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澄城县水土保持工作的革命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6年03月 -> 澄城县水土保持工作的革命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王安 姜卯生 1966-03-30 00:00

澄城县水土保持工作的革命

第5版()
专栏:

澄城县水土保持工作的革命
两个特点:时间短,只用了三年时间,就使黄土高原沟壑区的面貌有了很大变化;面积大,初步治理的土地已超过土地总面积的一半。
陕西省澄城县的水土保持工作,正在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区人们的广泛注意。澄城治理水土的工作有两个特点:一是时间短,只用了三年时间,就使黄土高原沟壑区的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二是面积大,全县土地总面积一千一百一十平方公里,初步治理的面积达到六百六十五平方公里。这是水土保持工作上的革命。
人们进入澄城县境,首先看到的是一幅改造大自然的宏伟图画:被千沟万壑割裂的黄土高原,由近而远,坝地连着梯田,梯田接着埝地,沟壑边沿,封沟墙蜿蜒上下,一眼望不到头。站在沟底往上看,新修的坝、埝重重叠叠,象是无数壁垒相连的城堡;站在高处往下看,整齐的梯田、埝地,又象是片片绿色地毯,四周的埂、埝仿佛是精心镶嵌的花边。
三年来,澄城县共治理耕地七十多万亩,使全县约百分之七十的耕地初步控制了水土流失。据有关部门推算,每年可多蓄水一千五百万立方米,保土一百二十万立方米。全县男女全半劳力只有九万多个,三年来用于水土保持的工日达一千多万个,完成土方工程二千多万立方米。如果把这些土方全部修筑成一米高、一米宽的地埂,可以围绕澄城县四周一百多圈。
巨大劳动获得的果实是,三年来全县粮食总产量大幅度上升:一九六三年比一九六二年增长百分之四十八;一九六四年比一九六三年增长百分之十二点六;一九六五年又比一九六四年增长百分之二十七。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比治理水土以前的十四年的平均数,增加了将近一倍。
三年来,澄城年年超额完成国家的粮食征购任务,社员群众的生活也逐步有所改善。
从调查研究中抓主要矛盾
澄城地处渭北高原,南临关中平原。全县一千一百一十平方公里面积,叫得上名字的深沟就将近一千条。大沟一上一下有一二十里,一般的沟也有二、三里。千沟万壑把土地割裂得支离破碎。全县一百多万亩耕地,一半是沟坡地,一半是起伏不平坡度较大的原地。黄土高原风多雨少,气候干旱,而十分宝贵的雨水却顺着沟坡流失,使全县粮食产量长期低且不稳。从一九四九年解放以后到一九六二年,三丰,四歉,七个平年,十四年平均,粮食单产只有一百一十多斤。
穷则思变。一场思想上和生产上的革命在酝酿中。
一九六二年,澄城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一场粮棉能不能增产的大讨论。
有人说,要增产就得扩大水浇地面积。但是澄城境内只有五条小河,总流量不到一个秒立方米。大量扩大水浇地,水从那里来?有人建议从县西的洛河抽水,有人提议打深井开发地下水。但是,无论是河水或是井水,要抽上一百多米的黄土高原,都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设备。大多数干部和社员认为这条路暂时行不通。
有人说,要增产,牲畜和肥料很重要。当时,全县只有两万多头耕畜,平均每头负担耕地五十多亩。畜力弱,不能深耕细作;畜少,肥料自然也少。看来确实是个问题。这一年,县、社领导干部亲自住饲养室,喂牲畜,全县耕畜少和弱的情况很快有了好转,肥料也增多了。然而粮食低产的情况并没有多大的改变。
中共澄城县委决定领导干部亲自下去调查。县委书记、县委委员、县长和农牧局长都下乡调查研究。有一个情况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无论在原上、坡上或沟下,都有少数生产队虽然自然条件也不好,同样也缺少耕畜和肥料,但他们在一部分耕地里修筑了埝埂,平整了土地,于是水、土和肥料流失得比较少,粮食产量比周围同样条件的队就高出二三成,在旱涝灾害严重的年头,产量也比较稳定。当地群众都有这样的经验:“拾粪不如垫圈,垫圈不如修埝”;“坡地不修埝,三亩种成二亩半”。
澄城县委终于找到了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干旱和严重的水土流失。要解决这个矛盾,只有大规模地开展以治理水土流失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把有限的雨水全部蓄在田里,把肥料和活土层保护住不让随水流失,才能改变低产落后的面貌。也就是说,需要把一百多万亩起伏不平、支离破碎的原地、坡地、沟地,修成有埝有埂的水平田,把荒沟荒坡逐步绿化。
从领导革命化开始
发现了问题并不等于解决了问题。当时,一部分干部对开展水土保持工作顾虑重重,信心不足。有人说,水土保持在澄城不是新鲜事,自从合作化以后,不少队年年搞,也没搞出个名堂。有人说,有些社队过去也大干过一阵,以后遭到自然灾害,就不能坚持下来,浪费了不少劳动力。
县委又对过去搞过水土保持的不同类型地区进行调查研究,具体总结他们在不同时期开展水土保持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发现保持水土成功的队有一个共同之点,就是干部和群众都有一个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按照既定目标,积极创造条件,向大自然展开进攻,斩坡、帮埝、填沟、打坝,坚持不懈,终于获得成效,改变了面貌;而失败的队除了方法、措施不当以外,都是缺乏远大理想,对水土流失的祸害只是消极防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因而年年治理,年年流失。同样是水土保持,由于领导精神状态不同,有的队成功了,增了产;有的队却失败了,不增产,甚至减了产。这件事给县委领导干部一个启发,要生产上革命,领导思想就得先革命。没有革命化的领导,就没有革命的群众运动。
