起来。九站农研所实行机械化的做法和好处,有如下几点:首先,可以抢时间,不误农时。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对农业生产约束很严格,整个农业生产的各项农活最适宜的时间又很短,如果错过了农时季节,就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以致减产。该所每年都是在最适宜的时间播种。全部播种期只有七天到十天。由于做到适时早种,可以躲过秋霜。以前是铲和趟脱节,现在能够做到该铲就铲,该趟就趟,一般都达到三铲五趟;过去在防治病虫害时,不等防治完就已经蔓延成灾了,现在能够在几天内全部防治一遍。其次,促进了精耕细作。机械耕作的土地,达到了深耕保水、整地细致、播种均匀、深浅一致。由于机械作业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可以腾出劳动力多加工,做到了细致的间苗、定苗、铲趟。再次,能更好的运用先进的增产措施。运用先进的增产措施是增产、稳产的主要一环。大豆等距点播栽培方法,可以使大豆植株均匀的分布在田间,充分利用地力和光照条件。这种栽培方法虽然用畜力、手工也能做,但是总不象播种机那样准确、均衡、质量高。高粱穴植和横断苗也是一种先进的栽培方法。用机械横断苗不仅可以保证全苗、达到等距,在断苗时又疏松了表层土壤,对灭草和苗期生育都十分有利。
五、任何一种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在这个过程中,土、肥、水、种、密、保、管、工,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它们起的作用各有不同,都缺少不了。因此,对待农业生产,必须从整体上看,从各种增产因素互为条件上看。因各地具体情况不同,可以有所侧重,但是,强调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是不符合客观事物的辩证法的。
就拿玉米来说,一垵双株能够高产,在试验的时候是成功的,为什么普遍推广的时候有的地方是高产,有的地方却成了“一垵双枯”“一垵双瞎”了呢?据调查,除了栽培技术上的原因以外,直接的和主要的原因是粪肥少。肥料多了,是否能高产呢?一般说来是高产的,但品种也有很大关系。同样的肥力,同样的作物,有的产量高,有的产量低,主要原因就是品种问题。该所选用“英粒子”品种种一垵双株玉米,平均每亩都是七百斤以上。这个所已经发现,在地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有的作物品种(如大豆)已经不能适应继续增产的需要,而进一步需要与地力相适应的新品种了。
再以保苗为例。“丰收之年,不收无苗之田”,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地方由于大量缺苗,以致十成年景只有七八成收获。这个所的情形就不一样,他们的谷子等作物,即使象一九六三年那样严重春旱的年头,也是保证全苗的,而且保苗株数通常比一般社队正常情况高一倍。保苗,乍看起来似乎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其实也是实行综合性措施的结果。为了保苗这一项工作,他们做了如下一些工作:秋翻、细致整地、平播后起垅;精选良种,提高发芽率;防治害虫;适时早种;合理间苗,适时铲趟等等。
他们能够取得稳产高产的成就,是全所同志从总体上着眼,互相配合,较好地全面地发挥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的作用的结果。
这里的稳产高产经验能不能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这个研究所较大面积稳产高产的基本经验,能不能在全省各地推广?能不能立竿见影地收到增产效果?这是各地农村的同志们最关心的问题,也是这个研究所的同志们最关心的问题。一九六四年,这个研究所的科学研究人员走出研究室,到外县的社队搞样板田,使这一问题得到了初步的回答。
一九六三年,科学研究人员就曾经在永吉县乌拉街公社建立过基点。在这个基础上,一九六四年春,这个研究所又有三十名科学研究人员,分赴吉林市郊、蛟河、舒兰、永吉的六个公社,建立了各种类型的样板田。吉林市郊区九站公社和永吉县乌拉街公社的点,是以机械化为中心,农牧结合,以大豆为主的粮豆稳产高产样板田;舒兰县红旗公社和永吉县大口钦公社的点,是以大豆为主的样板田;蛟河县新农公社的点,是以东部半山区酸性黑黄土改良利用、防治水土流失为中心,由低产变高产的样板田。此外,他们还在永吉县江密峰公社建立了水稻高产样板田,这个点的经验,适用于东部半山区。
参加样板田的科学研究人员,采取领导、技术人员和群众三结合;实验、示范和推广三结合;研究所、农业技术推广站和群众性科学实验小组三结合;研究室、试验农场和农村样板点三结合等方式,在农村长期蹲点,坚持“四同”,既认真总结运用群众生产经验,又因地制宜地推广了研究所的综合增产措施,经过一年来的生产实践,已经取得较好的成果。
