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学会分析事物的方法,做好投递工作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0年11月 -> 学会分析事物的方法,做好投递工作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赵景全 1970-11-30 00:00

学会分析事物的方法,做好投递工作

第4版()
专栏:

学会分析事物的方法,做好投递工作
依安县邮电局投递员 赵景全
我是黑龙江省依安县邮电局的投递员。在毛主席光辉哲学思想指引下,从一九六八年以来,我把二百多封“死信”变成了“活信”。
一九六八年十月末,从海伦县寄来一个邮包,里面是一条棉裤,收件人是依安县皮革社方玉喜。当我把包裹领取单送到皮革社时,会计却告诉我,这个单位没有这个人。我又到他们车间里去打听。几个车间都问到了,大家都说确实没有叫方玉喜的。出来以后,我一寻思,“方”字和“万”字差不多,能不能是寄件人在写字的时候,不慎带了一个小点呢?有了这个想法,我又返回车间问他们:“咱社有没有叫万玉喜的呀?”工人们一听都乐了。有个同志开玩笑地说:“刚才是方玉喜,怎么一转身又跳出个万玉喜呀!”我又问他们家属中有没有叫这个名字的,他们说,没有。我一听就心凉了。晚上回到局里,顺手抽出一张退信条,盖上戳,准备把这个邮件退回去。可是,当我拿起笔刚要写“查无此人”四个字的时候,发现玻璃窗上已经挂了一层白霜,再看看眼前这个邮件,心想:冬天到了,收件人如果不能及时收到棉裤,那怎么过冬啊!我感到如果简单地把邮件退回原处,就是没有尽到责任,没有做到“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这样,我便改变主意,立即按着寄件的地址,给寄件人写去一封信,向他详细地询问了收件人的具体地点和姓名。几天以后,接到回信,说不叫方玉喜,叫方玉学。这个方玉学不是皮革社里的人,而是由海伦县到依安县皮革社一个姓齐的工人家串门的。这个姓齐的工人叫什么名字他也不知道。我拿着包裹单,第二次到皮革社,一打听,确实有一个姓齐的小伙子,可是他家并没有来客人。我把这个邮包的来龙去脉向他讲了以后,他才想起来他父亲家里去了一个朋友。到他父亲家一问,正是方玉学。就这样,我把这封“死信”变成了“活信”。
从这件事我深深体会到:要使“死信”变“活信”,人的世界观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私”字当头,怕苦、怕累、怕麻烦,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本来可以办得到的事情,却往往办不到;“公”字当头,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怀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许多被认为做不到的事情,却可以做得很好。
多年来,我认真摸索投递工作的规律,积累了一些“死信”复活的经验,如:地址不详找老住户,人名不清问同乡,男人信件查户口,女人信件走访老大娘,数字号码易颠倒,同音字里有文章。譬如,一九六八年九月份,从阿荣旗寄来一个邮包,写的是“东南街二十五组徐宝立收”,到二十五组一问,没有这个人。我一分析,阿荣旗是蒙古族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反复回忆谁经常从内蒙古来信,谁家有蒙族亲戚,谁会讲蒙语,这样就从东南街的二千多户中,确定了十几个“重点对象”,很快就在五十二组找到一个许宝立。我一琢磨,“徐”和“许”字音相似,容易写混;“二十五”和“五十二”,字迹相同,容易颠倒,我推测就是这个人,便问他阿荣旗有什么亲戚?姓啥?叫啥?他说的和包裹领取单写的完全相符。
分析问题的时候,还必须掌握“一分为二”的唯物辩证法,在困难的时候,既要承认困难,又要看到光明。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不失前进的信心。
一九六九年二月份,邮电局革委会接到山东陵县千场公社大宗村王秀兰的一封来信,恳切地要求我们帮她查找失散了二十五年的母亲。信中说:“我原是黑龙江省泰安镇人,一九四五年我才十六岁,就离开了亲生的父母。解放后二十年来,我日夜想念自己的亲人……”我怀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接受了这个光荣任务。信中说,她当时住在东五道街,前面有个刘家小铺,父亲的名字叫王振林,叔父王振才,姐夫叫耿长春。单靠信中提供的一点点线索,要完成这个任务,困难是很多的。经过分析,我觉得,时间久,范围大,要找的人可能去向不清,这都是困难的一面,不利的一面。但是,时间虽久,具体是在一九四五年;范围虽大,肯定是在东五道街;要找的人可能去向不清,却是有名有姓,这又都是有利的一面。这样一摆,我的信心就足了。经过反复考虑,我确定先找刘家小铺,开始还是先打听老住户,老年人,问了十几个人,一点线索也没找到。我一想,过去开小铺的买卖人,早都合营了,能不能在商业系统呢?我到有私方人员的商店、车店、饭店、旅店一打听,虽然找到几个姓刘的过去开过小铺,可是人家都不认识王振林。怎么办?是继续查找,还是就此为止呢?毛主席教导说:“革命的道路,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活动的道路一样,总是曲折的,不是笔直的。”我想,对待困难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如果害怕困难,在困难面前缩手缩脚,不敢前进,困难就会越来越大,相反,我们承认困难,分析困难,向困难作斗争,就可能找出解决困难的办法来。心里这样一想,身上就增加了劲头。接着,我就把范围扩大到工交战线的一些厂社,走访老手艺人。有一次,我向制果社老店员张玉珍同志打听这件事,当提到耿长春时,旁边有个顾客说,他们合心社有个叫耿长春的,现在他在南门里群众车店干活呢!送完信,我跑到那里,找到了老耿。我琢磨如果老耿的爱人姓王这就对上号了,所以一开头就问:“老耿,你老伴姓啥?”他一听愣住了,说“姓杨啊”。我一听姓杨,心想,完了,又落空了。我失望地从车间走出来,心里非常难过。走到门口,心想,方才冒冒失失地没有把事情讲清楚,他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想到这儿,我又返回来,把王秀兰的信给老耿念了一遍。他听完以后,说,他有个弟弟叫耿明春,兄弟媳妇是姓王。当时我就把耿明春的通讯处记下来,回来就给他去了一封信,把情况详细地作了介绍。不几天,耿明春回信说,他爱人的确有一个妹妹在一九四四年走散,不知下落。他岳父王振林,现在的住址是“依安县双阳公社德信第一生产队”。我当即又给王振林挂了电话,第二天,他来信说:“山东陵县王秀兰正是我们天天想念的小女儿,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给我们找到了亲人,使我们骨肉团圆。”最后落款是:“贫农社员王振林”。我急忙给王秀兰写了回信,向她报告了这个喜讯,鼓励她好好读毛主席的书,永远跟毛主席干革命。不久,王秀兰全家来了信,表示要用实际行动感谢毛主席的恩情,并告诉我们,准备秋后来探望他们久别的亲人。随信还给我们寄来了三本金光闪闪的《毛主席语录》,鼓励我永远忠于毛主席,为人民服务一辈子。(据新华社)


查看完整版本: [-- 学会分析事物的方法,做好投递工作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