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在革命摇篮里茁壮成长——到井冈山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9年10月 -> 在革命摇篮里茁壮成长——到井冈山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69-10-29 00:00

在革命摇篮里茁壮成长——到井冈山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第4版()
专栏:

在革命摇篮里茁壮成长
——到井冈山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巍巍井冈山,山花红烂漫。从大小五井到五大哨口,在当年毛主席领导红军战斗过的每一个地方,人们到处可以看见一批批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是到井冈山插队落户的上海、吉安等地的知识青年。他们在毛主席亲自培育的井冈山革命精神熏陶下,在贫下中农的热情教育下,在革命摇篮里茁壮地成长。
井冈山革命道路,是知识青年前进的方向
提起在荆竹山生产队插队落户的四十个青年,贫下中农一致称赞他们是经得起考验的“好后生”。
荆竹山在江西和湖南两省交界处。这里开门见山,出门爬岭,生活艰苦。这些从小生长在城市里的青年人能立志在深山沟里扎根,是经过一个艰苦思想斗争过程的。
他们来到荆竹山第二天的深夜,遇上了一场大风雨。屋顶的杉树皮被狂风刮进了深山,床上的被子被大雨淋湿。大家坐在床上,你望着我,我望着你,鼓着个嘴巴不说话。这时,贫下中农满腔热情地来到他们身边,有的帮他们盖杉皮,钉门窗;有的送来了自己种的南瓜、青菜。老贫农李官龙在这个人的床上看看,那个人的床上摸摸,当他发现有个青年的被子单薄时,不声不响地把自家的被子拿来给他盖上。贫下中农深厚的阶级情谊,使青年们受到很大教育。
以后,共产党员、贫协主任林世开带着知识青年到雷打石去,这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当年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时宣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地方。在那里,林世开和青年们一起学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青年们站在雷打石上,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他们仿佛看到,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工农子弟兵在伟大统帅毛主席指挥下,从井冈山到延安,从延安到北京,南征北战,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壮丽情景。他们说:一切行动听指挥。毛主席叫我们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我们没有理由不安心。我们一定要听毛主席的话,战胜一切困难,在山沟里闹一辈子革命,当一辈子农民。
现在,这群青年在贫下中农的教育下,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的青年劳动归来时,见到田塍上长着当年红军吃过的苦苦菜,总要摘几把回来做“传统饭”。他们说:“这种菜虽然味道涩苦,但政治营养最高,能使人永葆革命青春。”初来时,有的青年睡不惯简易的木板床,现在躺下去一觉到天亮。有的还情不自禁地唱起当年红军经常唱的一首歌谣:“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雨,暖暖和和入梦乡。”有个青年家里来信说爸爸妈妈想他,要他回去探望一次。他回信说:“这里的贫下中农比爹娘还要亲,我们要在当年红军战斗过的地方,扎根一辈子,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井冈山艰苦奋斗作风,是知识青年改造世界观的巨大动力
伟大领袖毛主席当年同群众一起吃红米饭,喝南瓜汤,和战士一起并肩挑粮上井冈山的伟大革命实践,激励着知识青年努力在革命摇篮里斗私批修,锤炼一颗为人民为革命的红心。
今年四月的一天,插队在上井生产队的知识青年和贫下中农一起,从小井挑粪到黄洋界下的棉田里,来回一趟有十来华里。当时下着蒙蒙细雨,山高路滑,刚挑到半山坡,就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越挑觉得担子越重。有的人好不容易把一担粪挑到田里,就坐在田头叫起苦来。正在田里撒粪的老红军罗尚德走过来,指着眼前的黄洋界,对青年们讲起了毛主席从宁冈挑粮上井冈山的故事。他们望着巍峨的黄洋界,伟大领袖毛主席与红军战士并肩挑粮的一幅壮丽图景,立即浮现在眼前。当他们想到,当年老红军爬的山比自己爬的高,挑的担子比自己挑的重,走的路比自己走的远时,决心以老红军为榜样,为革命挑重担。有个女青年叫章玉莲,队里为了照顾她,分她去铲田塍,她坚决不干,也参加了挑粪的行列。他们说:“面对黄洋界,肩挑红军担,是锻炼意志、改造思想的最好机会”。贫下中农满意地说:“你们现在有点象做田人的样子了。”
