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用唯物辩证法指导农业生产——从河横大队三麦稳产高产得到的启示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9年11月 -> 用唯物辩证法指导农业生产——从河横大队三麦稳产高产得到的启示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69-11-23 00:00

用唯物辩证法指导农业生产——从河横大队三麦稳产高产得到的启示

第4版()
专栏:

用唯物辩证法指导农业生产
——从河横大队三麦稳产高产得到的启示
泰县河横大队是江苏扬州里下河地区三麦高产的先进单位。这里,原来以种一熟水稻为主。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推动下,广大贫下中农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用唯物辩证法指导农业生产,创造了三麦连年高产的出色成绩,积累了一套三麦稳产、高产的经验。
充分发挥人的作用
毛主席教导我们:“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河横大队的耕地原来大部分是一年一熟的水稻“沤田”,每年亩产只有四百斤左右。对于这种状况,有两种不同态度:一种是安于现状,一种是要求变革。两种态度反映了两种精神状态,核心是为什么种田的问题。贫下中农说得好:为自己种田,安于现状;为革命种田,不断向前。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的思想革命化,广大贫下中农活学活用“老三篇”,大破“为自己种田”的旧思想,大立“为革命种田”的新思想。
三麦高产的重要措施是深翻土地。河横大队是重粘土,过去牛耕也达不到深耕六寸以上的要求。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贫下中农,坚决克服困难,他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用大锹一锹一锹的挖,把每块麦田都深翻六寸以上。经过两个冬春苦战,把一千八百多亩一熟沤田全部改造成为二熟良田,初步改变了落后面貌。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翻了一番,夏熟三麦总产增长了四点一倍,还扩大了棉花等作物的种植面积。
认真探索客观规律
过去,这里流传着一种说法:“三麦是个旱庄稼,丢在火坑里也能长”。长期以来在里下河地区没有给三麦灌水的习惯。
近几年来,河横大队在夺取三麦稳产、高产的实践中,打破了不给三麦灌水的“常规”,不仅保证了三麦稳产、高产,而且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要运用毛泽东思想,具体分析农业生产上的传统种植方法,努力探索作物生长的规律,自觉地运用客观规律,指导农业生产。
一九六五年,河横大队三麦播种时,遇到了干旱,麦子播种不下去,已经种下去的也不出苗。他们在两块已播种的田里作灌水试验,一块窨透水,一块只放满墒水。两三天后,窨透水的田苗出齐了,放满墒水的田出苗不齐,没窨水的田仍然没有出苗。这个试验,打破了种麦不能窨水的“常规”。但窨水种麦、催苗的经验是不是合乎作物生长的规律性,在整个三麦生长的过程中,要不要灌水呢?河横大队在一九六五年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三麦生长的全过程,以及本地雨水分布的情况,并在实践中,认真观察三麦在各个不同季节里生长的情况,不断积累资料,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摸到了规律,解决了三麦生长对水的需要和雨水分布不匀的矛盾,为三麦正常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
河横大队的经验告诉我们,在认识自然规律的过程中,必须对各种矛盾和矛盾的各个方面,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具体地分析客观情况,认真总结经验。毛主席教导我们:“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来指导农业生产,只有老老实实的态度,才是唯一正确的态度。
主动进攻和积极防御
三麦的生长周期比较长,从第一年的秋末到第二年的夏初,经历几个不同的季节,这期间自然条件的变化比较大,霜冻、雨涝、干旱、风、虫、病,都可能对三麦成长造成严重危害。对这些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采取主动进攻,积极防御的态度,是夺取稳产、高产的重要关键。
几年来,河横大队在同自然灾害斗争中,不断地批判和克服了各种错误思想,力争主动,防患于未然。有灾无灾,立足于有灾;大灾小灾,立足于大灾。这里地势低洼,四面环河,雨涝威胁很大;地下水位高,湿度大,容易引起三麦烂根早死,增加病虫危害。针对这个情况,在一九六六年和一九六七年,他们用了两个冬春,修成了一条长二十里,高四米,能够防御当地最高水位的大圩堤。在低洼的农田中间开挖了大小穿心沟四十多条。同时,每年三麦播种前,就在田间挖好横沟、竖沟、腰沟,建立完整的田间排灌系统,做到了挡得住,排得出,灌得进,降低了地下水位,基本上达到了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要求。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在同自然灾害的斗争中,知彼,就是要了解和掌握自然灾害发生、发展的规律;知己,就是要掌握人们具有的抗灾能力。这样,就能针对薄弱环节,采取积极防御的措施。小麦是最容易发生赤霉病的。河横大队过去对赤霉病事先不防,发病才治,常常造成较大的损失。近几年来,他们认真地研究了赤霉病的发生情况,积极采取防御措施,一面密切注视三麦从秀穗到成熟前的天气变化情况,一面加强田间检查,掌握了防治赤霉病的主动权。今年四月下旬气温高、雨水多,五月中旬气温又偏高,形成了赤霉病大发生的条件,他们立即普遍用药防治三次,效果良好。
不平衡中抓平衡
在农业生产中,产量不平衡是经常的。从不平衡中抓平衡,就能促使农业生产不断出现新的水平。
不平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总起来说,不外是自然因素和人的因素在起作用。从不平衡中抓平衡,就是要细致地分析这两方面的因素,充分发挥人的决定作用。河横大队一九六六年开始大面积播种
“六七一”小麦优良品种时,发现一部分早播的冬前生长过旺,后期肥力跟不上,影响产量;肥力足的也易于倒伏,形成了高级“三类苗”。迟播的发得差,冻害重,产量也很低,共同的问题是播种不适时。播种期是自然因素,掌握播种期,把“失时”变为
“适时”,要靠人的因素。河横大队经过多次试验,终于摸出了“六七一”小麦在霜降后五天左右播种最为适宜。为了适时播种,又从劳力、茬口安排上做了调整,特别是把深翻、施肥、整地等提前做好。在播种时,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大大缩短了播种时间。一九六八年,“六七一”小麦在五天内就播种结束,解决了由于播种不适时而带来的不平衡。
从不平衡中抓平衡,重要的方法是比较。河横大队从生产队之间、田块之间、墒与墒之间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分析原因,研究措施。在农作物生长的全过程中,经常地在各种范围内进行比较,对于促进高产有着重大意义。通过比较,一方面及时发现了不平衡的因素,采取某些补救措施;一方面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为下年增产提供根据。这几年,河横大队这样做了,在三麦生产上每年都有一些新道道,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扬州专区革命委员会报道组


查看完整版本: [-- 用唯物辩证法指导农业生产——从河横大队三麦稳产高产得到的启示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