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喀喇昆仑硬七连——新疆军区某部七连战斗在祖国边防线上的英雄事迹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1年02月 -> 喀喇昆仑硬七连——新疆军区某部七连战斗在祖国边防线上的英雄事迹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71-02-26 00:00

喀喇昆仑硬七连——新疆军区某部七连战斗在祖国边防线上的英雄事迹

第2版()
专栏:

喀喇昆仑硬七连
——新疆军区某部七连战斗在祖国边防线上的英雄事迹
新疆军区驻守喀喇昆仑山区的某部七连,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教导和林副主席关于建设政治边防的指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抗严寒,战风雪,以艰苦为荣,以哨卡为家,常备不懈地保卫着祖国的边疆,被人们誉为“喀喇昆仑硬七连”。
(一)
七连的哨卡,设在喀喇昆仑的万山丛中,拔海五千米以上,地质学上把这些地方叫“永冻层”。这里狂风不息,从大年初一刮到年三十,风大的时候吹得石头满山滚。这里四季飘雪,漫天皆白,覆盖了山山岭岭,填平了沟沟壑壑。这里的气温经常是摄氏零度以下,最低的时候到零下四五十度。一年四季,头上离不开兔皮帽子,身上离不开羊皮大衣,睡觉离不开狗皮褥子。这里空气稀薄,氧气缺少,强烈的高山反应使人们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艰苦的环境,给七连指战员生活和执勤带来了不少困难。为了贯彻执行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他们向自然展开了英勇的搏斗。哨卡旁边有个山头,拔海近六千米,“雪鸡难走,山鹰难飞,黄羊见去不见回”,七连的同志们却把它当成了最好的练兵场。战士陈贵春,生长在汉中平原,第一次爬山,空着手爬三个小时,歇了二十八次,才爬到半山腰。他的腿重得象拖着石头,迈不开步,嗓子里象塞着一团棉花,喘不过气。这时候,指导员吕金龙指着山坡上用彩色石片嵌成的“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毛主席语录说:“来,我们一起上!”指导员走在前头,陈贵春紧紧跟上。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陈贵春的心脏越跳越剧烈,头疼得象要裂开似的。他默念着毛主席关于“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的教导,以顽强的意志,终于胜利地登上了顶峰。从此,陈贵春天天坚持爬山,先空手,后负重,爬了山坡,又爬冰雪大坂。有一次,连里要陈贵春到一个六千多米高的山头去执行任务,他一口气爬上了山顶,同志们称他是喀喇昆仑山上的“爬山虎”。
为了适应高原的严寒,党支部想方设法锻炼部队的御寒能力。喀喇昆仑山的冬季,滴水成冰,呵气成霜。他们首先灭掉炉子,适应一个时期再打开窗户,然后又进一步搬到室外露营。一天夜里,七连正在雪山上露营,一阵狂风刮倒了帐篷,战士们冒着风雪把帐篷重新搭好,在帐篷周围筑起了雪墙,坚持着继续露营。天一亮,战士们走出帐篷,在没膝深的积雪中练射击,练战术。就这样,大大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有一次,七连外出执勤,与风雪搏斗五天五夜,干部和战士个个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同志们说:蓝天当被雪作垫,头枕石头脚蹬山,为了祖国和人民,再苦再累心里甜。
(二)
艰苦的环境锻炼出坚强的战士,英雄的集体谱写着胜利的篇章。
站哨,在这雪山之巅是很艰苦的。哨位上,氧缺天寒,风雪无常,站一会脚就冻僵了,手冻麻了,耳朵冻肿了。一天深夜,战士赵则民起身上岗,一开门,狂风吹来,把他刮了几个踉跄。这时,他想起英雄杨子荣“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豪迈誓言,毅然背好冲锋枪,迎着狂风大雪,向哨位走去。由于雪深,当他走到哨位的时候,羊毛毡靴灌的雪已经化成水,一会成了冰疙瘩。风雪中,他想的是毛主席的教导:“人民解放军的全体指挥员、战斗员,绝对不可以稍微松懈自己的战斗意志,任何松懈战斗意志的思想和轻敌的思想,都是错误的。”他紧握手中枪,全神贯注地观察着雪山上的每一个动静。下哨回来,他的双脚已经冻麻木了,鞋袜冻得脱不下来,他不管这些,就马上在煤油灯下学习“老三篇”。
