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让农村青年充分发挥智慧和力量——记四川中江县中兴公社十二大队政治技术文化推广站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5年07月 -> 让农村青年充分发挥智慧和力量——记四川中江县中兴公社十二大队政治技术文化推广站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李朝先 赵勤 林平兰 杨锡玲 1965-07-29 00:00

让农村青年充分发挥智慧和力量——记四川中江县中兴公社十二大队政治技术文化推广站

第5版()
专栏:

让农村青年充分发挥智慧和力量
——记四川中江县中兴公社十二大队政治技术文化推广站
李朝先 赵勤 林平兰 杨锡玲
四川中江县中兴公社十二大队政治技术文化推广站(原名俱乐部)是在大队党、团支部领导下进行活动的。推广站在党支部的直接领导下,以团支部为核心,依靠党、团员和有觉悟的先进的贫下中农青年为骨干,负责组织全大队青年学习毛主席著作,进行科学实验,举办文化夜校,开展文娱、宣传和体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吸引着全大队的青年和少年,促进了他们的革命化,使他们成为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中的一支最积极、最有生气的突击队。这个政治技术文化推广站的活动,也吸引了生产队大批的成年和老年社员,自愿成为参加上述各项活动的积极分子。
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
十二大队政治技术文化推广站规定有这样一个制度:每月旧历初八到十八的晚上,将青年集中在大队活动,其中一半时间是组织青年集体学习毛主席著作。我们到村的第一天,正逢一个月明之夜,青年们都聚在一起。开始是文化娱乐活动时间,有的唱革命歌曲,有的学习舞蹈,有的拉二胡吹笛子,有的敲着铜锣唱花鼓词,有的读革命小说。文娱活动时间一过,大家立即肃静下来了,聚精会神地听着一个青年农民讲解《反对自由主义》,朗读一段,又结合大家熟悉的事例解释一段,很是通俗易懂。后来我们到各生产队访问,看到不少青年的衣袋里,装有毛主席著作单行本。各生产队都有青年自学毛主席著作的学习小组,在田间劳动休息时,他们常将毛主席著作边读边讲给坐在田坎上休息的社员们听。
这个大队组织青年学习毛主席著作,是从推广站开展学习雷锋的活动以后开始的。党支部确定以学习毛主席著作为推广站各项活动的中心,并选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等八篇文章,推荐给青年学习。党、团支部把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与组织青年学习毛主席著作结合起来。他们根据当时在青年中比较普遍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不安心农业生产和少数青年干活不重视质量),组织青年座谈《为人民服务》、《反对自由主义》等文章,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在学习《为人民服务》的座谈会上,第九生产队的青年戴昌禄暴露了他从未向别人谈过的一件事:一九六二年他想离开农村,曾瞒着家里和生产队,跑到江油县去找工厂的工作做,后来被别人劝了回来。直到现在,心里还老想在外面前途大一些。戴昌禄说,当他读到毛主席表扬张思德时,脸就发烧,感到自己还没有下定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很不对头。戴昌禄学习毛主席著作能够这样对照自己的真实思想,使青年们受到了教育,也都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
这些青年学习了毛主席著作,首先是阶级感情有很大变化。贫农女社员向遵素,双目失明,丈夫又病故,带着一个还未满两周岁的孩子,母女俩的生活全靠生产队照顾。下中农青年谢久华一家是她的邻居,但谢久华却把向遵素的一家看成是个负担。后来,谢久华学习了《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文章,用毛主席的教导检查了自己的想法,感到不对,他想:白求恩是外国人,都来帮助中国革命,我为什么没有阶级感情去同情和帮助贫下中农困难户呢?从此,他经常主动给向遵素担米送柴,有时还把国家大事讲给她听。我们访问了向遵素,她非常称赞谢久华和推广站的一些青年人。
在生产方面,许多社员也向我们称道:“这批小伙子和女娃子,读了毛主席的书,劲头很大,一个个虎彪彪的,干起活来啥困难也都难不倒他们。”今年年初,公社检查各个大队的改良土质任务完成情况,检查的结果是十二大队名列第八位。党支部书记在推广站向青年们作了传达,青年人立即想到《愚公移山》里的愚公志气,自动组成突击队。第二天天刚亮,他们就在遍山梁广播,动员社员。当时正是隆冬季节,寒风刺骨,把塘泥挑到梁子上,得先把塘泥从又冷又稀烂的堰塘里挖上来,青年们主动承担了这项困难任务。在青年的带动下,全体社员从十几个堰塘担了几千担又肥又软的塘泥到山梁上,改造了二百八十多亩薄土。
自编自演,及时宣传好人好事
