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掌握辩证法 建设新山区 淅川县农业生产面貌发生很大变化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0年11月 -> 掌握辩证法 建设新山区 淅川县农业生产面貌发生很大变化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0-11-17 00:00

掌握辩证法 建设新山区 淅川县农业生产面貌发生很大变化

第3版()
专栏:

掌握辩证法 建设新山区
淅川县农业生产面貌发生很大变化
本报讯 河南省淅川县革委会领导成员以大寨党支部为榜样,带头学习和运用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带领全县人民战天斗地,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使淅川县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淅川县山高水缺,地薄人穷。解放前,贫下中农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解放后,生产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破坏,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贫困局面。县革委会成立后,带领全县人民狠抓革命,猛促生产,决心迅速改变山区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淅川。但是,少数领导成员缺乏足够信心,他们说:“山高沟深石头多,水土流失重,改变面貌难。”县革委会主任张玉佩认为,这种悲观情绪实质上是懒汉懦夫世界观的反映。要改变山区面貌,首先要改变领导班子的思想。于是,革委会举办了毛泽东思想学习班,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和“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的伟大教导,狠批了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和破坏山区建设的罪行,使大家深刻地认识到: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困难条件是可以改变的。山高沟深,水土流失,固然是个不利条件,但它是有限的。全县有无限忠于毛主席的四十万人民,是最有利的因素,有无限的创造力。通过这样一摆,革委会成员纷纷检查自己:不是条件差,而是我们的思想觉悟低;不是改变山区面貌难,而是我们思想有畏难情绪,缺乏战胜困难的雄心壮志。从而,鼓起了革命干劲,振奋了革命精神。他们说:“困难,它能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共产党员就是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县革委会带领各级革委会的领导成员到大寨、林县参观学习,进一步激发了大家改变山区落后面貌的信心。他们说:“只要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依靠广大贫下中农,就一定能改变淅川一穷二白的面貌。”
怎样改变山区面貌?县革委会领导成员遵照毛主席关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和“调查就是解决问题”的伟大教导,走出去调查研究。他们曾三次组织调查组,由革委会主任亲自带领,跑遍了大小四十四条河流,上千个山头,走访了十三个公社,四百多个大队。经过详细调查,摸清了情况,根据贫下中农的要求,制订了建设山区的宏图:沿河地区,岸高水低,大搞水轮泵站,引水上岸;丘陵地区,水源奇缺,大搞库、塘、渠,引、提、蓄相结合;深水地区,大搞闸沟淤地。全县掀起了一个改天换地的高潮。
在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的斗争中,淅川县各级革委会,带头学习和运用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用唯物辩证法去认识事物,解决问题。开始,有人说:咱这是山区小县,工业少,家底薄,应该上边派人给设备才行。县革委会针对这种活思想,认真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教导,认识到:接受上级的帮助,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固然是必要的条件,但上级的帮助也只有通过我们坚强的决心和实际行动,才能发生效力。他们决心把改变山区面貌“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缺少水泥、炸药,他们自己动手办起了日产十五吨的水泥厂,办了炸药厂、雷管厂,并发动群众,创造了以浆砌条石代替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的办法,解决水泥不足的困难。不懂技术,大家学中干,干中学,为自己培养了一千多名技术员。缺工具、机器,大家修旧利废,节约使用。全县到处呈现着一派自力更生办水利的局面。上集公社东风大渠的王沟口涵洞,上面要流五百多个流量的洪水,下边要通八个流量的渠水,需要三百五十吨水泥,七十立方米木材,二十二吨钢材,投资八万元。革命干部、贫下中农和技术人员三结合的“诸葛亮”会一讨论,决定“用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自己设计,采取混凝土预制薄弓圈加厚、补砌块石的办法,代替钢筋结构的混凝土建筑物,只花二万元就完成了这座涵洞的建筑。
在改天换地的斗争中,各级领导干部坚持吃苦在前,克服了前进道路上一个个困难。大石桥公社在修建丰收水轮泵站的“阎王碥”青石隧洞和“鹰嘴崖”大渠时,公社革委会把办公室搬到工地就地指挥。领导带头干,社员干劲倍增。经过艰苦奋战,他们打通了“阎王碥”,砍断了“鹰嘴崖”,胜利地把丹江水引上了“磨裕崖”,使历来干旱的磨裕湾变成了丰收湾,常年缺水的刘家泉变成了梯垱交错的层层稻田。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全县的山区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沿丹江、滔河等大小四十四条河流两岸兴建大小水轮泵站一百九十四座,安装水轮泵机二百一十六台,实现了“引、提、蓄”相结合的水利网,把河水引上了高山。同时,还兴建大小渠道一百九十四条,长达一千二百里,新挖大小塘、堰、库二百三十七个。使全县水浇地面积,由原来的一万亩,扩大到十四万亩。今年夏粮作物获得了大面积丰收,平均亩产比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增长将近一倍,是历史上最高水平。今秋在前旱后涝的情况下,又取得了粮棉双丰收。


查看完整版本: [-- 掌握辩证法 建设新山区 淅川县农业生产面貌发生很大变化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