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坚定地走在社会主义大道上——记黑龙江省“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劳洲公社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69年12月 -> 坚定地走在社会主义大道上——记黑龙江省“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劳洲公社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69-12-29 00:00

坚定地走在社会主义大道上——记黑龙江省“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劳洲公社

第5版()
专栏:

  坚定地走在社会主义大道上
  ——记黑龙江省“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劳洲公社
黑龙江省肇东县劳洲公社,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战斗洗礼,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一个长期落后的单位一跃成为全省农业战线的先进典型。粮食平均亩产超过四百斤,成了黑龙江省第一个平均亩产闯过四百斤大关的公社。
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前进
“劳洲,劳洲,旱涝不保收。”过去的劳洲,粮食亩产最高二百一十斤,最低的只有几十斤。
过去有人说,劳洲穷就穷在旱、涝、盐碱“三害”上。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人们明白了:劳洲穷,根子是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毒害。
公社革委会成立后,遵照毛主席关于“不破不立”的伟大教导,带领广大社员深入持久地开展革命大批判,狠批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坚决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奋勇前进。
新民大队的贫下中农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控诉了刘少奇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罪行:全国解放不久,叛徒刘少奇竭力鼓吹“三马一犁一车”式的富农经济,造成大队两极分化;困难时期,刘少奇刮起的“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的妖风吹到这里,使集体经济又遭受到严重危害。一九六一年新民大队的粮食亩产只有八十多斤,吃国家粮十三万多斤。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广大社员批判了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坚决按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办事。一九六八年粮食亩产飞跃到五百多斤,不但没吃国家粮,还交售商品粮一百四十万斤。活生生的事实,使干部和革命群众受到很大教育,大大提高了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觉悟。干部和群众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断促进了生产的大发展。
新民大队第一生产队领导班子成员刘贵说:“过去当生产队长时没有路线斗争觉悟,睁着眼睛走错路。腰累弯了,腿跑酸了,生产还是上不来。”从此,他狠抓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不放。冬天有人鼓吹拉脚搞“外快”。他坚决顶住说:“丢了以粮为纲搞‘外快’,就是发展资本主义,我们绝不能走这条回头路。”他带领贫下中农顶风冒雪,大搞冬季积肥,把四十年来没有动过土的涝洼塘来了个大翻个,为增产更多的粮食创造了条件。
广大贫下中农经过两条路线斗争教育,积极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今年春耕时,有个别生产队的干部,以解决社员吃菜问题为“理由”,想多留生产队的瓜菜地。贫下中农知道后,就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们说:“这是变相扩大园田地。我们不能为了几亩菜地,丢了社会主义。”生产队的干部受到了教育,取消了原来扩大瓜菜地的打算,坚决按国家计划种植。
  用“老三篇”武装头脑,树立为革命种田思想
劳洲公社革委会在改变劳洲落后面貌的斗争中,始终把带领广大社员活学活用“老三篇”,促进人的思想革命化,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从公社到各生产队,坚持举办各种类型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召开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讲用会,不断用“老三篇”的光辉思想武装广大社员,引导社员破“私”立“公”,树立为革命种田的思想。
通过活学活用“老三篇”,广大社员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想的是集体,抓革命促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跃进大队第五生产队贫农女社员张凤英,土改时打土豪,分田地,是带领群众冲锋陷阵的积极分子,后来,由于中了“刘毒”,“私”字多了,不愿意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叫儿媳妇给她念“老三篇”,越学越觉得自己和张思德、白求恩、老愚公相差太远了,越学越觉得对不起毛主席。从此,她决心紧跟毛主席干一辈子革命,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今年九月,她身体有病,仍不顾社员的劝阻,积极参加抗洪斗争。
去年,向阳大队修水渠,有一条渠需要通过另一个大队的耕地。开始,这个大队有些社员认为,他们修渠,他们受益,为啥占我们的地?针对这个问题,公社革委会组织这个队的社员深入学习“老三篇”,开展“怎样才能为革命种好田”的大讨论,使社员懂得了顾全大局,服从整体利益的道理,不但高高兴兴地让出了地,而且还主动出人帮助向阳大队把渠修好。贫下中农说:“我们不能埋头种田,要抬头看路,看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大路。”
学大寨革命精神,走大寨革命道路
劳洲公社十年九旱,伏涝成灾。这个公社的广大社员就学习大寨贫下中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首先开展了一场变水害为水利的斗争。
一九六六年,他们组织了有干部、老农和技术员参加的“三结合”的调查队,对公社的水利情况作了全面的调查,并放手发动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他们没有资金自己筹,没有设备就用土法代,不懂技术就在干中学。这个公社有个黄土岗,挡住松花江水过岗浇田。一到干旱年景,岗后的四百多亩庄稼就颗粒不收。贫下中农说:“大寨能把水引上高山,我们就这么个小小的黄土岗,难道不能把水引上来?”一九六七年秋天,他们靠自己的一双手,劈开土岗,引水灌田,硬是把过去遇旱绝产的四百多亩土地变成了稳产高产田。
民权大队,过去是全公社有名的“人穷、地穷、村也穷”的穷队。一九六八年冬天,他们决心靠自己的力量修建扬水站。国家准备拨给他们一部分贷款。可是,贫下中农说:“我们要学习大寨的革命精神,走自力更生的道路,国家的贷款我们一分也不要。”就这样,他们靠自己的力量建成了两处扬水站。全公社在三年多的时间内,修建了抽水站二十六处,修渠挖壕数百条,使百分之九十三的耕地达到了“遇旱有水,遇涝排水”,实现了水利化。广大贫下中农说:“听了毛主席的话,老天造孽咱不怕,江水遍地流,有雨无雨也丰收。”
过去,这个公社耕作较粗,现在种地精益求精。来这里参观的人都赞不绝口。一九六七年,新民大队第三生产队,推广玉米一埯双株时,为了保全苗,他们硬是一埯一埯的数,发现四百五十亩玉米出苗率达百分之九十四。他们决心把百分之六的缺苗补上,共补了四万五千多棵,仅补苗就增产粮食二万多斤。
这个公社有一支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农业技术队伍。他们是落实“农业八字宪法”的突击队。几年来,全公社培养了二百多名土生土长的农业技术员。现在,队队建立了有干部、老农和知识青年“三结合”技术队伍。一九六七年,他们成功地培育了一个新的玉米杂交组合,第二年就推广了四千五百亩,平均亩产一千六百多斤,比原来的玉米品种增产百分之二十。几年来,通过自繁、自选、自留和外引的办法,全公社实现了良种化。
今年,在“九大”精神鼓舞下,这个公社又在麦茬地里成功地进行了复种糜子的试验,复种的糜子平均亩产二百六十四斤,打开了黑龙江粮食不能复种的“禁区”,为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新华社通讯员(本报有删节)


查看完整版本: [-- 坚定地走在社会主义大道上——记黑龙江省“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劳洲公社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