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旧渠道发挥新威力——花溪渠管理部门打破旧框框改进经营管理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6年03月 -> 旧渠道发挥新威力——花溪渠管理部门打破旧框框改进经营管理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孙跃冬 1966-03-30 00:00

旧渠道发挥新威力——花溪渠管理部门打破旧框框改进经营管理

第5版()
专栏:

旧渠道发挥新威力
——花溪渠管理部门打破旧框框改进经营管理
四川西南部青衣江右岸,有一条二十多年前修成的旧渠——花溪渠。这条旧渠在解放后发生了种种新的变化,因此出了名。
花溪渠是一九四三年修成的。解放前,反动统治者拿它当成发财致富的工具,弄得千疮百孔,破烂不堪,最多时只能灌溉农田两万亩。解放后,花溪渠回到人民手中,变化一年比一年大。病害工程根治了,灌溉面积扩大了,水利得到综合利用,促进了农业不断增产。现在,花溪渠本渠的灌溉面积,已扩大到三万亩,超过了原来的设计标准;还利用水力发电,以电力提取其他江河的水灌溉农田一万八千多亩,共计灌溉四万八千多亩,比解放前增加一倍以上。灌区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前年粮食增产百分之十一,去年又增产百分之十,主要作物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比全县一般地区高出百分之三十左右。利用渠道水力建成两座水电站,发电三百多瓩;还在干支渠上安装了水碾、水磨、油榨等水力加工机具一百三十多部,进行农副产品加工。沿渠两岸栽种各种经济林木,利用废沟旧渠发展了养鱼等副业生产。灌区农田水费逐年降低,积累却不断增加,做到了管理经费自给有余。
打破框框 面向生产
花溪渠的巨变是怎样来的呢?
水利管理工作,按照一般常规,不过是看渠守坝,修修补补,保证流水畅通,不出大毛病而已。但是,花溪渠管理部门的干部职工认为,这是管理工作的最低要求。他们打破了这个常规,面向生产,用创造性的劳动,让水利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花溪渠的干部职工,至今还牢记着曾经经历过的一场尖锐的思想斗争。那是全部病害工程治理结束之后,灌溉面积达到了过去的最高数字,大家思想上露出了满足于现状的苗头。县委发现后,便及时教育他们,不能满足于两万亩农田的灌溉面积,要把水利管理看成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积极主动,克服困难,争取多灌田,多增产。这样,摆在他们面前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看渠守坝,按部就班,这条路稳当易行;一条是打破常规,大挖潜力,促进农业大增产,走这条路困难很多,而且会给自己增加许多麻烦,但这却是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大道。这时候,正是农业合作化高潮,广大干部和群众纷纷要求扩大灌溉面积,实现农业大增产。全体干部和职工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学习了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等文章,提高了思想认识。他们说:按常规办事,是打个人主义的小算盘;怕困难,图省事,实际上是让水利为管理人员服务,不是为发展生产服务;只有打破常规,挖掘潜力,扩大灌溉,才是打大算盘,真正为社会主义服务。
胸怀全局 逆难前进
思想问题解决了,他们便决心迎着麻烦、顶着困难前进。
管委会的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跑遍了坝上的每条沟、每坡地和每弯田,进行实地勘察。他们了解到,全灌区还有三十多处坎、坡、岗、丘等,缺水灌溉,近万亩旱地只要解决了水利问题,便可以改种水稻;还有大量水田,有的由于还没有完成水利配套而不能自流灌溉,有的还要蓄冬水。还有多么大的增产潜力啊!
潜力大,继续配套的工程也大,困难也多。光是各种渠道就要修一百多条,还要修涵洞、渡槽等工程,改修部分干渠。这样大的工程,资金怎样解决呢?他们把问题提到灌区代表会议上讨论,有人说:“没有钱,可以向国家要补助;再不行,还可以贷款。”大多数代表不同意向国家伸手。经过讨论,决定把支渠以下的扩建配套工程,按照受益情况,由各生产队分别负担,包干负责;渠道建筑物所需器材,则由管委会负责购置供给。就这样,他们紧紧依靠群众,发扬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经过连续三个冬春的艰苦奋斗,终于完成了新修和扩修大小渠道一百七十多条、建筑物一百八十多处的任务,使全灌区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灌溉系统,有七千多亩旱地变成水田,有四千多亩冬水田改为两季田。
扩建配套工程完成以后,摆在花溪渠干部和职工面前的另一个问题,是要不要利用渠水建设电站。县领导干部认为,这样作,不但能够解决城关用电问题,而且可以用电力提水,灌溉一部分丘陵地区的农田。但是,这些农田绝大部分在灌区之外,而且要建设水电站,又要改建部分渠道,新修排洪渠,安装节制闸。县领导上考虑到,电灌区受益社、队要兴修灌溉渠道,任务重,便把花溪渠电站的改道兴修工程交给灌区负责进行。开始,有的干部思想不通,认为修电站对本灌区作用不大,不愿负担。县委领导同志教育他们,要有全局观点,要有共产主义风格,对他们说:“干革命,难道光为了一个灌区的利益吗?只一个灌区增产,能建设好社会主义吗?”这使管委会的干部和职工受到深刻的教育,他们认识到,要真正做到以革命精神来管好花溪渠,就一定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凡是对生产对群众有利的事,都应当积极去办。他们在提高认识之后,在各公社党委配合下,向灌区群众进行了全局观点教育,动员大家积极参加修建,并且带头参加劳动,终于顺利地完成了电站建设任务。
合理用水 节约用水
管水的目的是用水,水没有用好,增不了产,管理人员也有责任。许多年来,花溪渠的干部和工人不断抓了合理用水和节约用水,促进了农业增产。
要管好用水工作,就必须深入基层。管委会号召所有干部和工人到生产队蹲点,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开始,有的干部和工人有顾虑,怕抓了用水,影响管水;怕蹲了点,会丢掉面;还有人认为这是自找麻烦。
的确,这是一项新的工作,缺乏经验,尤其科学的灌溉用水方法,他们自己也不懂。管委会主任陈大银,首先带头把行李搬到止戈公社五星一队,住下来试验先进的灌溉技术,摸索蹲点经验。陈大银到外地参观过新法泡田技术,他便和同去的两个同志首先做这项试验。对比结果,新法泡田翻犁的泥细、田平、用水少,一般能节省三分之一,产量高百分之十二。这一下,新法泡田便在灌区内推广开了。通过蹲点,陈大银还发现沙田特别容易渗水,于是想到各条支渠按照田亩多少分配水量的办法不妥当,沙田多的地区水量不够,泥田多的地区又造成用水浪费。他们便改变了分水办法,对灌溉沙田多的一些支渠,适当多分配一些水,保证了全灌区合理灌溉。
花溪渠管理工作虽然获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他们并没有满足。他们看到了工作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灌区内还有九千多亩冬水田,如何改善排灌系统,改一季为两季,增加复种。有部分地势高的农田,灌溉问题还没有解决。现在,全灌区的干部和职工正和灌区群众一起,在田野上忙着开挖渠道、安装水轮泵,改善排灌渠系,扩大灌溉面积,为改造冬水田,争取灌区更大增产作准备。
本报记者 孙跃冬


查看完整版本: [-- 旧渠道发挥新威力——花溪渠管理部门打破旧框框改进经营管理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