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向高山夺良田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9年11月 -> 向高山夺良田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69-11-21 00:00

向高山夺良田

第5版()
专栏:阿尔巴尼亚通讯

向高山夺良田
在气候寒冷、气温多变、海拔一千六百米的什图拉高山地带大面积种植庄稼的奇迹,传遍了科尔察和整个阿尔巴尼亚。
过去,崇山峻岭的什图拉地区一直被认为是任何庄稼都不能生长的地方。但是,英雄的什图拉国营农场的劳动者却用自己的实践雄辩地证明了,这里不仅可以大面积种庄稼,而且可以获得很好的收成。
不屈的山村
什图拉离阿尔巴尼亚南方政治、文化中心科尔察市西南约四十公里。民族解放战争时期,什图拉是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是游击队经常活动的地带,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山村。
什图拉在战争中经受了革命的洗礼,遭到了意、德法西斯匪徒的严重摧残和破坏。一九四三年,这一带村庄几乎全被敌人烧毁,什图拉村就被敌人烧过数次。什图拉一带的农民和牧民同游击队并肩战斗,打垮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疯狂进攻,保卫了这块红色的革命根据地。
听从党的召唤
阿尔巴尼亚人民的伟大领袖恩维尔·霍查同志在一九六六年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向全国人民发出了伟大号召:“到丘陵和山区去,美化丘陵和山区,使它变得象平原那样富饶。”
科尔察的劳动者和全体阿尔巴尼亚人民一样,热烈响应党的这一伟大号召,许多人报名志愿到什图拉长期安家落户,为改变山区面貌,增加粮食生产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要在什图拉开山辟岭,兴建家园,用自己的双手和劳动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增砖添瓦。
富有光荣革命战斗传统的阿尔巴尼亚人民军驻科尔察部队的战士们也积极响应党的伟大号召,在向山区进军的行列里,又一次走在前列。他们不仅掌握先进的军事艺术和技术,加强战备,警惕地保卫祖国和革命的利益,而且为了实现党的伟大使命,也来到了丘陵和山区,为扩大耕地面积,多打粮食而贡献自己的力量。驻科尔察部队的战士们在开垦什图拉山区的战斗中,又一次立了新功。
一九六六年冬,什图拉山谷响起了拖拉机的马达声,向高山进军的号角吹响了!由战士们驾驶的一辆辆拖拉机在荒地上日夜奔驰,肥沃的新土第一次被翻了出来。战士们的忘我劳动,使当地的老农和牧民很感动,但在这崇山峻岭里自古以来就没有种过庄稼。“什图拉”这个字的阿尔巴尼亚文的意思是“石柱”,在“石柱”地方能长粮食吗?多少年代形成的习惯势力使当地的居民对于在这里种植庄稼抱着怀疑态度。
什图拉农场一九六七年第一次收获的喜讯,使当地居民信服了:什图拉照样可以种庄稼。一九六七年什图拉山村的马铃薯产量每公顷平均达到了一百一十公担。当农场职工和当地居民看到从土里挖出一颗颗硕大的马铃薯时,高兴得跳了起来。当地的老农也高兴地不断重复着说:“好极了!”“好极了!”
什图拉农场连年都获得了好收成。然而,每一次丰收,来之多么不易啊!这是勤劳勇敢的农场职工用血汗浇灌出来的啊!一九六八年七月的一天晚上,什图拉山上气候突变,气温骤降,一夜之间,一场大霜把五十多公顷马铃薯冻伤了,农场职工们焦急万分,他们想,难道就这样失败了吗?不!决不能向大自然屈服,一定要把霜冻的马铃薯抢救过来。一场紧张的战斗打响了,人民军战士、农场职工,男女老幼一齐动员起来,把铁桶、盆、罐全用起来,一桶桶,一盆盆,一罐罐向霜冻的马铃薯地里浇水。附近的水用完了,再到较远的地方提取,经过日夜奋战,并追施化肥,终于把五十多公顷马铃薯抢救过来了。几天之后,这块土地上的马铃薯叶又重新恢复了嫩绿的青春。到秋收季节,每公顷获得了一百五十公担的好收成。
羊壮地肥
