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闯出一条征服盐碱的道路——记江苏东台新五大队把“盐碱窝”建成“粮棉仓”的斗争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5年11月 -> 闯出一条征服盐碱的道路——记江苏东台新五大队把“盐碱窝”建成“粮棉仓”的斗争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戴国强 1965-11-29 00:00

闯出一条征服盐碱的道路——记江苏东台新五大队把“盐碱窝”建成“粮棉仓”的斗争

第3版()
专栏:

闯出一条征服盐碱的道路
——记江苏东台新五大队把“盐碱窝”建成“粮棉仓”的斗争
东台县三仓公社新五大队闯出了一条征服盐碱的道路。一个常年“拖国家的后腿”的“盐碱窝”,变成一个年年“为国家挑担子”的“粮棉仓”。
一个盐碱地占全部耕地约百分之八十的地区,现在没有一块耕地含盐量在千分之二以上——新五大队在这方面创造了重要的经验。目前,全国未开垦的盐碱地约有两亿多亩,已耕地中的盐碱地有近一亿亩。如果所有盐碱地区都走新五大队的路,因地制宜地学习他们的经验,那么,对于促进我国农业增产将是一个很大的贡献。
新五大队不仅提供了治碱的经验,特别引人注意的,是他们提供的千方百计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的经验。毛泽东同志说过:“农业合作化运动,从一开始,就是一种严重的思想的和政治的斗争。每一个合作社,不经过这样的一场斗争,就不能创立。”“合作社建立以后,还必须经过许多的斗争,才能使自己巩固起来。”新五大队的路,正是依靠人民公社的优越性,从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闯出来的;新五大队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正是从斗争中锻炼出来的;新五大队的集体经济,正是在斗争中创立、巩固和发展的。
新五大队的路,就是大寨的路。走新五大队的路,就是走大寨的路,就要有大寨人敢于进行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不断革命精神。
江苏东台县三仓公社新五大队,九年前是个“盐碱窝”,现在建设成了“粮棉仓”,生产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里到底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变化呢?
鲜明对比
九年前,这里的两千八百多亩耕地中,“风一吹,冒盐花”的盐碱土就有两千二百多亩。
现在两千八百多亩耕地中,土壤肥沃、宜粮宜棉的良田有两千五百多亩;土壤中含盐量在千分之二以上的重盐碱土,一块也找不到。
“十亩庄稼一担挑。”这是新五大队九年前的生产水平。那时候,即使是风调雨顺的年景,每年每亩耕地也只能收一二百斤粮食,或者二三十斤棉花。
现在新五大队是江苏省著名的粮棉高产红旗,去年亩产皮棉一百七十九斤,亩产粮食六百九十一斤。
过去,这里是“十天不雨心着急,一下大雨又受涝。”
今年,这里从春到夏,一连六七十天大旱,接着,从七月到八月,五十多天降雨一千多毫米,既有台风,又有虫害,而最后的收成是:粮食亩产突破了七百斤,皮棉亩产高达一百七十多斤!
过去,这里全种粮食,每年还要国家供应六七万斤口粮。
从一九五七年到一九六四年,新五大队卖给国家皮棉八十二万多斤,向国家交售余粮一百一十八万多斤,还有集体储备粮食十二万多斤。
天灾考验
一九五六年,是新五人从当大自然的奴隶,走向作大自然的主人的起点。
这一年,这里办起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刚办社就受了灾,八九月间,眼看秋庄稼快要到手的时候,天上哗哗地倒下了四百七十多毫米的雨水,使这个地处“锅底洼”的农业社变成一片汪洋。最后,粮食每亩只收二百五十来斤;棉花每亩还不到十七斤。更严重的是,水退地变白,大量盐碱冒出了地面。
天灾,考验着刚刚诞生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阶级敌人说:农业社办糟了。
一些脚踏两只船、随大流入社的人,被洪水冲得调转起脚跟,想走回头路。
有的对集体力量认识不足的人,甚至丢下犁耙、锄头,离开集体的耕地,到海边去割盐蒿、捉鱼蟹、运盐草去了。
贫农支持
高级社社长陈楚卿和副社长顾存义,心如油浇。他们从早到晚,登门访问,下海劝说。贫农社员常德龙和常龙英对他们说:“高级社能把生产搞好,能把三百多户人家养活,谁还愿意下海啊!”
两位贫农的话,使这两个共产党员对上级的指示,理解得更深刻了:要巩固合作社,就得首先搞好集体生产。
怎样才能把生产搞好呢?在农业社管理委员会上,顾存义提出了一个方案:开河、治水。他说,现在摆在面前的出路只有两条:一条是让农业社散伙,让穷人过一辈子穷日子;另一条是,拿出过去打鬼子、打反动派的劲头来,跟老天斗到底,把水害、盐碱制服贴!
管理委员会上通过了治水方案。
自己治水