在这风雪弥漫的群山中巡逻也是一项艰巨任务。一天,连长丁维生带领战士张国明、祁永成出发了。他们怀揣红宝书,踏着积雪,迎着寒风,警惕地巡视在边防线上。一路上,时而狂风大作,刮得脸痛,刺得骨寒;时而大雪纷飞,睁不开眼,喘不过气。正当大家十分疲劳的时候,一座大坂挡住了去路。大坂上,陡峭的山石结着冰凌,脚踩在上面就象踩在玻璃板上一样滑。这时候,丁连长想起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英雄事迹,想起了战斗英雄罗光燮舍身滚地雷,开辟胜利道路的形象,浑身增添了无穷的力量。他一马当先,抡起铁镐刨冰开路,一口气刨了一百二十多个脚蹬,打通了前进的道路。连长的模范行动鼓舞着同志们奋力攀登。爬着爬着,张国明一脚踩空,从半山腰摔了下来。为了战友,祁永成不顾自己的安危,勇敢地冲过去,从雪窝里扶起张国明,接过他的枪,背在自己的肩上。张国明脱掉皮手套,双手插进积雪中,手指抠着石缝,顽强地向前爬去。祁永成紧靠着张国明,用自己的肩膀给张国明当脚蹬,两个人团结战斗,跟着连长登上了大坂。夜幕降临了,他们虽然感到饥饿、寒冷、缺氧、疲劳,但是个个精神抖擞,三个人立即在避风的地方挖了一个雪洞,围在一起吃起晚饭来。馒头成了冰块,水壶冻成冰疙瘩,他们就一把炒面一把雪,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晚饭后,他们开了讲用会,畅谈靠毛泽东思想在风雪高原奋战八年的体会。第二天黎明,三个人抖掉身上的积雪,迎着朝阳,继续巡逻在边防线上。
(三)
喀喇昆仑山距北京千山万水,七连干部战士紧跟毛主席心红志坚。
战士祁守信是个文盲。他深深懂得要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就要坚决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他以“愚公移山”的毅力,刻苦地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中,字不认识,就请教别人,画符号帮助记忆。一九六九年八月一日,报纸上发表了毛主席的重要指示:“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祁守信怀着对毛主席的无限热爱,一字一句地把毛主席的话抄在日记本上。抄完了,他又请别人讲解,并且学了就用,对照思想,指导行动。他身在灶房,放眼世界,为了落实战备,风雪寒天练野炊。为了解决青菜不足的问题,他想方设法在高寒条件下生出豆芽。山上吃的青菜要从千里之外运来,保存青菜是一件重要的事,祁守信自告奋勇挑起了这副重担。他住在菜窖里,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一套在雪山上保管青菜的经验。这位处处按毛主席教导办事的战士,被群众评为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积极分子。
指导员吕金龙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在边防线上。他在这艰苦的环境里,两次通读了《毛泽东选集》,写下了十二本心得笔记。他每天有“三个不睡觉”:不用“老三篇”和两个“决议”对一天的工作“过电影”,他不睡觉;不到阵地转一转,检查战备情况,他不睡觉;不带着问题学一篇毛主席著作,他不睡觉。一次,他因公负伤,下山住了院。他身在医院,心想哨卡,他写回一封又一封信,把毛泽东思想送到战士心坎里。上级为了照顾他的身体,准备留他在山下工作,他说啥也不愿意。他说:“哨卡是保卫毛主席的战场,我是共产党员,应该在保卫毛主席的战斗中当尖兵打头阵,我要象螺丝钉一样,紧紧拧在边防线上,永不松劲。”没等伤痊愈,他就要求出院,出院后马上返回哨卡。他不顾身体虚弱,和战士们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一起在风雪中摸爬滚打。执勤的时候,他仍然走在前面,吃苦在先,处处是表率。就是这样,他坚持不懈地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用自己的模范行动,教育着青年战士。
在这里,虽然见不到居民,但是战士们和祖国广大人民的心却连结在一起。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每一个胜利,他们都在阵地上庆祝;工农业建设的重大成就,他们在哨所里欢呼。去年一月,他们从收音机里听到云南某地遭受地震灾害,连夜召开座谈会,表示以保卫祖国西大门的实际行动支援灾区人民。战士爱人民,人民关怀子弟兵。一次,北京红卫兵给他们送来了一批珍贵的礼物:一百枚金光闪闪的毛主席像章,一袋中南海的土,一瓶金水桥下的水,一束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松柏。他们敲锣打鼓举行庆祝大会。接着,指导员把哨卡吃的、穿的、用的各种样品,放在俱乐部里,举办了实物展览,其中有东北地区送来的鸭绒被,有上海送来的高压锅,有天津特制的防风火柴。展览会上,指战员们激动地说:哨卡虽小,有七亿人民的关怀,祖国人民把我们放在心里,我们要时刻想着七亿人民。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常备不懈,扎根雪山,为毛主席,为七亿人民站好岗,放好哨,把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边疆建成铜墙铁壁。
《解放军报》通讯员
《解放军报》记者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查看完整版本: [-- 喀喇昆仑硬七连——新疆军区某部七连战斗在祖国边防线上的英雄事迹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