于是,县委领导全县干部,开会研究领导思想上革命化和改变落后的生产面貌问题,组织干部重温毛主席的《愚公移山》、《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等著作,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经过反复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水土保持是黄土高原沟壑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道路。过去少数队搞得好,多数队没有搞好,主要是县委领导思想还没有革命化。例如,有人认为澄城平均每人五亩地,单产虽不高,总产却不少;在风调雨顺的时候,安于现状,无所作为,当自然灾害严重的时候,又只顾眼前,丢了长远,缺乏革命的雄心壮志,使全县的水土保持工作,长期处于零敲碎打的状态。有人把过去这种情况,归结为:习惯了低产量,打惯了被动仗。
经过充分揭露矛盾,展开思想斗争,从一九六三年夏天开始,县委领导全县人民,开展一个以治理水土流失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的群众运动,彻底改变高原沟壑区生产落后的面貌。
县委从领导机关中抽调大批干部,下放到公社担任领导工作,加强基层工作的领导。县委领导干部带头到落后队蹲点,他们选择工作基础比较差而水土保持工程又比较艰巨的郑家坡、东吴坡等生产队,作为全县第一批水土保持样板。全县十七个公社,现在已经有十一名县级领导干部和十四名公社党委书记、十五名社长学会了帮埝、筑埂等治理水土流失的技术,一般干部也普遍由外行变成了内行。这就大大地促进了全县水土保持运动的发展。
让群众作大自然的主人
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需要最广泛地动员群众参加。如何把领导的思想,变为群众的行动,关键在于突出政治,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干部和群众的头脑。澄城的事实证明,毛主席的光辉思想一经为广大群众所掌握,社员们开展水土保持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就会极大地发扬,成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开始的时候,不少地方的社员虽然有着防治水土流失的迫切愿望,但是对于凭仗自己力量改变自然面貌还缺乏信心。有人说:澄城县千沟万壑,就凭一锨一锨撂土,要撂到何年何月?有人说:祖祖辈辈都没治出个名堂,不顶事。县委认为,不破除这种不相信自己力量的思想,群众就不能做大自然的主人。从一九六三年以来,县委就在社队干部和社员中间,组织学习毛主席的《愚公移山》等文章,解放人们的思想;并由县委领导干部亲自参加培养样板,用事实教育群众。寺前公社吴家坡大队东吴坡生产队是有名的穷队。经过学习以后,社员的认识提高了,他们说:坡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能人治地,不能叫地制了人;困难虽大,越不干就越大。他们克服种种困难,两年就修成了有埝有埂的地九百多亩,粮食产量增加了七成。
在治理过程中,还有一部分干部和群众对水土保持的意义认识不足,有的人只图当年见效,只搞临时措施,不修永久性工程;有人在风调雨顺的时候,就抱着侥幸心理,治理工作停顿下来;原上的人认为自己的耕地地势较平,治不治问题不大;沟底的队又担心原上不治,自己也治不好,迟迟不愿行动。小农经济的思想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使一部分人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水土流失状况的决心。各队党支部就组织贫农下中农社员忆苦思甜,大诉水土流失的苦,大讲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害关系,从而使大家把治理水土流失和不向黄河输送泥沙联系起来,把当前增产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联系起来,把当地开展水土保持同全国人民的革命利益联系起来,大大启发了群众在治理水土流失中的自觉性。
作冷静的革命促进派
澄城县委在领导全县人民进行水土保持运动中,既积极教育群众提高觉悟,又善于耐心等待,促使运动健康地发展。一九六三年冬,县委在培养王庄公社水洼大队作为治理原地样板时,有的干部认为,这个大队原地多,工程量比较小,应该尽快在两三年内治完。但是社员一时还没有信心,订出一个八年完成初步治理的长远规划。县委领导干部发现这个情况以后,认为重要的不是规划,而是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自觉性还不高,应该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让社员从实践当中提高认识,于是就同意了这个规划。在实际治理过程中,工程进度大大超过了原来计划。一九六四年春,社员自己修改规划为五年治完。夏季打了一个歼灭战,又修改为三年。到冬季,全大队六千八百亩耕地已经初步治完六千亩,总共只用了一年多一点时间。
接着他们就立即转入全面高标准高质量治理,始终走在前头,发挥了样板作用。在推广先进经验的过程中,澄城县委多次召开现场会,反复组织干部和社员参观、评比,让群众自己鉴定、学习、提高、推广,由群众自己下决心,而不由领导干部代替群众下决心。结果,水土保持运动开展得更快而不是慢,工程质量更高而不是低。
当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热情高涨起来以后,澄城县委又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开展水土保持与搞好当年生产的关系,农田基本建设与肥料种子及其它增产措施的关系,水土保持工程快和好的关系。县委明确提出:水土保持工作从生产出发,为生产服务。各社队都把当前生产列为第一位,全面安排劳力和种植计划,使水土保持专业队伍保持在总劳力的百分之十左右,全年农田基本建设投工保持在农业总投工的百分之二十左右。同时,尽量利用冬闲和夏季农忙间隙,动员较多劳力集中力量打歼灭战。这样,既不耽误当年生产,又加快了治理进度。在好与快的关系上,强调好中求快,质量第一。在培养样板工作中,也注意在不同类型地区,培养了椽帮埝、锨拍埝、填沟打坝、修梯田、造林种草等不同治理措施的样板,在全县因地制宜地推广。使水土保持运动,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
新华社记者 王安 姜卯生


查看完整版本: [-- 澄城县水土保持工作的革命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