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下丁家大队是改造自然的好榜样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5年10月 -> 下丁家大队是改造自然的好榜样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65-10-30 00:00

下丁家大队是改造自然的好榜样

第1版()
专栏:

  按照毛主席指示,依靠集体、不断革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下丁家大队是改造自然的好榜样
  坚持治山治水治田十年不懈,粮食亩产量多年稳定在八百斤以上
  党组织方向明、站得稳、过得硬、善于抓活思想,绝大多数党员站在改造自然斗争最前列广大群众在改造自然斗争中改造主观世界,培养成“事事为集体、时时想国家”的革命风格
编者按:今天本报介绍的山东黄县下丁家大队,是一个大寨式的先进单位。十年来,这个大队坚持治山治水,整地造林,发展农副业生产,获得了突出的成就。上海《解放日报》在评论下丁家大队改造自然的先进事迹的社论中,称赞它“为华东广大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说下丁家大队是大寨式的先进单位,是说下丁家大队跟大寨大队一样,认真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依靠集体,不断革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十年如一日,奋战过来的。大寨大队在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上,认真地贯彻了毛泽东思想,鲜明地体现了毛泽东思想,所以我们说,发展农业要靠大寨精神。下丁家大队和全国成千成万的先进单位,正是走着同样的道路,取得了越来越大的成绩。
下丁家大队能够坚持运用毛泽东思想,关键在于他们有一个坚强的党支部。这个领导核心,从改天换地的斗争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了阶级斗争这个纲,抓住了两条道路斗争这个纲,紧紧地依靠贫下中农,同阶级敌人和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斗争中,不断改造广大群众的主观世界。人的精神面貌变了,下丁家的自然面貌也变了。
据解放日报讯 山东黄县大吕家公社下丁家大队,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坚持改造自然,闯出了一条由穷变富、由低产变高产的道路。从一九五五年冬开始,他们兴修水利,整治薄地,绿化荒山,把一千六百余亩薄地改造成了稳产高产田。一九五八年以来,这个大队的粮食亩产量一直稳定在八百斤以上,去年提高到九百二十斤,社员每人平均收入达到一百一十二元。
下丁家大队,地处胶东半岛北部山区,原有的二千四百多亩耕地,有百分之七十八斜挂在几十个山坡上,有些地的土层只有三四寸,揭开地皮就见石头。下丁家的山,有的叫“懒山”,有的叫“没苗山”,每逢暴雨,山洪奔腾冲刷,水土流失的情况很严重;山洪过后,河干地旱,少水缺水。由于自然条件比较差,过去的生产水平比较低,人民群众的生活也比较困难。
一九五五年组织高级社、一九五八年成立人民公社以后,下丁家大队的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几场严重的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的斗争,把八个山村、五百六十多户人家结成了一个坚强的集体,把二千六百多人(其中劳力九百八十多名)组成了一支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队伍。他们持续十年开展了一场改天换地的斗争。
下丁家大队改造自然的斗争,根据“以水为纲,山水田综合治理”的方针,首先从治水开始。当时,由于缺乏经验,他们先挖井,小井不顶事就挖大井。尽管如此,旱情稍重,仍然井干水竭。经过两年的摸索,他们才找到了修水库蓄水灌溉的办法。一九五七年,这个大队掀起了兴修水利的热潮,劈山筑库,拦河打坝,把山上的水蓄起来,把河里的水拦起来。高岗地浇不上水,就修建扬水站,提水灌溉。几年来,他们从河滩到山上修建了十八座水库、塘坝,一座拦河坝,四座扬水站,八条长达十多里的环山干渠,逐步形成了一个“三层楼”的灌溉系统:第一层引河水,提井水,浇山根地;第二层利用山腰水库塘坝蓄水,浇中层梯田;第三层靠高山水库蓄水、扬水站扬水,浇上层梯田。天旱时,自流、提水、扬水一齐使用,机器、水库、辘轳一起开动,可使一千四百多亩耕地变成水浇田,七天之内就可以轮流浇一遍水。去冬今春,这里遭到七个多月的大旱,但是今年小麦亩产仍然达到三百三十九斤。夏收以后又逢特大干旱,玉米还是长得很好。