可是有个难题:参加开河的劳动力将近二百个,可以挖土的铁锹却只有二三十把。怎么办?
“几里路之外就有银行,贷款嘛!”有人这样主张。
“淮河国家帮助治了,三仓大河国家支持开了,难道开几条小河也要靠国家?”更多的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于是,在党的会议上,在干部会议上,在各生产队的社员大会上,展开了一场争论:是依靠自己,还是依赖国家?
争议的结论是:“新五要翻身,首先得靠新五人自己的力量。”“国家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只能为国家挑担子,不能拖国家的后腿!”
那年冬天,在共产党员的带动下,干部、社员都投入了根除水患的战斗,奋战了两个冬春,到一九五八年,开了三条总长十多里的排水小河。接着又乘胜前进,开了八十七条沟,挖了八十七个塘,造了二十二个涵洞,架了二十座桥,使沟河相连,河海相接,蓄水有塘,渍水能排。
开河挖沟,既治了涝,又治了盐碱。土壤中的盐分,随着雨水流到沟里,流进河里,流到海里去了。一九五七年,在新开的河边测定:经过一个夏季的雨水淋洗,土壤中的含盐量,就由原来的千分之二点三,下降到千分之一点八。
种草肥田
然而,毕竟还有个“千分之一点八”啊!何况土壤中的有机质仍然很少。要作物高产就得把土壤中的盐分进一步清除掉,还要把瘦地变成肥田。
一天傍晚,当时的高级社副社长、现在的大队党支部书记顾存义,偶然发现有一小块棉株周围长着青草的棉田,棉株长得比较粗壮。他拔起草根,扒开土层,又有了新发现:草根深,土壤松,土层黑。“咦!难道种草也能改良盐碱吗?”
从此,他就注意打听外地有没有种草治盐碱土的经验。一九五八年春,顾存义从技术推广站背来了三十斤田菁种子,播种在重盐碱地上。到了夏天,竟长到一人多高。当年秋天就在十三亩田菁茬上播下了大麦。第二年夏收,田菁茬上的麦子亩产一百一十斤。从此,田菁就在新五大队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实。从这一年开始,新五大队不要国家供应口粮了,而且还第一次卖余粮。
征服盐碱
田菁是个宝,但是这种绿肥作物春播秋熟,种了田菁,就要少种一季秋粮或棉花。能不能找到一种秋播夏熟的绿肥作物品种呢?接着,新五大队出现了苕子、紫花苜蓿、黑麦草、牛皮菜等九个绿肥作物品种的试验田。从实践中,新五人很快就找到了各种绿肥作物的特性。
敢于革命的新五人,依靠集体的力量,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在短短几年间,终于闯出了一条祖祖辈辈未能找到的征服盐碱的道路。这里的实践证明:最重的盐碱地,只要挖好河,开好沟,修好水利,头一季种上耐盐碱的田菁,第二季种上耐盐碱性能较差、肥效较高的苕子或紫花苜蓿,第二年就能立苗长棉花了,再连续种上二三年肥力更大的黄花草,就能变成上等田或中等田了。
新的矛盾
种植绿肥作物的面积在新五逐年扩大了,跟着又出现一个新矛盾:种麦的面积缩小了。能不能找到一个既多种绿肥作物、又不少种麦子的“两全其美”的办法来呢?
一九六一年秋,顾存义到浙江省慈溪县参观,看到他们在豆田里套种绿肥作物,受到启发:我们能不能来个麦子与绿肥作物间作呢?
这一年秋种时,各个生产队又出现了新的试验田:有的是麦草间作行数多少的试验,有的是麦草间作宽窄行的试验,有的是麦草间作用种量多少的试验。
经过不断的试验,新五大队摸索到了一套越来越合理的耕作制度,找到了一条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的道路。一年四季,在新五大队看不到空茬田:春天,在返青拔节的麦田里,间种着一行行绿茸茸的苕子和黄花草;初夏,麦子还未收割,而在麦行里套种的棉花和春玉米,已经长出幼苗;秋天,雪白的棉花还没有采摘完,播撒在棉行间的黄花、苜蓿、苕子绿肥作物已经吐出了嫩绿的新苗。真是一亩土地变成了几亩:年年种绿肥作物,年年种麦子,年年种棉花或玉米。
继续前进
然而,新五人并不因此感到满足。大队党支部书记顾存义说:“比起山西的大寨,比起山东的下丁家,比起其它许多先进单位,我们还很不够。”这句话表达了许多社员的心意。有了这股永不满足的精神,新五人就能永不停止地前进!新五大队制订的明年的生产规划,现在已经开始执行了:两千八百多亩耕地,在秋收开始之前,已经全部套种上了绿肥作物,而且长得比往年好,这是争取来年继续增产的重要基础;两千多亩“三麦”(小麦、大麦和元麦)的播种任务,比去年提前七八天完成,全部是良种,亩亩都施下了比去年多一倍的猪灰基肥;冬春挖河沟、修条田、打深井的农田水利建设的准备工作,已经全部就绪;种果树、造林带的地区早已划定,树种已经运到队上;为了逐步实现耕作、排灌、养猪、运输等农活的半机械化和机械化,已经积累了几万元资金,开始向工厂订购各种机械了。 新华社记者 戴国强
(附图片)
新五大队的社员在间种小麦、红花草的田里松土除草。这个大队实行粮食和绿肥间作,土质逐年得到改良,作物产量逐年有所提高。
 新华社记者 汪文华摄
九年前
现在


查看完整版本: [-- 闯出一条征服盐碱的道路——记江苏东台新五大队把“盐碱窝”建成“粮棉仓”的斗争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