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温泉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7年01月 -> 温泉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姜丙森 王宗仁 1967-01-13 00:00

温泉

第6版()
专栏:

温泉
姜丙森 王宗仁
在海拔三千四百米的雀儿山下,有个温泉。往返川藏高原的人到这里洗个澡,洗掉旅途上的风尘疲劳,浑身感到温暖舒畅。然而,比温泉更温暖的却是座落在山下雅砻江畔的甘孜兵站。
甘孜兵站成为风雪高原上一股暖流,这是因为兵站的同志心里有一股为人民服务的暖流。
兵站刚建成那阵子,吃水、用水非常困难,要上下四十度的高坡到二百米以外的雅砻江去挑。自己累点,谁也没有放在心上,最使他们过意不去的是对汽车兵。汽车兵每天来到站上给汽车加水、洗车,也都要到江里去抬,在大雪飞扬的寒冬,水桶越抬越重,水却越抬越少。有些同志为了给兵站少添点麻烦,连洗脸也到江边去。累在汽车兵的身上,疼到了兵站同志们的心里。他们想,我们天天学习《为人民服务》,天天喊着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让奔波了一天的汽车兵到我们兵站上来这样劳累,我们这叫啥子为人民服务?说什么也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党支部决定引水进站。于是,一场夺水的激烈战斗开始了。干部带头上阵,大家挥镐破土。虽然时值寒冬,可是雀儿山下却是热火朝天,热气腾腾。没有几天就挖了一条水渠,把两公里外雪山下的河水引进了兵站。哗哗的溪水流进了兵站,滋润着过往同志们的心,驾驶员们再也不跑“冤枉”路了,他们脸上挂着满意的笑容,乐得合不上嘴。汽车用水方便了,驾驶员满意了,可是兵站的同志又在考虑另外一个问题:兵站是千千万万个过往同志的家,不但要汽车用水方便,还要叫所有过往人员喝水、洗脸、洗澡等都方便才行呀!
炊事班副班长吕润华一个劲儿动脑筋,想把水引到伙房里,引到开水房里,引到洗脸室里。他苦费心思地设计了一个水轮车,谁知试验几次都失败了。还没等搞下去,他就调走了。副班长没有完成的工作,又深深地压在班长米同生的心上。领导鼓励他,同志们也帮他出谋献计。他觉得,能不能把水轮车搞成,是对自己“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一次考验。他翻开《愚公移山》,反复学习了“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心里装上了毛主席的教导,浑身便有使不完的劲。他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废寝忘食地搞设计,起早贪黑地制机件。劳累和寒冷使米同生消瘦了许多,但是他一想到毛主席的教导,一想到他一个人辛苦是为了千千万万个同志的方便,就什么也不顾了。水轮车制成了,河水终于从架在空中的水槽里流来了,然后又顺着各种大小不同的木槽,经过皮管,流到锅台,流到开水房,流到洗碗池里,流进了洗澡池。兵站上用水自动化了,大家都说雀儿山下有了“自来水”。
高原上严寒的冬天来了,水渠封冻,变成了一条银白色的锁链,“自来水”断了。天寒可以冻住河水,却冻不住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兵站同志们的心,天气再冷,他们也要给大家引来水。全站同志们拿上铁镐破冰疏通水渠。水是引来了,但水小带动不了水轮车,他们又想办法安上了手摇车,用人力把水绞到槽里。怕水在木槽和皮管里冻住,又安上强化器来加热。
有的同志说,甘孜兵站的这股“自来水”是兵站同志们为人民服务的心意汇成的一股暖流,一口温泉。
对,这是口温泉。它冲洗着过往同志们衣服上的寒雪、脸上的风尘、身上的疲劳,给了他们翻雪山、跨冰河的力量。一位从四川盆地初上高原的同志,看到这里的“自来水”,很有感触地说:“来到风雪高原上真想不到有这样一个好的兵站,这里硬是温暖得像个家!”
甘孜兵站这股温泉,不仅温暖着住站的同志,而且流出兵站,温暖着高原战士的心。有一天深夜里,这样一个消息传到了兵站同志的耳中:在离兵站二十公里的卡拉上,有一辆单独值勤的汽车掉进雪沟,抛了锚。听到这件事后,兵站的同志们想,决不能让战友们挨冻受饿。于是,站长张文博亲自率领十二名同志,带着锹和镐,锅碗瓢勺和主副食,冒着刺骨的寒风前去接应。赶到后,他们做饭的做饭,救车的救车,汽车驾驶员吃了一顿热腾腾的饭,身上暖和和,和大家一起救车。到深夜一点他们才回到兵站。
高原的夜,静悄悄的,在甘孜兵站的宿舍里,忙碌了一天的兵站的同志们,正在热烈地交流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心得。大家兴奋的话语声和笑声像屋外的那条小溪在哗哗奔流。啊!同志们在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中大步前进,这被人们称为温泉的兵站新风,它的源头不正是战士们手中的红书吗?


查看完整版本: [-- 温泉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