这个大队青年的文化娱乐活动形式很多,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紧密结合生产和阶级斗争,突出政治。青年们唱歌、跳舞、演戏,不只为了娱乐,而且把这当做进行社会主义宣传的重要工具。这里演革命现代戏,有自己的传统。一九五二年冬天,雇农出身的现在的大队长唐绍荣,刚从部队复员回来,在生产劳动时爱向青年们摆《血泪仇》的故事。他在部队参加过这出戏的业余演出,自己在旧社会被国民党拉壮丁、被地主迫害的遭遇又和这出戏的内容很相似,因此讲起来真挚动人。当时村的领导为了使更多的人受教育,建议唐绍荣带领青年,组织了一个业余宣传队,凭着记忆,将这出歌剧排演出来,每次演出都强烈地激发了翻身农民的阶级仇恨。人们称它是“肚子里的戏”。后来,他们在群众要求下还排演了《白毛女》、《刘胡兰》等歌剧,每年春节和农闲时,都要反复上演这些戏,人们百看不厌。许多人提起《血泪仇》中的郭三和郭五兄弟,《白毛女》中的喜儿、杨白劳,以及英雄人物刘胡兰、刘文学,就象谈到自己的老朋友一样地熟悉,一些普通农民也能唱几支剧中的歌曲。这样,这个村演革命现代戏和革命的文艺节目,解放后一开始就占了上风。
十几年来,这个村的业余文艺活动始终坚持紧密地配合政治任务,利用各种文艺形式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工作。他们针对社员和青年中各个时期的活思想及时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一九六一年,推广站就演出现代川剧《政策逗硬气象新》。社员马兴珍看后说:“原以为做不做,反正一天总有饭吃,看了戏,才明白了热爱劳动的道理。”她出工积极了。他们特别重视自编自演当地的好人好事。粮食保管员唐宗秀工作兢兢业业,尽忠职守,深得群众信任,创作组便编了《好保管员唐宗秀》来演唱。贫农青年段北川坚持原则斗争,热爱集体;又发扬阶级友爱,见困难就上,见方便就让。创作组就编成花鼓词《管得宽段北川》。仅在一九六四年,全站就创作了六十多件宣扬好人好事和批评、揭露坏人坏事的小型多样的文艺作品。其中多数节目演出后,都受到社员欢迎。他们的宣传方式也灵活多样,除逢年过节为社员演出戏剧和别的文艺形式的节目外,经常的宣传活动有山头广播、院坝串门宣传、田间读报、唱歌等等。他们在多年的宣传活动中,也总结出不少适合群众需要的宣传经验。如象需要鼓动宣传的内容,他们就采用天亮在山头广播的形式。每年春季植树造林运动,广播员每天早上用广播向社员宣传植树造林的好处和各种树木的种植方法,并表扬植树造林运动中的好人好事,把全村的人鼓动起来投入运动。需要反复宣读和解释政策或介绍外地的先进经验时,他们就采取到院坝串门宣传的方式,一般是先来一段小演唱,或者唱几首革命歌曲,吸引住大家,然后才作较详细的宣传解说。“学大寨”、“学严龙驷马”的先进经验,都采用这种宣传方式。经常的时事教育则采取田间休息时读报和会前会间读一段报的方式,用“细雨渗透”的办法。广大社员对推广站的这些宣传活动既习惯了,又十分欢迎,当他们每次知道了一件国家大事,或学到一些先进经验后,总用称赞的口吻对青年人说:“我们不出门也晓得天下大事了,推广站真管用”。
全大队九个生产队办的业余文化夜校,也多半是由推广站的文化较高的青年当教师或作辅导。文化夜校成为推广站为生产、为社员群众服务的另一个渠道。
既学现代科学技术,又学优良的传统耕作技术
这里,从一九五六年起,年年种有试验田。各生产队有科学实验小组,推广站的青年是主要成员,由队干部具体领导,由老农作技术指导。他们用各生产队的试验田为基地,一面向老农学习各项基本农活技术,总结优良的传统耕作经验;一面在尽可能注意到土壤、肥料等条件与一般土地相同、甚至在稍差的情况下,试验示范新的农业科学技术。
青年人从每年种试验田中,从日常同父辈老农一起干复杂的农业技术活中,真正体会到“种田如绣花”的道理,各种作物有各种作物的耕作需要,少挖一锄土,少淋一瓢粪,往往就要相差很远。渐渐地,在推广站学习的青年中养成了一种习惯:尊重老农对生产的意见,虚心向他们学习传统的耕作技术。我们访问过一些年岁大、技术好的贫下中农,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学技术还是参加推广站的娃儿虚心,他们“一点雨一点湿”地学,现在好多人都能顶个全把式哩。
有文化的青年一代农民在认真学习老农传统耕作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每年的试验田的耕作,还大胆创造一些先进技术。一些外来的先进技术也都在推广站的试验田里先进行试验和示范。去年,大队从外地引进的“青年一号”小麦良种,就是在七生产队的科学实验小组试验田试种的,比当地小麦多收三成左右。现在,多数生产队科研小组的水稻试验田里,都培育了三种到四种从外地引进或在当地选育的水稻良种。(附图片)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县凤平村农业社俱乐部积极组织傣族青年,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图为傣族女青年小囡(前右二)在地里给社员读报 新华社记者 朱于湖摄


查看完整版本: [-- 让农村青年充分发挥智慧和力量——记四川中江县中兴公社十二大队政治技术文化推广站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