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6年11月 -> 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陈德顺 1966-11-30 00:00

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

第3版()
专栏:

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
福建省福清县音西公社音西大队党总支书记 陈德顺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宣传),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
我们当了十多年干部,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这个问题,还是近年来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后,才经常放在脑子里思考的。最近我们重读毛主席《组织起来》这篇光辉著作,联想十多年来的经验教训,更深刻地认识到毛主席关于“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的教导,有着多么深刻的伟大意义。
劳动人民最有智慧
十多年来,我们音西大队的社员听毛主席的话,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搬走了几十座小山丘,填平了数百处废池、废沟,改造了千多亩低产田,修了上百处水利工程,将原来是旱涝不断、生产落后的地方,建设成为一个地势平坦,旱涝保收,水旱轮作,一年三熟,项项高产的大寨式先进单位。
我们的每一处建设都是群众智慧的体现,每一个胜利都是按照毛主席的教导走群众路线的结果。
合作化头一年,我们为了彻底挖掉穷根,要在荒坡修一个水利工程,那些富裕中农极力反对,他们说:自古以来没有听说水往高处流,干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还不如去搞点小买卖。当时,我们要钱没钱,要技术没技术,咋办?我们到群众中去,同贫下中农商量,同他们一起学习《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贫农吴乌妹说:“有党,有毛主席,有合作社,什么事情干不成?”许多贫下中农向我们出谋献策:一不靠贷款,二不靠补助,就靠每人一双手,一副肩膀。真是“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没有资金,我们上山搞副业,增加现金收入;没有技术,派人到外地参观学习;没有水泥,自己烧壳灰;没有石头,下溪底去捞,到几十里外的山上去挑。原来计划要五万七千元钱,三年时间,才能修成;结果只花几千元,干六个月,就建成了这一处水利工程。水真的往高处流了,富裕中农也服气了。
音西大队是个人多地少的地方。我们常常对着溪前、下盛两个自然村那一大片鹅卵石滩想:“要是那里能变成耕地,那音西每年又可以扩种百来亩庄稼了。”当我们到那里同群众一起劳动时,发现我们所想的已开始在那里变成现实。郭天顺生产队老早就有围溪造田的经验,他们在溪滩开了一亩多地,庄稼长得很好。我们在那里召开了一个现场会,全大队立即掀起围溪造田的热潮,只用一个冬春,就开出一百多亩耕地。
事实一再教育我们:劳动群众,特别是广大贫下中农,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中,是急先锋,是闯将,是主力军。他们最勇敢,最勤劳,最有智慧。离开了他们,什么事情也办不成。我们音西大队的变化,就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靠群众的智慧,靠自力更生的精神,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的。今天的音西,纵横交错的灌溉渠道,伸进了过去的瘦地荒坡;宽阔的田间大道,代替了过去的羊肠小径;电动抽水机、碾米机、磨麦机和榨油机,代替了过去笨重的水车、木砻和石碾。茂密的甘蔗、果林,在过去的溪滩、坡地出现了。过去,我们贫下中农住的是低矮的茅舍,今天自己动手盖起了新的住宅、医院、学校、厂房和仓库……。音西大队的巨变说明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干部要同群众相结合
我们过去总感到自己是干部,懂政策,有经验,办法多。可是,一碰到关键问题,往往束手无策,拿不出主意,有时匆忙拿出主意,又常常碰钉子。为什么呢?主要是主观代替客观,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以后,我们克服了这个毛病,收到了良好效果。
今年夏季,二千多亩早稻几乎是同时黄熟,要马上抢收;三百多亩晚稻秧也必须按时栽插;各种农活都挤在一起。我们很着急,连忙召开了全大队生产队长、贫协主任、妇女干部会议,提出了几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我们想:基层干部虽多,比起群众来,毕竟还是少数。只有倾听广大群众的意见,领导思想才能符合实际。事情要群众来办,我们干部同意了的意见,群众不一定同意,让群众去干自己不同意的事,怎么能干好呢。于是,我们把这个问题交给群众。群众一讨论,提出了更积极的解决办法。他们自己动手制造了一百多辆运谷板车,安装了二十部电动脱谷机,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结果不但没有耽误季节,反而提前完成了夏收夏种任务。
毛主席在《组织起来》这篇光辉著作中教导我们:“我们共产党员应该经风雨,见世面;这个风雨,就是群众斗争的大风雨,这个世面,就是群众斗争的大世面。”共产党员要这样做,一切干部、专家也都应该如此。
在我们音西大队安家落户的知识青年林鸿达,是大学生,又是学农的,刚来时群众称他“洋专家”。有一次他到龙田公社参观学习种甘薯的经验回来,我们问他,龙田公社采用畦大、株疏、平插的方法种植甘薯,在音西能不能推广,他一口肯定说能。我们就决定先推广三百亩。但是,由于没有考虑人家龙田是沙质地,我们音西是粘质地,盲目推行人家的经验,结果,甘薯长的很小,社员意见很大。
林鸿达碰了这个钉子以后,积极学习毛主席著作。通过学习,他懂得了知识分子要做好工作,必须很好地向群众学习,同群众相结合。以后一直在群众中,在泥巴里滚,同老农、干部相结合。十多年来,他同群众一起,创造了一整套水旱轮种、套种的稳产高产经验,受到了贫下中农的欢迎。最近林鸿达同我们一起学习讨论《组织起来》这篇著作时高兴地说:“我现在才真正懂得什么是科学,怎样搞科学。如果离开了群众,离开了实践,那就没有科学。”
用“老三篇”来改造自己
到群众中去,当群众的小学生,这个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遇到困难,碰了钉子,还能注意这样做。但是一当有了成绩,受到领导上赞扬时,又往往会忘记了群众,只看到自己,总觉得自己的意见正确。十多年来,音西大队连续取得增产增收,年年受到领导上表扬,因此在这方面表现得特别突出。
去年,大队扩建了榨油厂,我们想了许多办法,使工程提早完成,还节省了四千元钱。我们想,这一下群众该满意了。可是到那里一看,空气不好,光线不足,白天工作还要点灯,群众提出了批评,我们立即改进,并下定决心:今后凡事和群众商量。
最近,我们大学“老三篇”,开门整风,破“私”立“公”,向群众亮思想,进行自我批评。我们认识到,不斗倒“我”字,不树立“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就会只看到自己,看不到群众。我们一定要遵循毛主席的教导,永远当群众的小学生,在群众斗争的大风雨里锻炼自己。永远与群众在一起,同呼吸,共甘苦,争取更大胜利。
(据新华社福州二十九日电)


查看完整版本: [-- 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