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多实践 多思索 出智慧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71年04月 -> 多实践 多思索 出智慧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湖南永顺县副食品加工厂饴糖车间工人学哲学小组 1971-04-20 00:00

多实践 多思索 出智慧

第3版()
专栏:

多实践 多思索 出智慧
湖南永顺县副食品加工厂饴糖车间工人学哲学小组
我们车间生产的饴糖,是做糕点的重要原料。但是,我们的饴糖生产方法还是沿用几百年前的老方法,不仅操作不方便,而且出糖率低,适应不了生产发展的需要。
面对这个情况,有的同志提出糯米的出糖率还能不能提高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组织大家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的教导,使大家认识到,熬糖方法同任何事物一样,也是发展变化的,决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多思索,多实践,一定能够摸索出增产饴糖的门道来。
从那里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呢?一次,王春明师傅扑在桶上舀糖,发现衣服被桶边的“糖衣衣”粘住了。他感到很奇怪。第二天熬糖时,他又发现从锅里冒出来的蒸汽被风一吹,背风面的桶外边就有“汽水”。他想:“糖衣衣”是不是“汽水”蒸发后留下来的呢?他正看得出神,跟班劳动的党支部书记胡德厚走了过来,说:“王师傅,你摸出点道道来了吗?”王师傅没有马上回答,回转身把老胡拉到桶边,指着“汽水”和“糖衣衣”,说:“也许道道就在这上面。”老胡凑过去仔细观察,也觉得这个里面有文章。他把手伸到蒸汽中,收回来时觉得手粘粘的,用舌头一尝,甜甜的。王师傅也照样做了,同样感到粘粘的,甜甜的。从这里我们得到了启示,决心把糖从蒸汽里分出来。
怎样才能把蒸汽中的糖分分出来呢?我们召开了“诸葛亮会”,学习毛主席关于“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的教导。会上,有个老工人提出了蒸汽综合利用的设想,即在熬糖锅上面的桶上加个盖子,盖子中间开个口,安上一根管子,引出蒸汽来蒸准备熬糖的米,使蒸汽中的糖分被米吸收。大家决定把这位老工人的想法放到实践中去检验。第一次试验,我们用一根直径二厘米的管子,把蒸汽引入装有五十斤糯米的桶中。结果,蒸汽把糯米蒸“花”了,饴糖也熬好了。再摸摸米上面的蒸汽,不粘手了,也没有甜味了。后来,用这五十斤糯米竟熬出了四十九斤饴糖,提高了出糖率。
但是,当我们把米的数量增加到二百斤的时候,管子里引出来的蒸汽却没有把米蒸好,造成了“夹生”。这时,有的同志流露出泄气情绪,认为新道道不怎么灵。碰到了新问题,我们就到毛主席著作中找答案。毛主席教导说:“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遵照毛主席这个教导,我们就进行反复试验,并发动群众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终于认识到造成“夹生”的原因是蒸汽不足。于是,我们换了一根直径六厘米的管子。由于管子粗了,蒸汽的量增多了,就没有再出现“夹生”的现象,而且使每百斤糯米的出糖率由八十五斤增加到一百斤。后来,我们又把蒸米的数量从二百斤增加到五百斤、七百斤、二千斤,终于摸索出输汽管的大小与蒸米数量多少之间的比例数据,掌握了用蒸汽蒸米的规律,取得了从蒸汽中回收糖分的主动权。去年,我们车间从蒸汽中回收了饴糖一万八千多斤,利用蒸汽蒸米节约煤炭十八万多斤。


查看完整版本: [-- 多实践 多思索 出智慧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