下乡的科学研究人员与社员共同建立的大面积样板田,共五万九千六百二十五亩(其中大豆样板田三万零七百六十五亩)。据科学研究人员所在地的三十一个重点样板田(粮豆样板田总面积为一万七千零九十二亩)统计,平均亩产二百七十九斤,和一九六三年比较,增产百分之九点八。蛟河县新农公社小北沟生产大队第三生产队增产较为显著。这个生产队耕地多数分布在丘陵漫岗,酸性黑黄土,土质不好,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是全大队七个生产队当中产量比较低的一个生产队。平均亩产只有一百四十五斤。科学研究人员来到这里以后,具体分析了低产的原因,同时,也找出增产的有利条件。有利条件主要是当地草炭资源丰富,这是用来改良酸性黑黄土的物质基础。科学研究人员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和当地干部、社员一起,改良土壤、增施粪肥,同时采取其他增产措施,经过一个春秋的奋战,获得了良好的成果。一九六四年在春旱、夏涝和早霜的不利条件下,这个生产队的粮豆总产量仍达到十三万一千五百三十八斤,一九六四年和一九六三年比较,增产了百分之三十点八,比其他六个生产队增产的总和还多(全大队增产四万七千斤粮食,三队就增产两万八千斤)。
各样板田的成果表明,这个研究所的综合增产措施,除机械化这一项适用于有机耕条件的地区以外,其他各项增产措施,只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运用,都能增产。
样板田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在样板点上,既可以学习到当地社员的经验,又能进一步验证九站农研所的经验,丰富研究成果。去年,科学研究人员在市郊九站公社、永吉县乌拉街公社等地的样板田上,吸取群众的增产经验,由过去翻后起垅垅上扎眼种大豆的办法,发展成为破茬、压底磙、扎眼点种、掏墒覆土的扎眼种大豆的办法。这个办法保墒保苗好,增产效果好,群众的这种办法给他们研究大豆单粒等距点播机提供了依据。通过样板点的调查研究,对吉林地区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了进一步了解,为今后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找到了方向。
参加样板田的科学研究人员,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切身体会到,只有投身到广阔的农村中,才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建立样板田,促进了群众科学文化的普及和提高。去年一年,九站农研所参加样板田的同志协助当地建立和健全了五十一个科学实验小组,四百四十六人参加了科学实验的活动。科学研究人员在生产活动中,采用示范的方法向社员传播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许多科学实验小组已经成了生产队的参谋。
科学研究人员在样板田里坚持“四同”,和社员一起参加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促进了科学研究工作者的思想改造,与社员建立了情感。去年,在舒兰样板田工作的罗金城,防汛中三天三夜守在抢险的岗位上;一位女社员难产中,需要输血,他第一个报名。这些事,都在社员中留下了良好的影响。
科学研究人员为社员做了好事,社员自然喜欢他们,爱护他们。去年秋天,住在九站公社新立大队的科学研究人员回所的时候,社员们把他们的被子全给拆洗好。乌拉街公社大常大队的社员一再写信给研究所,要求他们继续留在那里。
今年,研究所已抽出六十多名科学研究人员参加样板田,巩固去年的样板田,又在榆树、磐石建立了新样板田。
毛主席说:“我们走过了许多弯路。但是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十六年来,九站农研所走过了曲折的但是光荣的道路,在无数次的成功和失败中,取得了正面和反面的经验,这些经验是十分宝贵的,它使全所职工和科学工作者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研究成果,提高了思想认识,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我们相信,只要九站农研所坚持政治挂帅,始终保持创业的那个劲头,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自己的工作,扬长去短,全所的工作一定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


查看完整版本: [-- 九站农业科学研究所创造的稳产高产经验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