在灌溉条件得到改善的同时,下丁家大队努力整地。对于土层薄、石头多的山坡地,他们把地里的表层熟土剥开,用凿子凿,镐头劈,炸药炸,硬是把土层下面的石头搬走。接着,他们又从远处运来新土,把地普遍垫到两三尺厚,再铺上原有的熟土,并围起坚固的石头堰,把地整平整匀。近十年来,他们采取这种办法,先后改造了一千六百多亩河滩沙田和山坡薄地,占全部耕地面积百分之六十九。现在,这些田大部分已由原来一年一作或两年三作,改成一年两种两收,并引种了高产良种。
下丁家大队同时注意治山工作。他们闸山沟,建苗圃,育草源,一坡一坡地植树造林,把荒山绿化起来。近十年来,他们在山上造林七千五百多亩;在山腰浅土层的梯田中栽果树二万七千多株,去年产水果一百五十多万斤。随着山林果树的发展,编条业、果品加工业等副业生产开展起来。他们并且注意发展畜牧业。现在生猪存栏数达八百一十多头,平均每户一头半,比合作化前增加两倍半。
下丁家大队改造自然的十年,也就是夺取高产再高产的十年。解放前,在一般年景下,这一带粮食平均亩产二百斤左右;合作化时期,改变了生产条件,粮食平均亩产量上升到六百斤左右;公社化以后,进一步改造了自然,粮食亩产量一直稳定在八百斤以上;去年夺取了大丰收,产量达到九百二十斤。林牧副业收入也大大增加,去年林牧副业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五。从一九五八年公社化以来,连续七年超额完成国家粮食征购任务。七年中交售给国家的商品粮共二百九十二万多斤,油料三十八万多斤,果品四百七十八万多斤。现在全大队有储备粮七万多斤,平均每户一百二十多斤。全大队有公共积累二十六万余元,平均每户四百六十多元。
十年中,国家给下丁家大队提供过七千元贷款(当年还清),奖励过他们二十吨水泥。国家的帮助,更加鼓舞了下丁家大队社员依靠自己艰苦奋斗改造自然的干劲。十年来,他们投下了三十万个基本建设劳动日,一月月,一年年,坚持不懈地苦干,发扬了顽强的愚公移山的革命精神。
  这种精神从他们开山劈岭的工具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一把原来两尺半长的镐头磨得只剩下一尺,大铁锨磨成象小锅铲,大铁锤砸成了小鎯头,打炮眼用的三四尺长的钢钎,最后只剩下尺把长一截子。到下丁家参观访问的许多人赞叹说:“下丁家人硬是从石头缝里抠出粮食!”“下丁家人的手简直是一双铁手!”
在改造自然的斗争中,下丁家大队的社员也改造了自己。许许多多的人把自己的命运和集体更紧紧地连结在一起,“事事为集体,时时想国家”,形成了比增产粮食更为宝贵的革命精神和革命风格。有些身体健壮的老年人,也冒着风雪在河滩上整地。他们乐呵呵地说:“俺是挖穷根扎富根,给社会主义打基础。”有二三十个“红领巾”,在今年麦收的农忙假里,向地里送了九千多担粪。他们自豪地说:“咱也要为建设社会主义出劲!”
十年来,下丁家大队能够取得这样巨大的成绩,最主要的是他们有一个方向明、站得稳、过得硬的党总支委员会。下丁家党总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抓革命,促生产;并善于在改造自然斗争中抓活思想,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党总支的十三个委员,大部分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锻炼,其中有七个是复员和残废军人。他们保持着“老八路”的优良传统,事事带头干。第一座水库是党总支、支部的干部带头上工地修起来的;全大队最早整治的地,是总支书记王永幸带头干的;拦河大坝,是大队长张书勤亲自带头砌起来的;第一座高山水库,是总支副书记吕文厚领着社员建筑起来的。下丁家大队的一百零七个党员,绝大多数都自觉地站在改造自然斗争最前列,那里有战斗,那里有艰苦任务,那里就有党员带头。一个冬春垒了七百多平方米石堰、被社员誉为“老铁人”的,是老党员吕明仁;领着社员“劈山造地”“填河造地”,被群众称为“虎将”的,是三十一岁的共产党员王永伴。正是党员干部这种模范行动,带动了下丁家群众,使他们养成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战斗作风。
下丁家大队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他们并不自满,今年春天,又制定了改造自然,发展生产的远景规划。(附图片)
下丁家大队社员用石头垒起来的梯田地堰,坚固耐牢,从下向上看去,好象一层层的城墙。 赵立群摄(《解放日报》供稿)


查看完整版本: [-- 下丁家大队是改造自然的好榜样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