过去在什图拉,只在夏秋季节才有牧民上山放牧。因为入冬以后,大雪就封山了。每年一到深秋,牧民就赶着羊群到南方萨兰达去过冬。从什图拉到萨兰达约有一百多公里,牧民要赶着羊群,爬过几层大山,渡过几条河,夜宿荒山,晓行野岭,经过十数天千辛万苦的行程才能到达萨兰达地区。一路上,由于长途跋涉,每年都有百分之十左右的羊死亡。
什图拉办了农场以后,农场职工就想,难道我们不能把这老传统改掉,使羊群在什图拉过冬吗?他们找到了羊群不能在当地过冬的主要原因是冬天没有饲料。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种植足够的饲料。他们坚信,有了饲料,有了过冬的羊圈,羊群毫无问题可以在当地过冬。于是,他们在一九六七年春就试种了十几公顷的苜蓿。结果,每公顷苜蓿获得了三十多公担的好收成。这年冬天,什图拉的羊群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当地顺利地渡过了严寒的冬天。
羊群在当地过冬不仅避免了羊群因迁移而造成的伤亡损失,而且还增加了生产。
母羊在当地过冬后第二年春天一、二月份就开始产羔,因保养好,饲料足,奶多羔羊壮,羔羊成活率达到百分之百,而且每只羊的羊毛产量可增加半公斤。
另外,羊群在当地过冬所积羊粪,是极好的肥料,一冬的羊粪可供二十公顷土地使用。
由于种植了充足的饲料,什图拉的畜牧业迅速发展起来,他们不仅放牧绵羊,而且还饲养了二百多头牛、马等大牲畜,养这么多的大牲畜也是什图拉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新事。
什图拉农场不仅是生产大量粮食的基地,同时又是畜牧业发达的新型高山农场。
英雄创新业
什图拉农场建场至今,已开垦了四百三十多公顷新地,种上了各种庄稼。这个仅仅有二年多历史的新农场,已是人丁兴旺,牛羊成群,粮谷满仓,一片热气腾腾的繁荣景象。
什图拉农场今年在谷底两旁山坡上种植的一百九十多公顷大麦和黑麦长得比往年还好。九月份,当我们来到这里时,正是麦田一片金黄,即将开镰收割的时候,阵风吹来,麦浪起伏,闪烁着金色的光亮,预告着今年的丰收。除了大麦、黑麦外,这个农场的主要作物是马铃薯。在谷底,一片片马铃薯长势良好。农场场长梅玛告诉我们,这是他们种的高产试验田,共有二十公顷,预计每公顷将产三百公担。其余一百一十五公顷马铃薯每公顷也将获得一百二十五公担的产量。
在这片茂盛的马铃薯地中间,我们发现了一块甜菜地,甜菜长得叶厚色艳。场长说,这里从来没有种过甜菜,今年试种的甜菜,看来长得很好。明年计划扩大甜菜的播种面积。
老英雄再战高山
我们访问什图拉农场时,曾到好客的老游击队员、农场新职工阿依丁尼家作客。这位五十多岁的老游击队员,年轻时是个石匠,在民族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他放下了自己的铁锤,拿起了钢枪,参加了当时战斗在科尔察的民族解放军第九突击旅,转战南北,立下了杀敌保国的功勋。解放后不久,党组织派他到马利奇农场参加农业生产,他欣然地来到了马利奇农场。一九六七年他又以一个老游击队员的革命姿态,响应党的号召,抱着改变山区面貌,向高山要粮的雄心壮志,带着全家六口来到了什图拉农场。他怀着一个革命战士豪迈的心情说:“党号召我们党员要到艰苦的地方去,我作为党的一员,就应该响应党的号召。虽然,从平原到山区,条件差,困难多,但我们党员是从来不怕困难的。”
他不仅和他的妻子及十六岁的女儿参加劳动,而且还是学习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党史和霍查同志著作的积极分子。他屋内墙上挂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画像,还有霍查同志和毛主席、林副主席的照片。桌子上放着红彤彤的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党史、恩维尔·霍查同志著作和《毛主席语录》。
象这样的老英雄并不是个别的。现在什图拉农场的职工已在这高山上创造出人间奇迹,他们在短暂的两年多时间里,使一片荒凉的什图拉变成了富饶的米粮川。在迎接祖国解放二十五周年的大喜日子里,他们决心以更加快速的步伐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夺取更大的胜利。 新华社记者


查看完整版本: [-- 向高山夺良田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