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水利战线群众的创造与革新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6年03月 -> 水利战线群众的创造与革新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66-03-30 00:00

水利战线群众的创造与革新

第5版()
专栏:

水利战线群众的创造与革新
全国农业展览馆水利馆的许多展品,不但显示了我国人民顽强改造大自然的革命精神,而且表现了农民群众治山治水治田的聪明才智。下面集纳的这些材料,充分证明了“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这个真理。椽帮埝
陕西省澄城县农民群众创造性地运用椽帮埝的治理方法,把支离破碎的旱原改造成蓄水保土的大面积水平埝地。黄土高原缺少石头,不能象大寨那样用石头垒地埝。过去靠锨翻脚踏培土修地埂,效率很低,还不结实。现在群众吸取民间盖房打墙的经验,用一排木椽子当模具,沿着地面等高线培修地埝,这样整修的速度快,很坚固耐久。蓄水保土,效果也好。澄城人民运用这种简单易行的办法,仅三年的时间,就修成水平埝地七十三万亩,比过去十三年整地的总面积还多,同时还使全县百分之六十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控制。劈岗土
大别山东北麓、江淮丘陵的淠史杭灌区人民,大搞渠道配套,效益不断扩大。这里的高岗陡坡,尽是坚硬的黄泥礓土,当地群众称之为“赛石头”。开始在岗地上挖渠,全靠锨铲镐刨,一镐刨下去,一个小窝窝,挖不出半锨土,进度很慢。后来,民工们创造了“深挖陡坡劈土法”:根据地形和土质粘性强弱,先把岗地挖一个长三米、高二米的陡坡,坡脚掏一道缝,并把两头深切到底,然后用许多削尖了的硬木桩,并排地插入陡坡岗地上,再用木榔头或石锤等工具夯打,打到地面裂开大缝时,人们就手把木桩、脚登裂缝,叫齐了劲头,用力往怀里一扳木桩,一大片硬土就倒下去了。用这种方法挖硬土,比锨铲镐刨的效率提高十倍多。现在淠史杭灌区已挖成的总长一万四千多公里的干、支、斗、农配套渠道,大部分是用这种办法刨挖硬礓土的。战流沙
河北省沧州专区人民,大干一冬春,疏浚了长达一百六十公里的宣惠河,形成了一个排、台、改、灌、林相结合的水利系统,初步改变了沿河两岸的低产多灾面貌。这条河绝大部分是流沙段,民工们在挖这条河时,遇到的最顽固的“敌人”就是流沙。淤满河床的细沙,“干了随风飘,湿了顺水流”,地下水位又高,挖一锨涨一锨。三米长的竹竿往泥沙里一插,竟摸不到硬土层,淤泥上走不得小车,沙泥浆不挂锨。河道怎么挖?民工们发挥集体智慧,找来碎木板、烂荆条,在河床上铺了木板道、“荆条渡”,首先把淤泥给清掉了。挖掉淤泥,地下水又把流沙抬上来了,民工们就用荆条编成的筒子插进沙窝,打成一眼一眼的集水井。这样一面排水,一面挖沙,终于突破了流沙层。后来,从用荆条打集水井,又发展到“滚龙沟排水”、“柳条排拦沙”等许多战流沙的方法,运用这些“土”办法,就连宣惠河历史上从未被征服的“金沙岭”,也叫民工们给治服了。巧设计
濒临黄海的江苏省赣榆县人民,在平原地区建成的“洪涝分开、排灌分开、高(水)低(水)分开、咸(水)淡(水)分开”的排灌工程系统,完全靠着大小三万多座涵闸和桥梁控制。这些配套工程有很多是“土专家”设计的。黑林公社回乡知识青年刘善华,拜老农为师,同群众结合,把原来分开建筑的排水涵洞和灌溉涵洞联系起来考虑,设计出一种灌溉、排水、交通相结合的“三层楼”式小型水利枢纽。这种三结合的小型工程占地少,管理方便,省工省料,实行上灌、下排、结合交通,很受广大农民欢迎。泉组河
位于黄河北岸的河南省丹东灌区,原来只靠引地面上丹河的水灌溉,受益面积只有三万亩,由于有灌无排,土质盐碱化,粮食产量很低。后来,经过管水人员多年观察和访问老农,发现灌区地势平坦,西北偏高,东南偏低,地下水位很高,并且流向和地面坡降一致,开发利用地下水,大有潜力,大有可为。于是,他们同农民一起创造了挖泉组河的办法:在迎着地下水流向有充足承压水头的地方,在一条线上深打几十眼自流井泉,用输水渠道连贯起来,并在适当的位置修建渠首闸,集中水量,再通过引水渠,引入农田灌溉。他们这样大挖泉组河,地下水与地面水联合运用,保证了灌区清水长流,不仅扩大了四万多亩的灌溉面积,还使上游地区的地下水位大大下降,改良了六万多亩沼泽盐碱地。去年全灌区平均亩产粮食六百五十斤,产量过了“黄河”。(附图片)
左:现场传授“椽帮埝”技术中:用“深挖陡坡劈土法”刨挖硬土右:丹东灌区社员在打自流井泉
(全国农业展览馆水利馆供稿)


查看完整版本: [-- 水利战线群众的创造与革新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