去年,从吉安来的八名知识青年,刚到罗浮山这个小山村时,思想不够稳定,没有长期落户的打算。贫下中农发现这种情况后,就组织他们到茨坪学习革命传统。他们在“毛主席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里,亲眼看到伟大领袖毛主席为开辟这条革命的道路所经历的千辛万苦。他们从毛主席挑粮的扁担上,想到自己肩上还有一副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重担;他们从毛主席为贫下中农挑水的木桶上,看到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必要性;他们从毛主席和红军吃过的野菜和硝盐中,看到了自己过去图舒适、贪安逸是资产阶级思想,从而明确了自己思想改造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纪念馆里一件件的革命文物,一幅幅的革命图片,焕发出了知识青年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扎根在农村干革命的激情。
回到生产队后,八个青年遵照毛主席关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教导,订了“三不伸手”的计划:一不向国家伸手,二不向生产队伸手,三不向父母伸手。一切困难都靠自己的双手去解决。没有菜地,他们就开荒种菜;没有家具,自己动手做;房子漏了自己爬上去修理;头发长了自己理,衣服破了自己补。上工时一齐出勤,家务事大家动手。八个人团结一条心,劳动、学习、生活安排得有条不紊。去年年终分配,他们除了口粮自给外,还分进了现金。他们自豪地说:“我们有了红军的革命传统,有了自力更生的精神,就能在农村扎牢根子,为革命种一辈子田。”
井冈山人,是知识青年学习的最好榜样
“井冈山头高连天,汪洋大海不见边,比起恩人毛委员,高山嫌低海嫌浅。”英雄的井冈山人民,经常用这首歌谣表达他们对毛主席无限深厚的阶级感情。他们最听毛主席的话,处处按毛主席的指示办事,为在这里插队落户的七百多名知识青年树立了最好的榜样。
在大井生产队插队落户的二十多名知识青年,来到这里的第二天,贫下中农就给他们讲述毛主席在井冈山上的伟大革命实践,领着他们参观毛主席的旧居。在毛主席旧居后边的墙壁中嵌着一段红色的残墙。一九二九年毛主席离开井冈山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在大井实行了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烧毁了大井所有的房屋,毛主席居住过的房子也被烧得只剩下这堵残墙。在白色恐怖下,大井人民冒着生命危险,经常从山上下来,拿着杉树皮把它遮盖起来,使它免受风雨的侵蚀。解放后,大井人民修复毛主席旧居时,特意把这段残墙嵌在新墙中。大井人民无限忠于毛主席的红心,深深地感动了这些知识青年。他们出工路过毛主席旧居时,总要深情地抚摸一下这堵红色的残墙,瞻仰旧居后面那两棵经历过革命风暴的常青树。
当青年们看到七十二岁的老暴动队长、毛主席旧居讲解员邹文楷,深夜还戴着老花眼镜坐在油灯下学习毛主席著作时,每个人的心情都格外激动。他们立即订出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措施,决心象井冈山人民那样,一辈子紧跟毛主席,忠于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每当毛主席最新指示一发表,他们就立即走遍各个山村,挨家挨户去宣传。今年四月二十四日深夜,知识青年从广播里听到党的“九大”胜利闭幕的新闻公报后,立即点燃起当年红军用的松明,冒雨走遍大小五井,和贫下中农一起最热烈地欢呼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他最亲密的战友林副主席当选。
知识青年和贫下中农鱼水亲,心相印,对阶级敌人却怀着深仇大恨。朱砂大队的贫下中农经常给在这里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讲当年红军打败白狗子,坚守朱砂冲哨口的革命故事,给他们讲村史、家史,提高这些青年的阶级斗争觉悟。一次,几个青年正在菜园里整地,一个地主婆走到他们跟前,假惺惺地说:“你们真可怜呀!来这里安家,连点菜都吃不上,回头我给你们拿点菜秧来栽。”青年们意识到这是阶级敌人打出来的“糖衣炮弹”,立即厉声斥责道:“少废话,谁要你的臭菜秧!”贫下中农都夸他们做得对。
一年多来,落户在革命摇篮井冈山地区的知识青年,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在贫下中农热情关怀下,不仅思想感情上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而且也逐渐学会了不少为人民服务的本领。现在,在知识青年当中,有的被贫下中农推选为会计、保管,有的成了“赤脚教师”和“赤脚医生”。他们想贫下中农所想,急贫下中农所急,帮贫下中农所需,贫下中农称赞他们说:“这些青年真是我们的贴心人!”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查看完整版本: [-- 在革命摇篮里茁壮成长——到井冈山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