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从“硫磺厂”谈起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49年07月 -> 从“硫磺厂”谈起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黎扬 1949-07-30 00:00

从“硫磺厂”谈起

第4版()
专栏:

  从“硫磺厂”谈起
黎扬
歌剧“硫磺厂”的剧情很简单:山西省阳泉的一个叫作桑乾河的村庄,土地很少,群众很贫穷,一九四七年闹荒旱,老百姓把榆树皮都吃光了,工作员老易同志来到这里,了解了情况,知道全村只有一个破落地主,土地平均起来每人还不到一亩,地质也不好,只依靠土地生产,是不能过好日子的,就组织大家烧硫磺。克服了很多困难,教育和改造了落后分子,后来大家生活富裕了,家家都有吃有穿的过着兴旺日子,往日娶不起媳妇的现在也娶了媳妇。于是觉悟普遍的提高了,大家决心增加生产支援前线跟着毛泽东共产党前进。
“硫磺厂”里所表现的还不是大规模的机器化用科学方法开采的工矿业,而是原始的简陋的手工业式的工矿业,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工矿业还带有着农副业生产的性质,参加劳动的工人也和农村有着密切的血统关系——还是“住在农村中的工人”,然而就是这种简单的萌芽状态的工业,却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两种社会里的两种命运。
在旧社会里,不管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统治,或是阎锡山匪帮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军阀统治,中国工业总是没有发展前途的,也不可能有发展前途。和中国工人结成不解之缘的,只有贫困饥饿和绝望。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凭依着政治、经济的锁练(当然,还有军事、文化的锁练)紧紧的锁住中国工业的喉咙,压榨它们侮弄它们,一方面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拼命的向中国还带有原始性的工业掠夺廉价的原料,一方面又用廉价的工资收买过剩的劳动力,把工人们投入非人的生活,而有些时候,劳动甚至是通过军事政治力量的强迫进行的。歌剧“硫磺厂”里的工人们,一提起烧磺就生气,过去烧磺不但经常欠工钱不给挣不下钱,还要时常的受日本阎匪的欺侮,闹得糠窝窝也难得吃上,这时,难道还能谈到什么生产的积极性吗?
毛主席说:“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与统一的中国,不能有工业的中国。”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硫磺厂”也从正面证明了这一真理。
在新社会里,桑乾河村的人民正如一切解放区人民一样,找到了走向幸福生活的道路。当然,不是自流的走上的;相反的,是经过了艰苦的组织和教育过程,而这个组织者和教育者则是工作人员老易同志,则是共产党。当开始烧磺时,多数群众抱着怀疑态度,信心不高。技术工人王三,还多少受他老婆春娥的影响,春娥说;“糠都没得吃了,还瞎闹什么硫磺?……”典型的落后工人朱七到处说怪话,盼着磺厂搞得稀糟,当需要到几十丈深的磺窑下面去看看情况时,工人们还互相推托,谁都不肯先下去,叫老易同志点,点到谁是谁(这一点表现了工人们还带着农民的落后观点,缺乏血统的产业工人那种高度觉悟),可是一切困难都没有吓倒共产党人,老易同志善于依靠群众,具体解决群众的困难,他抓紧了积极分子,用试烧两炉的成功,带动了大家,给群众借来口粮,解决了生活问题,用压水机排去磺窑的积水,用风车流通了窑底的空气,终于把“硫磺厂”开办了起来。
克服一切障碍创造硫磺厂的经过,同时也是教育改造工人们的经过,劳动人民从自己生活日益改善的事实中,经过党的领导和帮助,提高了政治水平,落后的变为积极的,积极分子则真正成为群众的模范,他们再也不是单为多挣工钱而生产了,他们懂得了他们是在为着解放全中国而劳动。
即使是最原始最简单的工业,一经和共产党和人民民主政权相结合,立即就展开了无限灿烂的远景。
目前恢复与发展生产(特别是工业生产)已经成为我们压倒一切的任务,而我们工业的恢复与发展,势必要经过如同硫磺厂这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落后到积极”的许许多多的斗争过程,因此硫磺厂的演出是有它一定的教育意义,它告诉我们在党的面前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


查看完整版本: [-- 从“硫磺厂”谈起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