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谈戚继光斩子的传说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5年07月 -> 谈戚继光斩子的传说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武慰萱 1965-07-27 00:00

谈戚继光斩子的传说

第5版()
专栏:

谈戚继光斩子的传说
武慰萱
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治军之严,在历史上是有名的。相传他曾因恪守军法,斩了违令的亲生儿子。戚继光死于一五八七年。比戚继光晚生五十年的沈德符(一五七八至一六四二年),在他的《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八《戮子》条曾记载:“本朝大将戚继光之斩其子,则以败绩,此军法所不贷,不得已也。”可见至迟在戚继光死后不久,这个传说就流传开来了。
戚继光不徇私情、执法如山的作风尽管并非虚妄,然而,这个脍炙人口的斩子传说的真实性却是大大值得怀疑的。
首先,这事不见于有关戚继光事迹的正式著述。汪道昆的《孟诸戚公墓志铭》、董承诏的《戚大将军孟诸公小传》和《明史》、《罪惟录》、《明书》、《闽书》中的《戚继光传》,对此事均无记载。戚继光的儿子祚国等在戚继光死后编纂的《戚少保年谱耆编》,对戚继光的事迹几乎有闻必录,也没有关于此事的痕迹。这个传说除了在某些笔记野史和福建《仙游县志》、《莆田县志》里有点记载以外,就是在闽浙一带民间中流传了。
这些关于斩子的传说和记载是十分混乱的,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说谓小戚将军一次奉命出征,途中获知敌人数量太多,决定暂退,回营即以违令被斩。第二说谓小戚将军奉令诈败诱敌,非到仙居县不准反攻,但小戚将军杀敌心切,未等退到仙居,就开始反攻,虽然打了胜仗,却因违令被斩。第三说谓戚继光曾下令战斗中不许回顾,但在一次战斗中,戚继光因马中流矢而落马,小戚将军在阵前不仅回顾,而且回马探视,乱了行列,几乎使全军失利,收兵后即被斩。《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编者好象是相信这个传说的。《提要》中所录戚继光的重要军事著作《纪效新书》条说:“第四篇中一条云:若犯军令,便是我的亲子侄,也要依法施行。厥后竟以临阵回顾,斩其长子。可谓不愧所言矣。”第四说出自福建《仙游县志》(《莆田县志》略同),云:“戚公至莆田,将出师,烟雾四塞,其子印为前锋,勒马回,且求驻师。公怒其犯令,杀之。”这里不但记载了斩子的事,还明言所斩之子名戚印。
四说中,前三种都说斩子之事发生于戚继光在浙江台州(今临海)御倭(一五六一年)时,后一说则谓发生于援闽之役(一五六二年以后)时。有的同志曾经有过一种推测说,根据《年谱》,戚继光于一五四五年结婚,如次年得子,到援闽之役时他的儿子已十七八岁,从父出征,事有可能;台州之役,他的儿子至多十六岁,未免过于年轻了;大约斩子是在福建,后来又流传到了浙江,变出了种种花样。
这个推测是难于成立的。因为在一五六七年,也就是戚继光四十岁以前,他根本没有儿子,而御倭战争却基本上结束于一五六六年,即戚继光三十九岁的时候。
根据《年谱》、《墓志铭》和戚继光在一五八七年家庙落成时自撰的祝文所载,戚继光一共有五个儿子,都是庶出,其中长子祚国生于一五六七年,即戚继光四十岁的时候。
在祚国之前,戚继光是否有过儿子呢?《墓志铭》提到,戚继光的元配王氏“鸷而张,先后有子皆不禄”。祚国之前,戚继光只有过一个女儿,但在闽浙军中夭折了。戚继光在《祭殇女文》中说:“宦游万里,壮岁并跻,顾未有一息,所借破颜者惟汝耳。”一五六三年戚继光跑到福建兴化九鲤湖向所谓九鲤仙祈梦,所请四事之一即“续嗣之忧”(见《止止堂集》《横槊稿》下)。《止止堂集》《愚愚稿》上载他巡边时,有客人安慰他说:“无虞不弄璋也。”《年谱》又载一五六三年明政府升戚继光署都督同知,荫一子原卫正千户,可是戚继光却把这一荫职让给他弟弟继美去袭(《墓志铭》则说让给了他的侄子寿国)。这也可以作为旁证,说明当时戚继光还没有儿子,所以把这一荫职让给了他的弟弟(或侄子)。
凡此种种都足以说明,戚继光在抗倭之役时,并没有一个随军从征的儿子。
至于有的同志推测戚印也许是戚继光初年的义子,这也是难于成立的。较可信的记载中毫无此事的影子,就连《年谱》也不录,岂不已经说明了此事的乌有吗?何况传说中的“斩子”,指的是斩亲生儿子。
因此,我认为戚继光斩子的传说是不可信的。
这个传说又是怎样形成和流传开来的呢?过程可能是这样的。
戚继光治军之严,纪律之明,给了他部下的士兵和闽浙一带的人民以极深刻的印象。他所著的《纪效新书》是一部用于实际训练士卒的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这书“其辞率如口语,不复润饰,盖宣谕军众,非如是则不晓耳”。该书第四篇中“便是我的亲子侄,也要依法施行,决不干预恩仇”这段话,一定是在士兵中反复“宣谕”的。而他早年在山东备倭时,确实有过毫不徇情地处罚过违抗军令的舅舅的事(见《年谱》)。由于戚继光治军确实令出如山,不稍宽贷,又反复“宣谕”“便是我的亲子侄也要依法施行”,再加上有处罚舅舅的事作影子,这样,在士兵和人民中间,就逐渐形成了一种传说,仿佛戚继光真的由于恪守军令而杀过自己的亲生儿子了。《万历野获编》的作者沈德符,从小跟随祖父、父亲任官居住在北京,中年以后,又回到南方,朝野掌故,都很熟悉。他记载了这个传说,足见当时许多人相信它是真的。传说流传越来越广,各地的斩子故事也就面目各异,闽浙一带有关的遗迹和祠庙也随之出现,如临海有纪念小戚将军的“太尉殿”,福建福清县有“相思岭”、“思儿亭”,福州有“光儿亭”等等。遗迹祠庙的出现,反过来又使得这一不可信的传说更快地传播开去,终于使“戚继光斩子”成了脍炙人口的故事。
流传在民间的传说或“口碑”,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然而也不能轻信,需要经过审查考订,特别要同比较可靠的文献资料参照对勘,判明其可信程度。戚继光斩子的传说尽管由来已久、流传很广,却并不可信,正好为此提供了一个例证。


查看完整版本: [-- 谈戚继光斩子的传说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