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心里装着一个“公”字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9年06月 -> 心里装着一个“公”字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69-06-30 00:00

心里装着一个“公”字

第4版()
专栏:

心里装着一个“公”字
毛泽东思想的灿烂光辉照亮了济源县王屋公社愚公大队,照亮了贫下中农的心。这里有许多毛主席的好社员,他们的心里都装着一个“公”字。
五十四岁的老贫农张思忠,在苦水里泡了半辈子。解放前,他一家七口人,活活饿死了五口。他一直给地主扛长工,累死累活,受尽了折磨,在刀刃上度过了二十多年的痛苦生活。他想起旧社会,恨得牙咬得格格响。看看幸福的今天,对伟大领袖毛主席无限爱戴和感激。
他对毛主席和毛主席著作有着无比深厚的阶级感情,他不识字,逢人就问,一个字一个字地请教,一句一句地背诵,一点一点地运用。他走到哪里,就把光辉的“老三篇”带到哪里,用张思德、白求恩、老愚公的精神指导自己的行动。
一九六五年隆冬,愚公大队的贫下中农遵照毛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教导,发扬愚公移山的革命精神,作出了兴建“愚公渠”的决定。张思忠老汉住在王屋山巅,当时他正在准备盖房,听到这个消息以后,他心里想:修渠是为了多打粮食,支援国家建设,俺虽不能用水,可渠水浇的都是公社的地。为革命修渠咋能不去?于是,他就争着报名,参加了修渠大军。
他自从上工地以后,一年到头很少回家。房子的根基早就打好了,一直拖了三年多,到现在还是个“空架子”。大伙劝他回去把房子盖起来,他坚决不回去。他说:“渠上就是我的家。修渠是为集体,盖房是为自己,渠修不成,我不回去盖房。”有一次,他的儿子有病,没人照顾,领导批准他回去看看,他回去后心里暗想:渠上活那么多,我回来也不能闲着。第二天吃过早饭,他就扛起扁担,拿上斧头,上山打柴,晚上挑着一担柴送到工地石灰窑上。大家要给他记工分,他说:“我这是休息时间打的柴,如果这也给记工分,那不是喝了刘少奇‘工分挂帅’的迷魂汤了吗!”
无私才能无畏。有了一心为公的思想,才能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勇气。在“愚公渠”工地上,有一段比较艰险的工段,叫做“阎王鼻”。群众中流传着:“摸摸阎王鼻,不死脱层皮。”但是,张思忠却笑着说:“阎王鼻也不过是一只纸老虎。”说罢,他便带头登上了“阎王鼻”,在鼻梁上悬空作业,劈开了一道口。在紧张劳动中,飞石砸破了他的头,医生嘱咐他,山上风大,十天之内不要出门。但他总觉得坐着休息,心里不舒坦。他心里想:我的名字和张思德只差一个字,可是思想差得太远了。张思德为人民利益而死,死得重于泰山;我就不能为革命多作些贡献?想到这里,他给自己下了“命令”:只要还能吃饭,还能出气,就要为修渠多出一把力!第二天一早,他又上了“阎王鼻”。
张思忠老汉眼里没有“苦”,心里没有“我”。天再热,他不嫌热,天再冷,他不怕冷。严寒的冬天,他负责和灰,双手的皮肤冻得象老柿树皮一样,裂开一个个小血口,手一伸进泥灰里,痛得钻心。可是他从来没有吐过一个“疼”字。后来大伙发现他的手实在不行,就叫医生用纱布把他的手缠住。就这样,他也不肯闲着。不能和灰,他就搬石头。同志们劝他回去休息,他却说:“这只是伤点肉皮,骨头还是好好的。我要学习老愚公那种顽强战斗的精神,为革命多干活。”
张思忠老汉在日常生活中,也处处体现一心为公的高贵品质。一九六八年夏季的一个深夜,狂风大作,巨雷震响。张思忠被雷声惊醒。他想起工地上还有两袋水泥露天放着,要是被雨淋湿就不能用了。两袋水泥本来算不得什么,可是他牢记毛主席关于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教导,觉得集体的东西,一分一毫不能丢掉。于是,他拉开门就往外跑。夜,黑得象锅底。风,越刮越大,吹得人睁不开眼,喘不过气。张思忠趁着电光猛向前跑。他嘴里默默地喊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深一脚,浅一脚,不知摔了多少跤,才跑到工地,用尽全身力量,把一口和灰的大锅扣在两袋水泥上。当他回到住地时,雨水和着汗水,已经把衣服湿透。
张思忠老汉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热爱集体,一心为公。广大贫下中农一提起张思忠,都称赞说:张思忠老汉心上刻的可都是“公”字啊!
本报通讯员


查看完整版本: [-- 心里装着一个“公”字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